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浪地球》公映后,引来了许多争议。最不可思议的是,有人用阴谋论的耸人听闻,来为电影外的争议定性。

什么“爱国”啊、集体主义啊等等。其实电影里的最大的背景,是联合政府,这也是编导有意淡化国家背景的匠心独运,但偏偏还要拉到爱国主题上来,实在有悖电影编导们的初衷。

我们抛开电影的政治正确争论不去谈论,仅仅从电影技术的手法上来看电影,就会发现,电影更大的问题,是它的电影叙事能力上没有章法。

这是导演郭帆的第三部电影。但导演能力的欠缺,在郭帆之前的影片中,就严重地存在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帆导演的处女作电影是2011年拍摄的《李献计历险记》,电影带有一定程度的魔幻色彩,显示出郭帆自一出道起,就致力于想象类电影的那种内心冲动。

在这个影片里,实际上幻想了时空的逆转问题,它沿袭了《蝴蝶效应》中的最为纠结与关注的核心问题,那就是,过去发生的“古难全”的遗憾事,是否能通过时间的逆转,来得到有效改变。

影片里的核心情节,就是一位男孩的女友因为与他发生争执,一气之下,打开车门,准备下车走人,但一辆车子撞来,女孩香消玉殒。

这是一场已经发生了的悲剧。男孩背负着内心的伤痛,企图重新逆转时间,回到悲剧事件发生点,改变过往的流程,躲开那个致命的撞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最后,不管是不是出于想象,一个老者拦往了女孩,避免了悲剧的发生,这个电影,从宽泛的意义上讲,也能算是一部科幻片。

但这个电影的最大问题,是它的所有的故事,都是停滞的,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时间进度。电影时空颠倒,前后丛集,再加上虚虚实实的动画中的幻想场景,整个电影仅仅是一个呓语的罗列与堆砌,从一开始就交待了女孩的离去,直到最后,用一个科幻场景幻想了女孩的回来,其它的电影时间,就浪费在无关人物性格的呓语之中。

这种缺乏对人物性格的掌控能力与支配意图,后来实际上在《流浪地球》里也得到了体现。《流浪地球》里的人物性格从头至尾,都是停滞不前,开始是怎样,结尾也是怎样,一部影片至少可以看到人物在心理碰撞后的心理流程变化,但《流浪地球》里恰恰没有人物性格的改变,这导致了电影的人物条线,非常的薄弱而不足以支撑住整个电影的冲突环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郭帆执导了第二部电影《同桌的你》。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是它无一例外地沿袭着青春电影里必不可少的“怀孕流产”桥段,而有趣的是,电影里的女同桌,一直戒备森严地设立种种苛刻的条件,防备着欲望发达的男主对她的亲昵举动,应该说,她已经做到了严防死守,这构成了电影里的最具有看点的情节与构思。

这个女主防备男主的办法,就是设立时间限制,在男主请求她担任他的女朋友的时候,她答应的条件是只给他五分钟,后来随着时间的递进,不断放宽时间限制,尽管如此,她还是中招了。

于是,电影里必然会发生一件“人流”惨剧,然后,会导致男女主人公围绕责任、担当、本性的激烈讨论,浪漫的存在于幻想中的限时制女朋友设定,敌不过肉体的实质性摧残,预示着青春幻梦式电影在向现实转制过程中,必然遭遇到的严酷的狙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部电影里,郭帆导演在处理男女主人公关系时,体现出他在处女作中就已经非常娴熟的平面画质的掌控能力,把两个人物的关系,处理得有条不紊,纹丝不乱。

但一旦到了多人场景时,郭帆就显得力不从心。比如老师在办公室里与众多学生及家长聚居一堂的场景时,导演就在机位上,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把一个场景里的人物,分割成难以产生对应的孤立画面,让整个空间中的人物呼应关系,破碎不堪。

影片里的一些追逐场面,如非典期间的逃亡追逐、最后的教堂混战中,都体现出导演在处理多人场面时,镜头的混乱与无序。

这种毛病,在《流浪地球》里得到了再一次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流浪地球》里,表现得最为到位的地方,是空间站的镜头,也就是吴京出现的那部分镜头,因为这一个环节中,吴京基本是演着独角戏,很少有多人交锋的场面,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处理,镜头也比较缓慢,可以明晰地看到导演想表述的内容。

但是,一到了多人场面,《流浪地球》的镜头叙事,就开始交待不清,混乱不堪。在地下城的那一段场景中,当刘启与黑社会老大对垒的时候,他拿出救生球,影片就开始显示出镜头交待不力,不得不通过虚晃一枪,来比划一下。对关键场景的遮掩与忽略,构成了《流浪地球》里,每到展现至关重要的细节的时候,就是虚无委蛇的时刻。

《流浪地球》里非常明显的能够体现导演叙事功力的攀爬上海破败大厦井道的段落,就显示出,导演在场景处置上对观众视觉习惯的忽略与弃置。

本来这种井道救援,是好莱坞电影里必不可少的一个场景,也是最容易刻画人物的地方。

但《流浪地球》却在这里,显得力不从心,马马虎虎比划了一下,镜头之间没有衔接与递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电影分成了三个空间,一个是王磊上了大厦顶部,他们形成了一个空间;二是在井口拉绳的一个空间;三是井里后续的上攀人员的空间。这三个空间,自成体系,一组镜头,应该在一个空间里得到递进式的演绎,但现在电影却把这三个空间的镜头,混编在一起,一组上爬的镜头,会突然接上顶部的镜头,导致镜头的逻辑联系跳跃而混乱。

而在同一空间里的动作连惯性上,导演也显示出运镜头能力的欠缺,前后动作在镜头里,难以产生关联性,井口砍绳,导致井内后延效应,都在一闪而过的镜头中,作了一种漫画式的比划,而根本没有人物的心理过程表现,更没有通过层层递进的镜头,来表现出这种动作的相关性。

所以,这一段场景给人一种模糊不清的印象,导演最后达到的叙事目的,仅仅是图说了姥爷被牺牲了,而刚子为了救姥爷,也跌下去了,导演对这个场景营造的叙事节奏,却难以达到将人物置于生死存亡考量的平台上,制造情感的交锋与紧迫的心理冲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可以看看好莱坞拍摄的《垂直极限》中同样孤悬一根绳索上的众人之间的位置对应,看看好莱坞电影是如何将一根由绳索牵连起的人物关系,表现得步步惊心,且镜头明晰流畅的。

在纵向的立体场景中,《流浪地球》可以看出,在镜头交待中的吃力表现。同样在一个空间的多人场景中,《流浪地球》同样显示出交待乏力,机位混乱。

比如,在救援队初次进入李一一所在的失事飞机时,电影通过一组疾速闪过的镜头,来制造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当然有人说李一一是害怕叛军),这一组镜头的故弄玄虚的快速,即使在好莱坞镜头里也没有如此的瞬间即逝,给人的视觉上带来极不舒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莱坞电影讲究镜头的快捷,但是还是足以让人们看到镜头里想表述的呈现画面,然而,《流浪地球》每到关键性镜头时就通过一闪而过的惊鸿一瞥,给人的感觉,却像是遮掩自己无力呈现出画面,不得不给人比划一下,达到一种自我解脱的目的。

在李一一这个空间里,镜头在舱内摆位混乱,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导致人物站位在电影里动荡不定,人物关系在这一组场景中,跳来跳去,人物在这一封闭空间中的稳定感,被击破得四分五裂。

所以,在一段狭小飞行器里的场景,如何拍摄出各种人物站位明晰,相互关联,呼应酣畅,可以参照一下漫威电影《银河护卫队》里是如何出神入化地表现出飞船里的人物互动关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最后段落中,《流浪地球》又将李一一所在的控制室、刘启所在的发动机现场、王磊所在的撞针处三个场景混编在一起,但三者之间,电影随意切换,导致同一场景,前后梗阻。而在同一场景中,每到关键性的交待人物的地方,电影又用它的不负责任的随意比划一下,来敷衍过去,在这些场景中,王磊是如何救了朵朵,又是如何压在废墟中,电影都缺乏用流畅而平稳的镜头进行明晰的介绍,后来刘启救妹,电影同样显示出在这一组镜头中的满足于外在的皮相的介绍,却放弃了对人物在这种时刻的心理互动,至少你要让人物在这样的情节里应该有一种应急的反应与联系,所以,电影里到最后给人感觉,只是一种混乱不堪的灾难重复,而人物在这种灾难面前的那种情感的感应,却一律忽略。而奇怪的是,在忽略了主要人物的情感联动的时候,却浪费无聊的时长,去表现韩朵朵的那一段突兀的求援台词,用一段表面的煽情语,来代替本来应该在危急关头能够体现出“真情本色”的人物互动,所以,这就导致了整个电影的人物形象基本没有树立起来,也没有在灾难的情境中,加深、巩固与发展这种人间的真情情愫,为电影奠定扎实的情感基调。而这种注重情感在灾难片中的支撑作用,恰恰是好莱坞电影的惯技与长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外空间站吴京与俄罗斯队员闯入控制室的段落,也显示出导演在处理人物与空间站关系时的镜头混乱。本来这一段内容,能够凸显三D电影独特的立体感效应的,但是这一部分中,人物的动作都是在镜头的平面空间里运动,根本没有向观众的视角突进,致使这部电影的三D画面基本难以给人一种强烈的视效冲击。这一点,建议导演看一看2017年曾在国内公映的《异星觉醒》,虽然还是一部二D电影,内容也没有多少新意,但在展现空间站镜头时,还是具有借鉴价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浪地球》里如果说向好莱坞学了什么的话,那么仅仅是好莱坞电影里的硬件,如何为电影融入一个动人心弦的情感递进流程,如何在镜头上,细腻地表现出一组流畅性的动作,还有许多的功课要做。郭帆导演是从做动画踏入电影的行当的,他对画面的平面设计,还是能够体系出唯美与流畅的呈现,但是一到了表现电影人物空间的时候,他就显示出本领不多的尴尬状况,这一点,相信郭帆导演会在今后的电影创作中,通过不断积累经验一定会得到弥补。

毕竟《流浪地球》里与好莱坞电影已经达到了依猫画虎、有几成像的地步,如果再在镜头运用上,更多地学习一下好莱坞的运镜方式,郭帆导演会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个非常具有发展前途的一线导演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