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前,央视电影频道播放了抗美援朝电影《铁血大动脉》,它主要表现的是抗美援朝期间我军后勤部队,如何运用军列与敌人的狂轰滥炸相抗衡的斗智斗勇传奇。影片由八一厂拍摄,出品于1998年。

影片导演李三义在《铁血大动脉》中,将镜头处理得异常紧凑,对人物刻画也虎虎有生气,在八一厂的电影序列中属于上乘之作,显现出导演处理战争场面的较为深厚的功力。

其实这不是导演李三义第一次导演抗美援朝电影。他在1992年,导演了一部同样是表现志愿军后勤部队如何通过军用卡车向前线运送弹药的电影《神龙车队》,相对于《铁血大动脉》中的全景式再现风格,《神龙车队》注重电影的戏剧性,通过一支小分队的视角,展现了车队如何在一路历经艰难险阻,过关斩将,穿云破雾,将前线急需的战略物资如期送达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龙车队》最标新立异之处,是影片采取了惊险片的样式,有意突出了电影的娱乐性,在这个电影里,出现了美军派出的特工化妆成我方人员,一路追踪车队,蓄意破坏,但最终被志愿军战士识破,破坏企图没有得逞。

这样,《神龙车队》里,除了天下的敌机轰炸所造成的外界压力之外,电影还将主要冲突线放置到地面上敌我双方人员的博弈与搏击中,让情节更加曲折离奇,人物身份更加扑朔迷离,交锋冲突更具现场即视感,加上影片采用的惊险片样式的音乐配置,整个电影达到了让人欲罢不能的片场效果。

这部电影拍摄时,正值“大决战”系列拍竣成功,八一厂受此影响,拍片量减少,而《神龙车队》作为一部军教片,有意突出电影的娱乐性,也是意图探索一条军事影片如何得到观众欢迎的新路,从《神龙车队》的结果来看,的确也达到了这一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电影的结构与意图来看,它带有对八十年代曾经给中国观众产生深刻影响的南斯拉夫电影中的游击队风格的模仿痕迹。

影片从一开始交待运送弹药车队整装待发时,就明确点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弹药送到高马山前线,而也在同时,美军指挥部也派出了特工人员,在车队经过的路上,展开他们的潜伏与破坏行动。

电影由此出现了一帮穿着志愿军战士服装的伤兵与身着朝鲜人民军制服的侦察员相继加盟进了车队,从而使得电影里的谁是特工的悬疑相伴共生在电影的情节线里,这样,电影在表现敌机轰炸的空中压力下,更隐藏着地面空间上的剑拔弩张的情节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两拨突兀加盟的外来搭车人,相继在一路上的破坏行动中,暴露了他们的真实目的与动机,之后,这两组外来力量,在被车队识破之后,依然如影随形,继续尾随着车队,行使着破坏的目的。

电影采取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把这帮特工的破坏,从车队开始出发贯穿进整个运送计划的始终,这固然给予了电影以完整的冲突线索,尤其是让敌人特工保持了统一性,但是,在这么一个长途跋涉的路途上,一直活跃在山崖地带进行破坏活动的敌人特工,如何能跟随着车队的运行轨迹,是难以给出让人信服的理由的,不过,电影意图在惊险片的范畴里,让路途上的戏剧冲突具备有始有终的连续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样,影片最后的一场车上搏斗情节,便完全对应上了开始时特工介入到车队的前因,形成了电影内在的故事情节的因果逻辑进程。

《神龙车队》与李三义导演的《铁血大动脉》在表现内容上有着高度的重叠,不过,《神龙车队》表现是公路运输,《铁血大动脉》表现的是铁路运输,它们从某种程度上,都集中了电影中作为一个成熟范例的“公路片”与“铁路片”的特征,以一路闯关的形式,来体现这种“路途”影片过关斩将、扑朔迷离的特征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龙车队》与《铁血大动脉》在构思与情节上的相似性体现在:两部影片,都表现了在车辆着火的时候,志愿军战士舍身开车,将燃烧的车辆驶至安全地带,自己英勇牺牲。《神龙车队》中,我们看到一位从国民党军队里解放过来的老军人,在装满弹药的军车着火的时候,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将卡车开了出去,坠入悬崖。同样,在《铁血大动脉》中,一辆着火的军列命悬一线,随时可能引爆灾难性的连琐爆炸,是志愿军战士冲上驾驶室,将火车脱离险地,自己献出了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铁血大动脉》里,敌机的狂轰滥炸,引得战士们憋屈愤怒,端起机枪,对着俯冲而下的敌机迎面扫射,极致化地反映了在敌人超能武器面前的无奈情绪与愤怒情结,这一表达在《神龙车队》里也得到了类似的呈现。影片里的连长在敌机轰炸车队的时候,也端起了机枪,迎着敌机,射出鞭长莫及的子弹,而随车的女记者,则用钢盔泼了他一身冷水,构成了电影里的一组颇有意味的戏剧化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神龙车队》里,也加进了隐性的朦胧的三角恋元素,这一切,都缘自于电影里那个年轻漂亮的女记者对于车队的加盟,从而在连长与二排长之间形成了三角架构,但好在这个多角冲突,并没有在电影里喧宾夺主,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从而避免了2016年拍摄的《我的战争》中完全让三角恋占据了情节主线设置的弊端,使影片的主题没有分散走形。

也就是从《神龙车队》拍摄的这一年,八一厂拍摄的电影明显减少,一年也只有一到三部电影,而在五六十年代,八一厂一年正常拍摄的电影能够达到8-10部影片。中国电影的市场化的步伐,也影响到了开始自负盈亏的八一厂电影制作,而《神龙车队》在这样的大趋势之下,对娱乐片格调的移用,也显现出八一厂意图寻找市场突破的一种努力,现在我们看到了这份努力,的确也拍出表现形式与内在主题较为完美的组合的影片《神龙车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导演李三义最早是一个杂技演员,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1978年调到八一厂,在导演生涯中应该说是一个后进的新兵。他在1989年编导的《蛇谷奇兵》可以看成是《神龙车队》编制方式的一次预演,这部影片也是通过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一支坦克部队深入敌后、攻坚克难还遭遇到敌方特工的情节展示了一段征战传奇,这部电影里的情节元素,都在《神龙车队》中保留下来,并且基本是按照同样的程式,再次演绎了一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三义导演有着在之前的多部影片中的历练,这样,他在《神龙车队》及《铁血大动脉》的处理手法,还是能够看出他在镜头运用上具有相当的功底,特别是快节奏的镜头调度、干净利爽的人物交待都可以看出他很少当时电影里拖泥带水的毛病,即使是吴子牛为受邀八一厂导演的《晚钟》,我们也可以看到吴子牛在运镜手法上的缓慢沉滞,导致电影的可视性极弱,电影的拷贝只卖出一个。而李三义导演在商业片风格的呈现上,可以说是即使在今天依然毫不逊色。他也代表着八一厂从八十年代向九十年代过度时期的一个代表性的导演,为支撑起八一厂的电影质量起到了一个不能忽视的砥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