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梦想

时隔四年《歌手》终于又重新回到大众视野,随着第一期节目爆火,湖南卫视强大的运作能力和制作技术再一次体现得淋漓尽致。「全开麦直播不修音」「one take」等话题将内地音综的制作层级拉满,回归到音乐节目的本质:对现场表演真实性的追求,而这也成为《歌手》区别于当下内地其他音综不可替代的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本季《歌手》最大的亮点还在于竞演歌手阵容,从播出之前网络上对于可能参加外籍歌手的猜测和热议,到官宣那英参加竞演,节目组都暗暗打造了一种「强强对话」的氛围,加强了观众的期待。

然而,第一期节目播出过后,内地歌坛一姐,天后级别的那英获得第三名,代表着中国最高水平的歌手在面对外籍歌手时竟然「失败」了,于是网络热评纷纷转向歌手的中外实力对比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子历险记」「叶赫那拉英不能输」「那英守国门」等话题纷纷在网络上发酵,甚至随后出现了关于谁能代表中国歌手最高实力的大讨论。至此,《歌手》成功的将话题引向观众更加喜闻乐见的中外歌手对抗,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大众文化改造文本,进行意义再生产的活力,在激起大众狂欢的同时,也制造了关于接下来补位歌手的巨大悬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从第一期看,《歌手》既完成了音乐类综艺节目的专业性建构,又通过诸多的话题获得了巨大的流量,可谓双赢。

先来看全开麦直播这一点。从节目制作的角度,在一个网络直播大行其道的当下,直播竟然成了综艺节目的高门槛要求,这需要节目的技术部门、现场乐队、歌手表现、主持人控场能力均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才能顺利播出。

在第一期节目中,编导极力在强调全开麦直播,不修音现场,同时说明这种方式对歌手的难度,甚至制造出一种「只要敢来就是勇气可嘉」「如果有瑕疵是可以被原谅的」「瑕疵也是一种真实」的话术。这样的说法显然具有一定的引导性,最直接体现的就是弹幕,很多网友会在弹幕中强调歌手们即使演唱水平一般,但能来就已经具备了直播的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音乐诸多的传播形式中,现场演出本就是最重要的一种,全开麦、不修音的表演现场本就是对一个歌手的基础性要求,而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指标。可以说,如果连直播都不能做到,或许还没有达到作为歌手的基本职业素养。

在第一期中,Chanté Moore、Faouzia Ouihya和二手玫瑰的表演都体现出一种对演出现场极其熟悉的松弛感,反倒是包括那英在内的其他中国歌手由于切换进了竞赛模式而感到紧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完全部表演,在我们对两位外籍歌手大加赞赏的同时,或许忘了这才是一个歌手的常态化表现。所以,对敢于真唱的人大加赞赏,这本身就很讽刺,这背后是华语乐坛长期以来假唱修音乱象之下观众的无奈。我们为《歌手》的直面真实拍手叫好,却又感到一种无力感,或许,依靠直播来整顿华语乐坛的时刻到了?

再看竞演歌手阵容。

目前的网络话题基本上围绕中外歌手对抗展开,大家得到的一致结论是中国歌手技不如人,我们需要召集其他的中国实力派歌手「应战」,加速「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由于杨丞琳、汪苏泷、海来阿木、二手玫瑰与两位外籍歌手风格差异较大,有网友将竞演歌手分成了「格莱美」「金曲奖」「星光大道」「草莓音乐节」等泾渭分明的几大体系,调侃之余也说明了本季节目不能被看做一个竞赛。

大家曲风不同、表演形式不同、受众不同,分处不同的赛道,硬是拉到一个平台上进行竞争或许真的有点强人所难了。其实,在赚取了巨大流量的同时,《歌手》第一期的呈现,体现着一种拧巴,节目想要强调的到底是歌手的歌唱实力和专业性,还是音乐的大众性和多元化?我想,这两点可能本身是相矛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歌手的歌唱实力和专业性来说,第一期最终的排名非常合理,两位外籍歌手分获第一第二也是实至名归。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既然是比歌唱实力,除过那英之外的其他歌手本不应该出现在这个舞台之上,他们或许在自己的领域代表着一定的受众群体和文化标签,但无论嗓音条件、唱歌技巧还是作品风格都和外籍歌手差距较大,不具备可比性,这样的「竞赛」也就注定落败。

即使是华语乐坛天后级别的那英,在节目中的首唱也已经非常完美,但仅就「听感」上,《黙》偏重于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另外两首英文歌明显且华丽的技巧比起来,也显得有些吃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英天然有些沙哑的嗓音和欧美大vocal的对比,可能也正好是华语流行音乐和欧美的对比,前者可能其天然的风格注定了很多技巧不能被听到。那么换个思路,如果一味地强调竞赛,或许整个节目就会陷入以往乱改编、飙高音、玩跨界的怪圈,主打一个为了赢而赢。

抛开歌手的歌唱实力和专业性,如果《歌手》想强调的是音乐的大众性和多元化,那确实做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所有的竞演歌手中,除过那英具备和两位外籍歌手同台竞技的业务能力,其他歌手显然并不在同一频道,但却都有着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汪苏泷作为青年一代的创作型歌手,体现着流行音乐的通俗化和商业性,他的音乐虽然大量为影视剧主题曲并且主要在网络走红,但他代表的是当下中国年轻人最即时的审美选择,或许有些消费主义,或者有些快餐化,但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下,这样的音乐人真的就是存在即是合理。与汪苏泷相类似的还有毛不易,相信如果毛不易来竞演肯定会输得更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期节目过后,可能被群嘲最多的要算杨丞琳了。如果说Chanté Moore和Faouzia Ouihya的表演是驾轻就熟信手拈来,那英的表演是台风大气发挥稳健,汪苏泷是敢于出新挑战自我,那么杨丞琳的表演确实透露出很强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在同类歌手里,杨丞琳已经算会唱的了,但《带我走》的风格和她本人的嗓音条件注定了没竞争性。

然而,杨丞琳的表演没价值吗?我认为并不是,作为一个80后的观众,就音乐本身而言,可能最有共鸣的还真是《带我走》,当然关于杨丞琳,记忆中还有《暧昧》《左边》和《雨爱》,再暴露年龄一点,还要算上《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怎么说,Chanté Moore和Faouzia Ouihya的表演确实惊艳,但只停留在欣赏层面,《带我走》代表的才是我所熟知华语流行音乐特定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来阿木作为本季的竞演歌手也让人很惊讶,甚至有知名音乐评论人评价其音乐「太土」,但在所有的歌手中,其实只有他在中国的受众范围最广,最能代表不同年龄圈层观众的诉求和喜好。如果好音乐的标准是被更多的人喜欢,那么海来阿木当之无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二手玫瑰在第一期的表演某种意义上才称得上真正的音乐现场,而真唱、直播对于摇滚乐队来说,从来就不是一个需要在意的问题。但这样的现场已经完全脱离了「歌唱竞演」的路子,也让人反思,这到底是一个针对于唱歌水准的竞演舞台,还是多元音乐的展示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只播了第一期,后面一定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剧情走向,但就现在「中外对抗」的话题,和「中不敌外」的广泛认知,甚至还有号召中国歌手一致对外的群情激奋而言,不在一个标准之上的比赛,「赢」也许显得没那么重要。

对于节目组来说,强调多元化,那就应该不计输赢,强调音综的专业性,那么竞演歌手名单有问题,这几乎就是一个悖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