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可以随意出入中南海的小女孩。

她的爷爷是毛泽东的九表兄。

外交部“女王”:大学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外交部,青云直上至外交部副部长。

她是毛泽东与政治局沟通的一座桥梁,是毛泽东晚年时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陪伴毛主席晚年十几年的时间。

她叫王海容,是毛泽东的表侄孙女,经常去毛泽东家玩耍,实际上可以称得上是毛泽东家的“编外人员”了。

1979年,毛主席逝世已三年,李敏早就搬出了中南海,但是她心中却始终沉浸在悲伤中,她对于父亲的逝世始终不能忘怀,那段时间她过得很不好,看起来明显消瘦了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海容担心李敏心情郁结,专门去看望她,她那时身穿一身旧绿色军大衣,干净利落。

“当,当,当”她轻轻地敲响了门。

很快门打开了,李敏和孔冬梅站在门后面,年仅7岁的孔冬梅并没有见过王海容,她仰着小脸儿问道:“阿姨好。”

李敏赶紧拉着孔冬梅,微微俯下身提醒她:“不能叫阿姨,她和你是一辈的,你要叫姐姐。”

孔冬梅也很听话,她笑着再次打招呼:“姐姐好。”

“你好啊,小冬梅。”

后来,王海容经常去看望李敏一家,因为她和李敏李讷姐妹年纪相仿,所以她们相处的很好。

王海容与毛主席相处的时间很多,毛主席出席各种外事活动,王海容和唐闻生作为翻译都一同参加,当时的王海容红的发紫,是政坛上的风云人物。

王海容与毛主席有着怎样的渊源?她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王海容出生于湖南长沙,此时刚刚做了父亲的王德恒走进了屋里,脚步轻快的来到了女儿的面前,盯着那粉雕玉砌的小脸看了好一阵,然后轻轻的亲了一下。

“看你那高兴劲儿,快告诉她爷爷,让爷爷给取个名字。”

“哦,对对,对,你看我一高兴忘了。”说完一溜烟跑走了。

爷爷是王季范,是著名的教育家,起名字当然交给他来比较合适。

他思考了一下,说:“我很喜欢民族英雄林则徐写的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个孩子就连海容吧,我希望她将来胸怀四海,博闻强识。”

“哎,爹,这个名字好。”

王德恒听后开心地点点头,跑出了屋子。

王海容很喜欢这个名字,非常珍惜,她觉得这个名字里不仅有爷爷对她的期望,还有民族英雄林则徐对后人的期待,富有哲理,拥有这个名字,她感到荣幸。

但是小时候经常有人会把她的名字写错,不是写成“荣”就是写成“蓉”,每次她都很生气,一定会争论到底。

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比毛泽东大9岁,毛泽东称呼他为九哥。王海容称呼毛泽东为表祖公。

毛泽东在2岁时,就寄养在了姥姥家,那时的毛泽东很调皮,上蹿下跳,可把姥姥给急坏了。

后来姥姥想到了一个办法,为了约束毛泽东,她便让王季范上学时把毛泽东带在身边,这一带还真是带对了,毛泽东竟然真的对读书识字有了很大的兴趣。

王季范每次都会把自己学习的东西再教给毛泽东,所以从事实上来说,王季范是毛泽东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王季范在长沙的一所中学里教书,毛泽东在九哥的帮助下也去了长沙读书。

在长沙,王季范就像父亲一样照顾着毛泽东。后来在革命活动中,毛泽东多次有难处,也是王季范倾尽全力相助,所以毛泽东心中对这个九哥很尊敬,也很感恩。

抗战爆发后,王季范毅然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延安参加抗战,王德恒先是进入抗大学习,而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组织的安排下,他回到了湖南从事地下工作,不幸的是在1945年,他被国民党特务认出,被他们秘密逮捕并残忍杀害,年仅30岁。

毛泽东并没有将这个消息告知九哥,一是因为这是九哥唯一的儿子,怕他承受不住,二是牵扯到军事机密。

直到5年之后,毛泽东邀请九哥和海容去北京,才将这个悲痛的消息告知九哥。

当时已经垂垂老矣的九哥须发皆白,毛泽东站在九哥面前,欲言又止了很久,之后他长叹一口气,哽咽着说:“九哥,你把德恒交给我,我却没有照顾好他,我对不起你啊!”

九哥似乎花了很大力气才消化掉这个消息,他悲痛欲绝,良久,他勉强忍住痛苦,说道:“润之老弟,为了革命,为了国家,你何尝不是牺牲了很多,杨开慧慷慨就义,泽民、泽覃兄弟血洒疆场,如今岸英大侄又去了朝鲜战场,德恒他能为天下苍生,为国家民族而死,他的死重于泰山,我为他骄傲!”

毛泽东听后很激动,他握着九哥的手说道:“九哥,你要节哀,你还要照顾好他的一双儿女,他们都是烈士遗孤啊,有难处可以找我,我们是一家人呐。”

毛泽东说的烈士遗孤就是王海容,王起华姐弟。

毛泽东对王海容有种特殊的情感,这个小姑娘可以随意出入中南海,还有幸与毛泽东共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看着海容,轻声说道:“我的大门是一直为你打开的,什么时候想来就来,来了也可以住下来不走。”

“谢谢主席公公!”王海容开心的说道。

一次,毛泽东与王季范、王海容坐在一起聊天。

“海容,你中学快毕业了吧!”毛泽东笑着问道。

“嗯,今年就要毕业了。”王海容点点头。

“那毕业后想好要干什么了吗?”

“主席公公,我还没有想好。”

“你可以去报考大学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人才哩!”毛泽东兴致勃勃的说。

“我的学业一般,不一定考得上,现在国家正值建设时期,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不少钱呢,考不上我就去当工人,农民。”王海容认真的说着。

毛泽东听了为之一振,他很高兴的说:“九哥,你生了个好儿子,又养了个好孙女,海容小小年纪就有为国家考虑的意识,着实不容易啊!”

“润之老弟,你快别这样说了,海容缺点可不少呢,还要麻烦你多多指点呢!”

“九哥,你又见外了,我们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嘛,培养他们姐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呢!”

毛泽东的一番真挚的话语让王季范祖孙俩感动了很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毛泽东寿诞,之前一直不喜声张的他这次专门在中南海举行了家宴,邀请了王季范和海容还有其他很多亲朋好友。

在这次宴会上,毛泽东又对海容说:“海容,我这大门是一直为你敞开的,你什么时候来都欢迎,来了不走也行。”

毛泽东看了看王季范调侃的说道:“就是不晓得你爷爷愿不愿意啊?”

“哈哈,润之老弟,二十年前我把德恒送到你那里,你带他走上了报效祖国之路,今天海容跟着你,走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我岂会不愿意?”

抗战胜利后不久,王海容随爷爷王季范入京,她在北京名牌中学师大女附中,女五中就读。在这段时间中,她经常和爷爷一起去见毛主席,像一家人一般相处。

虽然幼时就失去了自己的爸爸,但是王海容在爷爷和毛主席两位长辈的关怀下茁壮成长,幸福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学的时光,王海容读书很刻苦,她常常手不释卷,勤学苦读,在校园的各个能学习的地方,经常能看到王海容的身影,那时的她如花的年纪,洒脱利落,亭亭玉立,吸引了校园里面很多男生的关注。

然而很快她却遭遇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挫折,1957年盛夏,她高考失利,名落孙山,她想当化学工程师的梦想随之破灭。

刚开始,她很苦闷,很伤心,爷爷王季范这个时候就发挥出了他教育家的职能,他常常议古论今,用浅显易懂的方式给孙女讲了很多道理,很快,王海容就走出了阴霾。

她和一起不幸落榜的同学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他们自行组织在一起学习,补习功课。

然而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她看到社会上的很多知识青年都投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中,她的心也跟着躁动了起来。

她和家人说了自己的这一想法,遭到一致反对,但是年轻人都年轻气盛,她自己偷偷出去找工作,后来找到了北京的一家化工厂,等到办妥了一切手续,她才告诉家人自己要去做工人了,爷爷气的不行,但他能拿自己宠的孙女怎么办呢,在孙女的劝解下只能点头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海容开始了自己的两年徒工生涯。

在北京化工厂做工的日子在王海容心里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是她第一次从书本上的理论中出来走入实践,她的思想上有了很多收获。

《中国青年》杂志社在知道了王海容的不寻常经历后,想请她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让全国青年都了解一下徒工的经历。

王海容就有感而发,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的文章。

她的文章很朴实,把自己由一个学生到徒工的心理变化和在工厂工作的感受清晰的表达了出来,也让大家知道了青年第一次走上工作岗位的时的感受以及对社会的认识。

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情感。

王海容对自己有感而发的文章没有底气,毕竟这只是她个人的经历,怎么升华一下,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是她一直思考的问题。

她思来想去觉得还是有必要让主席公公看一下,于是她给毛主席的秘书叶子龙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请主席公公百忙中能抽出一点时间帮我修改一下文章。”

文章寄出后,一晃两个月过去了,她心里愈发忐忑起来,就在她以为可能收不到主席公公的回信时,一个毛主席要亲自接见她的通知让她又惊又喜。

10月17日下午3点,王海容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了中南海,一进门就看到毛主席正在拿着一叠厚厚的稿子看,她走近一看正是自己的文章。

“来,海容,看看。”

“谢谢主席公公。”海容双手接过稿子认真看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的大部分都被毛主席修改了,有的大段篇幅还是毛主席亲笔写下的。

在稿子的第一页,毛主席写了两行大字,第一行是“我的经验”,另一行是“徒工王波”,主席不仅给她的文章起了名字,还帮她起了一个笔名。

其中很多段落是主席亲自写的,其中有两段是这样写的:

“我们要牢牢记住,真正的知识是在实践中得来的,任何书本知识只有在书本的作者们的实践中反映了客观真理的才算是真正有用的,否则书本上的知识便只是无用的假道理,绝不是能够改造世界的真理。”

“虽然我对过去工人的那种艰苦生活没有亲身的体会,因为我在1949年还只是一个11岁的黄毛丫头,但是在北京化工厂工作的时间却让我体会到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与解放前对比起来,实在是太幸福了。”

这样经毛主席修改的文章被发表在《中国青年》上,编辑部专门把毛主席写的几段话引出来作为全文的点睛之笔。

毛主席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精心修改这篇稚嫩的文章,这在他数十年批注圈阅文件生涯中是绝无仅有的,可以看出主席对自己这个表侄孙女的喜爱之情。

当年,王海容再次参加高考,这次成功考入北京师范学院,成为俄语系的一名学生。

她很珍惜这次机会,认真苦读,寒冬酷暑都能看到她孜孜求学的身影。

毕业后她又去了北京外语学院进修英语,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毛主席亲自让自己的英语“塾师”章含之(章士钊之女)辅导王海容,这样在这一年多时间里,王海容成长是很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进修结束前夕,毛主席又找王海容进行了一次家庭式的祖孙谈话。

他对王海容谆谆教诲道:“《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你也要多看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很好。”

“海容,我希望你记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这对我们的人生很有启发。”

王海容认真听着,时不时与主席探讨一下,她很佩服毛主席的博学多才,心中暗暗激励自己也要向毛主席学习。

谈话最后,毛主席语重心长的对王海容说:“我们的干部子弟有些工作习惯不好,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但是架子很大,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辈,而要完全靠自己。”

王海容听后连连点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5年,毕业之后的王海容到外交部任职,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她被安排在办公厅秘书处综合组。

参加工作之后,王海容和毛主席相处的时间又增多了,毛主席出席外事活动,王海容几乎都会在场。

1974年,王海容升任为外交部负责美洲大洋洲事务的副部长,当时的她年仅36岁,是第一位女外长,工作中的她尽职尽责,干脆利落,给当时的国人很深的印象。

由于工作的原因,加上作为毛主席家的“编外人员”,她经常去看望李敏,他们年龄相仿,有很多共同话题。

特别是在毛主席逝世后,李敏很长时间走不出来,沉浸在悲伤中,王海容格外担心,常去看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天,7岁的孔冬梅刚从上海回到北京,还没有开学,所以也在家,那是她第一次见到王海容。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孔冬梅说:“那时海容姐姐穿着一身旧的军绿色大衣,很干练,我看她和我妈妈年龄相仿,我以为是阿姨,我就叫了阿姨,谁知妈妈赶紧打断我,说我应该叫姐姐,我们俩是一辈儿的,海容姐姐比我妈妈要活泼一些。”

后来她才知道王海容是在外交部工作,她虽然比李敏辈分小,但就像一个姐姐一样一直照顾她们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年,王海容再一次去看望李敏,那次的她仍然是一身西装,很职业,不过跟她的性格也很相合,那时她头发已经花白,但身上干练的气质仍然还在。

在聊天中,孔冬梅向王海容说了自己想给她写一部回忆录,之前有很多记者想找王海容写,并许以千字千金,但王海容一律拒绝了。这次她微微笑了笑,说:“行啊,你写,我给你提供素材。”

这样,一部名为《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的书横空出世,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王海容不仅是毛泽东的表侄孙女,也是他重要的工作伙伴,在毛主席的晚年生涯中,她在工作和生活中作为一个晚辈尽心照顾帮助主席,使得主席晚年感受到了更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