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治愈了”“八集真的不够看”“每一帧都是壁纸”…… 5月7日,由李娟同名散文集改编的八集迷你剧《我的阿勒泰》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登顶,爱奇艺同步上线后,很快播放量破千万。豆瓣开分8.5,收官后已上涨至8.8,成为今年最高分剧集。

这部迷你剧对李娟的同名散文集进行了创新性改编,不仅展现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自然风光与民风民俗,而且以汉族少女李文秀和母亲张凤侠的生活轨迹为主线,讲述她们与当地牧民在草原上结下深厚情谊的故事,打动了万千人心,被许多打工人称为“赛博乌托邦”,潜移默化地激发了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阿勒泰地区,牧民逐水草而居。他们在一处生活一段时间够,就会举家远行到另一片草地。剧中有个细节,因为心爱的马匹“踏雪”被卷入意外而备受打击的巴太与众人不辞而别,李文秀十分伤心,张凤侠安慰女儿:“那仁夏牧场那么好,为什么牧民还要不停地转场?他们要给夏牧场时间,让它休息,好让牧场里的水啊、草啊重新开始恢复丰茂,这样子来年的时候,牧民才能够带着牛、羊更好地回来。”她用打比方的方式阐述道理,话语简单朴实,却很有说服力,让人回味无穷。

这不禁让我想起李娟在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序言中写道的:“对于阅读者,愿你能通过我的眼睛和情感,体会到遥远的阿勒泰角落里的一些寂静、固执的美好”。牧民不停地转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蕴含着“寂静、固执的美好”,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我们的人生,就像是一部精彩的三部曲:学习、工作、退休生活,其中充满了曲折和变化。那么,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一次次“转场”?是否如阿勒泰的牧民一般坚定、从容、坦然?

迷你剧《我的阿勒泰》在展现大自然美丽的同时,并不避讳生活的艰辛和现实的残酷。无论是李文秀面对的偏见,还是当地妇女所承受的习俗压力,都深刻反映了人物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与情感纠葛,张力十足。剧中,苏力坦骑摩托车会摔跤,要求儿子巴太留在草原放牧……略显固执的人物形象,表明了老牧民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由此引申出的问题是,在变动不居的年代,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答好这道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珍视“寂静、固执的美好”,并以实际行动去推动传统与现代在融合中共同前进。

在剧中,生长在阿勒泰的少女李文秀在大城市追求文学梦想却屡屡碰壁,于是回到老家与开小卖部的母亲相依为命。该剧结尾,当出版社的朋友们与李文秀聚餐时,询问她在夏牧场经历了什么,文秀百感交集地回答:“就是去生活啊,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她依然坚持着自己写作的梦想,将所有的酸甜苦辣,化作笔下的柔情,照亮前行的路途,创造着“寂静、固执的美好”。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放眼望去,现实中,许多人扎根基层一线,始终不放弃梦想,努力向上拼搏;有的人虽遭遇了挫折甚至失败,依然保持热爱,奋勇向前……他们就像“李文秀”一样用坚持和担当,诠释了这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坚持可抵道阻且长。人生如四季,不停地流转,悲欢离合该来的时候,谁都躲不过去。让我们坦然面对各种境遇,尽全力奔向未来,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在平凡中活出诗意与精彩,不断创造和享受“寂静、固执的美好”,这也正是迷你剧《我的阿勒泰》带给我们的明亮和温暖。

文/杨维立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