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语经典”《恐怖分子》剪辑师廖庆松访谈实录

在近几年的国际电影节展,修复后放映的经典老片的受欢迎程度不亚于新片。今年戛纳全球首映的《上海之夜》4K修复版是全新配音的版本,这部当年大胆而欢乐的类型片探索之作因为主演张艾嘉的到场分享掀起热潮,她也带去了导演徐克对已故好友、该片的配乐大师黄霑的感念,“感谢他为这部电影带来的浪漫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关于经典电影最浪漫的事之一,无疑是请到经典背后的大师来亲口讲述“经典”背后最真实的故事。《恐怖分子》是澳门艺术影院「恋爱・电影馆」“华语经典”单元5月的重点荐片,以往放过的经典有《一一》、《少年吔,安啦》、《柔道龙虎榜》等。《恐怖分子》这部在国际影坛上名声与《一一》齐名的杨德昌导演1986年的电影,由台湾著名电影剪辑师廖庆松在巨大的压力下剪辑而成,是他多年不敢回看、也很少当众讲述的作品——虽然《恐怖分子》被称为多线复杂叙事的教科书,并且几乎是一稿定剪。那么除了有与侯孝贤的《恋恋风尘》撞期的紧迫,《恐怖分子》在廖桑的剪辑生涯中还为何特别?他最新剪辑的、张艾嘉主演的《女儿的女儿》,有什么新的挑战?剪辑到底能够拯救电影多少?浸淫圈内这么多年,他更看重导演的什么,以及他觉得做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他对影像的诚实,他说的剪辑原则“只有诚实,才知对错”贯穿在了他这次对《恐怖分子》所有的分享与回答中——事实是,放任自己一直放过错误,这才是真正的恐怖。以下为澳门「恋爱・电影馆」选片顾问丁天专访《恐怖分子》剪辑师廖庆松映前分享的访谈实录(更多也可收听“D小姐见影-名导谈经典”播客:https://xima.tv/1_Y3TbxA?_sonic=0;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644905a251bd96e6c84db3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现在懂了,原来我自己也有张力,

我只是把我的张力转移到影片上去了!”

丁天:欢迎大家来到恋爱电影馆看这一场非常非常特别的放映,然后现在有请我们非常重磅的特别嘉宾,《恐怖分子》的剪辑师,我们大家都叫他“廖桑”的廖庆松先生,跟大家打个招呼。

廖庆松:谢谢各位,来看我35岁工作的记录,《恐怖分子》,谢谢。

丁天:我们前面刚刚还在说这个电影跟我的年龄一样大,1986年的,同时期其实也产生了很多重要的电影作品,其中有两部就都在廖桑的手上,一部就是这个《恐怖分子》。所以想问问廖桑在这么多的您剪辑过的作品当中,《恐怖分子》在您的职业生涯当中,占据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廖庆松:我觉得它很特殊,实际上我看它也看很多次,剪的时候。我昨天晚上喝了一点葡萄酒,没有喝醉,晕晕的,最后大概20分钟,看了五六次竟然没看完。今天早上又看了一下,突然发现它比我想象中还好(笑)!不是我剪得好,是我很叹服于杨导,那种对那个时代的了解跟对人性的了解。而且他在那么复杂的过程中,他把他们组合起来,竟然在每一个镜头之间都有张力地一直在延续过程。虽然谈的是很生活的,人跟人之间的,可是他竟然可以从第一个镜头维持那个张力到最后一个镜头。哇!我觉得实际上我自己看了都有点发傻,怎么这么好的电影?所以我自己到现在为止的感觉是,自己现在的想法不代表说以前的想法或是以后,但是我觉得是他最好的作品,而且非常非常地现代性,现代感。距离他拍的时候已经38年了,这么久,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符合现代,除了那个里面的装饰真的有点古老,但是所有的精神都是非常非常地现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天:我想它的特别之处就是,一个就是它非常有时间限制,因为当时两部都同时要去电影节嘛,所以给您的时间就很少。

廖庆松:是是是,因为两部都要参加金马奖,只剩下两个月,我要剪两部片子,而且是用手工的胶片,去参加金马奖这样。所以就很复杂的,侯导就比较慷慨,让杨德昌的剪白天,他自己的剪晚上,他不想我一个人那么累。剪完第一天他就吓到了,因为我们晚上的《恋恋风尘》看起来很像《恐怖分子》。所以侯导就自己很大方地说,小廖,那你就先帮他剪完,你剪完再帮我剪。但是以杨德昌的“慢郎中”的个性,那种很仔细,每一步一脚印那么清楚要做完的时候,他可能会把两个月就用完了,所以压力就变成到我身上。我就一股很文青的劲头,生怕侯导的时间不够,埋着头一直很剪,就用很飞快的时间把它剪完,飞快,对对对。

丁天:大家可能会觉得这部片子的剪辑节奏就很不“廖桑”,或者不是大家所熟悉的那个廖庆松。因为它没有那么地慢。

廖庆松:对,实际上它有点不慢,第一个我被时间限制,我知道我要很快剪完。第二个,我不知道为什么,好像着魔这样,我突然有一种文青式的坚持,眼光完全地focus(集中)在影片上面。这个片子有一个很奇怪的对我剪接上的磨砺,当第一个镜头开始,第二个镜头我就开始完全集中在这个片子上的张力,事实上那个是我那时候的感觉,我这样就抓着那个张力一直剪下去,那个张力从来就没有在影片上miss(失去)掉。但是问题我现在来看,实际上我那个时候是像着魔似的剪,而那个片子完全就是人跟人之间的所有那种很紧张的关系的一种体现,我在剪接上我用了一个剪接上的调性完全控准了那个人际之间的张力。也许你们等一下看就会感受到,那个镜头之间的张力也代表了他们人际之间每一个人对对方的一种张力——看起来平平淡淡,但是没事就会让你紧张,我也不懂为什么。虽然我现在懂了,原来我自己也有张力(笑),我只是把我的张力转移到影片上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天:而且我觉得好像很厉害的是,这部片子也没有怎么经过您的修改和杨德昌导演的修改,是吗?最后的定剪版本其实是没有经过很多修改的?

廖庆松:我跟你讲,这个片子有点夸张,我着魔了,所以最后剪完,剪完就是定剪。实际上对一个剪接师来讲,可能是有一点点违反了一个剪片子的规矩。剪过片子的都知道,很少有人first cuting(第一次剪辑)就定剪,这个片子确实在我那么有压力、紧张的状态下,我做了一个着魔的表现。但是我觉得我事后来看,二十几年后来看,第一当然对导演有点不太好意思,但是似乎他也没有反对,他实际上也在默许我,反正这个人就着魔了,就看做到什么程度这样。

丁天:这就是另一个很厉害的地方……杨德昌导演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导演,他又很难被说服,他怎么能够接受你一剪定稿呢?

廖庆松:是因为这个人着魔了,不好跟他说话,你知道每天眼睛就看着影片,就是一直剪一直剪一直剪,生怕时间用完,生怕侯导后制作没有时间。然后对这个影片就是很奇怪的,几乎一种很神经紧张式地盯着他看。但我觉得我的紧张事实上在影片上都反射出来了,我看起来还不太像剪这个片子的人,因为你想吧,侯导影片的调性跟杨德昌的《恐怖分子》完全是两码事,侯导的特点是慢吞吞的,实际上我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剪完你们看起来像没剪过一样。杨德昌的电影就不是,他就是完全地、很清楚地有那个张力,而且很难得他的分镜又那么清楚,然后人物又复杂,维系它的就是人际之间的关系,还有社会上的一种气氛,有夫妻,还有朋友之间的尔虞我诈,最后对自己信心的崩盘。所有所有都在谈时代近了,然后每个人在竞争,甚至于包括夫妻之间的性格上的摩擦,包括他们不能相处,这实际上都是张力的显示。我觉得他看到了我剪出了某种程度,我是猜了,因为我剪片的时候没看他的脸,一直看着荧幕发呆这样,两眼发直。我真的某种程度确实剪出了那个人际之间的一种很潜藏的,很摩擦的张力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天:《恐怖分子》肯定是文艺史上很难被忽略的一部电影,里面有一些非常让人难忘的镜头也被做成了海报,就包括之前杨德昌展的一个他的怀念的专辑里面的一个文章就叫做《寻找王安》,王安就是里面一个很特别镜头上的女郎。其实还有一个很特别的部分就是《恐怖分子》的结尾,这个结尾我现在不能剧透,要照顾一部分没有看过电影的观众,但是那个结尾是非常有冲击力和有趣的。所以这个结尾我想问廖桑,它是原本就设定是这样的,还是您的灵感把它变成这样的,这其中的占比是多少?

廖庆松:我专注到分不出现实跟我的幻想,实际上我剪后面的片尾是一直剪过去,我认为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了。因为导演在旁边,他实际上每一格,我在剪每一格他都陪着我,他也没有讲话这样,我就把它剪完了。但我只能讲很清楚,你们看完就知道我照顾了每个角色的心情,然后也照顾了看片子人的感觉。所以我八面玲珑都做完了。

丁天:您说《一一》是温情版的《恐怖分子》,是因为《一一》相对慢一点吗?

廖庆松:《一一》是全家人的嘛,是家族版的《恐怖分子》。它的剪接节奏上有一点《恐怖分子》的味道,他也是把节奏剪得比较紧凑。《恐怖分子》实际上那是剪接师极度集中的一个状态的产品,不然剪接一定会是松松的。我那一阵一直都不说话,压力超大的,每天都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天:有一段缪骞人对着镜头狂solo的那段您还记得吗?就是对着镜头狂说,你一点也不懂我婚姻的问题,你不懂!

廖庆松:那是刻意的,我把她剪成对观众讲话,她实际上就是两个正对的在拼的,我就一直讲,对着镜头讲,那实际上是最主观的,观众最主观的状态,观众简直就是夹在两个人在对冲着这样看。

丁天:我们看的时候就在说,滨口龙介一定很喜欢这一段!

廖庆松:他应该是绝对看过《恐怖分子》,我跟你保证,他一定看过。而且他对《恐怖分子》一定很有感觉。

丁天:他刚刚前不久就坐在跟您同样的位置上啊,就也在这边做分享,下次可以问问他。但我没机会问问杨德昌了,你把女作家写成这样,谁敢娶啊?

廖庆松:他实际上在描写一个不成长的先生跟一个成长的太太。他太太成长,所以两个就有差距了,太太很重视情感的价值嘛,那她先生就不是啊。所以那个差距就出现了,他就在谈一个现代夫妻随着时间有一种改变,这样子。

丁天:但我觉得很惊讶,1986年的电影,他竟然能够那么现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演只是一个外挂的一个复杂的事情……

事实上他还是要面对影像的现实”

丁天:廖桑合作过很多很多的导演,包括知名的导演,也包括新导演,每次都能看到廖桑的名字,但从你个人来说,你觉得你喜欢跟什么样的导演合作呢?

廖庆松:所有个性的导演都有合作,因为剪接不可能去挑导演的。当然我很老了,我也可以不必被新导演折磨,去选择导演。但是我个性很喜欢面对很不可测的状态,所以我事实上新导演、老导演,我都一起工作。我希望是,他们有一个更好的题材来挑战我面对的一个状态,实际上那个就是一种……你知道职人嘛,喜欢做事,喜欢被挑战,而且喜欢做那种很难克服的状态,比如像我最近剪的,那个女儿明明在旁边,导演告诉我,那个是她的想象,她想象她坐在旁边一直陪着她,但是导演告诉我,那个女儿是妈妈想象出来的,我说,哦,是哦?那我重剪。我从头开始当观众认知那个女儿是不存在的。你看她明明就坐在那边,说我要剪她不存在的,这个就是挑战的,我觉得还蛮开心的。因为我一边想一边剪,很困难,但是很好玩,我要用一种影像语言去说服人家说这个人是不存在的。明明是拍的写实主义,告诉我他不在,但是这个就是挑战。

丁天:好,那我们换一种问题的方式好了,您觉得跟什么样特质的导演合作,然后您的剪辑会让这个电影变得更好?

廖庆松:最好是有时间压力。有什么剧本上的压力,还有演员的压力,常常就是会蹦出一个什么,甚至于是导演犯错……比如当你很专心地一直剪,导演就说那个女儿应该在不在啊,或者是导演突然发现演员,没有拍到什么。但是就在你要处理一堆很复杂的问题的时候,这时候就是创意的来源这样。

丁天:那我们再直接一点问好了,您觉得给你自由度更大的导演好,还是很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导演好?

廖庆松:基本上我觉得实际上对我都一样,你给我很多自由,我也找不到自由,因为影片还是要归于影片该怎么样。导演他可能会束缚你,但是他最后还是要面对,他自己也要面对影像,所以事实上还是来自于影像本身的那种问题,才是最终的。导演只是一个外挂的一个复杂的事情,但是他都已经拍完了,事实上他还是要面对影像的现实。

丁天:那您觉得做了这么多年电影,做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身为一个电影工作者?

廖庆松:应该是很真诚,而且很真实地去面对影像。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自己要承认。当你面对,你很诚实的时候,你才知道怎么去处理。你要取得最客观的面对影像的态度——它是好的,就应该是好的,它是不好的,就应该把它修正成什么样子,就是很坦诚的,不要太多的意识形态。你可以解释很多,但是不要用一种很奇怪的意识形态,一定要把它转成什么,实际上影像也有它自己的生命,就是你要面对他。

像《恐怖分子》就是导演他把它拼凑起来的时候,事实上你就看到一个人世间的所有人之间的很复杂的情绪,然后在里面串动。当它设定了很多情境跟感觉的时候,当它开始启动的时候,你真的不难体会这个。我只记得我剪完那个片子浑身发冷,你知道那个感觉?都让我剪到我浑身发冷,我剪完那个片子,我看片子是压力很大的,但那时候我不知道那个是片子本身。我都分不清楚是我的压力,还是那个影片给我的压力,但我现在来看,实际上是那个影片给我的压力。就是那些人物的表情,他们所有碰到的状态,然后他们的那种交叉、复杂的情感关系,让我也有那个压力,它实际上表达了那个社会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还是觉得,是一个很认真的剪辑,

跟一个稍微不认真的剪辑的差别而已”

丁天:廖桑有一句名言说,遗忘是剪辑师很重要的技能。

廖庆松:对,忘是剪接师很重要的特点。为什么?只有忘,只有空白,你才能看到所有事情的原貌,就是最没有被意识形态干扰的状态。但是剪接师还有另外一个能力,叫记得牢,忘得快。你又要记又要忘,就像剪接师还有另外一个特性,要很理性,还要很感性。一个极端理性的人拍的电影就是论文,一个感性的人拍的是洒狗血的影片。所以你要当一个很好的剪接师,事实上你要极端的两个方向要发展到极致,你才能起到所谓佛教的中观,就是最中空,最中间的标准值。又要记得牢,又要忘得快,该忘就要忘,该记都要记,记的时候不要记得太牢,反正你就要把自己调整成好像可以适应,当你在面对影像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取得一个最真实的影片的感觉。当你空白的时候,你才真正地能跟所有的观众,第一次看到的观众同步。但是你如果充满了意识形态去看它,有时候你的判断实际上是过度的专业,专业上的一个控制你自己,你会以为你是很准的,但是不一定,观众看到不会跟你完全认同。所以说你虽然是一个专业的剪接师,你也要有一个完全不了解状况的一个普通的观众的观点,都要了解。所有的观点你都要清楚,你才能做一个最适合的观点,做出你应该给谁看的一个标准。

丁天:廖桑可以忘,但有些作品我们真的忘不了,比如说一些非常经典的作品,像《蓝色大门》,还有《踏血寻梅》。因为像我们也想听一些比较具体的例子,廖桑记得的那些例子(笑),比如说《踏血寻梅》是您用剪辑把其中的角色给补出来的一个电影,那《蓝色大门》其实您是删掉了一些您觉得比较多余和灰暗的部分,这个具体的故事可以跟我们讲一讲吗?

廖庆松:可以在这里讲吗?

丁天:一定要讲,不然不可以出门!

廖庆松:我觉得《蓝色大门》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的性启蒙感觉的电影,但是导演却赋予它,导演要从导演的观念,他想的是比较更深层的电影。可是偏偏陈柏霖跟桂纶镁两个人只有17岁,演起来整个片子非常地青春而且清新。我觉得我们不应该用一个很老成的电影去谈这件事,我只是希望它更简单一点。我还跟那个制片人,监制焦老师说,你知道吗,《蓝色大门》很像一颗很漂亮的水晶球,她说什么水晶球啊(笑),我说哎呀,焦老师你不知道,这个就是一颗很可爱的水晶球,她说,哦,是哦。结果她绕了全世界一圈回来,说对啊,就是水晶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天:水晶球?小珍珠?

廖庆松:水晶球,我说是小水晶球,一个透透亮亮的水晶球。主要是陈柏霖,陈柏霖的角色本来身上是有很多黑暗的东西,比如说他跟宿舍一些同学坐在水塔上面,然后在聊隔壁班的女孩子怎么样,我听起来有点,这个小男生有点黑暗这样,我就把他全部的黑暗剪掉。他被我剪成一个无来由的,很阳光的,没事就骑个脚踏车来的少年。

丁天:对,所以我们就说廖桑拯救了陈柏霖,然后在另一部片里他拯救了郭富城。

廖庆松:没有没有,另外一部是那个《踏血寻梅》,原来的版本也不是错误,只是纯粹针对观众剪的,一开始就把它拉到一个仇杀、情杀、色情的程度,就直接把它拉到那种观众最爱看的侦探片那种感觉,但偏偏《踏血寻梅》不是那样的调性。然后郭富城因为在里面他没有太多的戏,没有跟每个角色的交错、情感,就把他剪成龙套了,因为他讲的话不重要,就变龙套。它一个小时40分钟,被我剪到变成两个小时9分钟还是10分钟,我几乎加了半个小时的影片回去这样。但是郭富城从来没拿过什么香港影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天:一个剪回来的影帝。

廖庆松:后来就变影帝,也不是我剪得好,我只是还原那个片子里面这个角色该有的状态,我很清楚地把《踏血寻梅》所有的角色的状态全部把他还原,对。也不是说我剪的,他本来就有拍。

丁天:你只是恢复了他从哪里来?

廖庆松:对,我恢复了他在影片里该存在的状态。

丁天:我觉得很神奇的是,您说您把他复原了之后,整个片子就通畅了?

廖庆松:是,因为我只是还原它原来的样子。它原来剪完,少掉一只胳膊啊,少掉一只脚啊,但我都把它还原,它就变好了这样。所以我还是觉得,不是说很厉害的剪接,是一个很认真的剪辑,跟一个稍微不认真的剪辑的差别而已。而且你还真的要用心去看片子,因为影片绝对不是,用你的技术可以解决很多事情。比如说我很有剪接技巧,这个才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技巧就跟NBA的所有篮球选手一样,基本动作,那是基本动作,更难的是什么?是这个球员或者是这个剪接师,内心对所有事情的解释、看法,观点和品位,甚至于包括他对观众的了解,对整个片子的了解,这才是最重要。实际上他的内心的品位是什么,还有态度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天:好,最后一个比较有趣的小问题,廖桑如果您不做剪辑师,您会做什么职业呢?

廖庆松:我会做外科医生(笑),我会去当一个很棒的救人的外科医生。

丁天:救人的,但是现在我觉得跟您现在的职业也很有异曲同工之处,您是救电影嘛,也是拿着刀嘛?

廖庆松:最复杂的心脏外科手术,最复杂的,任何最复杂的手术。我倒不是说我爱当外科医生,是我觉得我在做电影的时候,我像是面对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体,知道吗,影片就像一个很灵活的一个人而已。千万不要把它当成,它就是一个影像而已。影像充满了生命力,当你人在看它的时候,影像展现出来就是活生生的。我不是要谈神秘学,它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一个灵动的有机体,实际上你面对的就是类似一种精神跟情感,还有一种生命体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典背后}

廖庆松

电影《恐怖分子》剪辑。

台湾著名电影剪辑师,也是资深监制、编剧。1980年代起,凭借着精湛的剪辑技艺,他与多位杰出影人如杨德昌、侯孝贤、万仁等合作无间,打造出《儿子的大玩偶》《恐怖份子》《恋恋风尘》《悲情城市》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作,有“台湾新电影褓母”之誉。从事剪辑工作已超过四十年,剪辑过上百部电影,近年来还积极栽培年轻人才。2018年获得金马奖的“杰出贡献奖”。

{电影}

《恐怖分子》

该片讲述了作家郁芬文思枯竭,立中寄望升职能改变家庭现况,夫妻俩陷入婚姻僵局。到处打恶作剧电话的少女,却成为郁芬得奖小说的题材;立中眼看妻子离家、自己升迁落空,积郁不满的他有如城市里的瓦斯槽,即将爆炸。

导演杨德昌以精密的影像部署,建构出多向度的时空情境,描绘现代人孤寂、虚妄与暴力的心灵图景;蔓生的情节,衍生多重寓意,为电影的叙事带来解放。缪骞人、李立群、金士杰等主演,获1986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1987年洛迦诺银豹奖等。

{D小姐见影}

1、《恐怖分子》并不是现场说服杨德昌的一稿定剪,而是廖桑不敢回看很多年,但记得剪完浑身发冷。现在他觉得《恐怖分子》是杨德昌最好的电影作品,《一一》是温情版的前者。

2、所谓剪辑节奏的、不太廖桑风格的紧张感,一般外界都认为是《恋恋风尘》和《恐怖分子》同时剪辑、要赶电影节死线的关系,但现在廖桑回想,其实也因为叠加了自己当时观看影像的震撼。他觉得《恐怖分子》的好在于,用多组人物和故事,准确描摹了社会变革中人的复杂。

3、剪辑师必备的三大特质:记得牢,忘得快;该忘的,要忘;要很理性,也要很感性。如果不做剪辑师,他会做拿手术刀的外科手术医生。

4、《蓝色大门》中的陈柏霖是做减法得来的阳光少年,《踏雪寻梅》中的郭富城则是做加法得来的香港影帝。但其实剪辑所做的,都是还原角色本身。

5、导演选择了复杂,也给剪辑师带来了复杂,如何解决复杂,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

——廖庆松

澳门「恋爱・电影馆」华语片放映预告:

(更多详情请参阅https://www.cinematheque-passion.mo)

《恐怖分子》(数位修复版)

*1986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

*1987年洛迦诺国际影展-银豹奖

5/25(周六) 19:00

《雪豹》

*已故藏族导演万玛才旦心愿之作

*2023年威尼斯影展全球首映、东京电影节最高荣誉大奖

*关于人性与灵性、生命与信仰的故事

5/21(周二) 19:30

5/25(周六) 16:30

5/29 (周三)19:30

《从今以后》

*2024年柏林影展泰迪熊奖最佳剧情片及全景单元观众奖第三位

*《叔·叔》导演杨曜恺最新社会议题力作

*2024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幕电影

5/25(周六) 21:30

《莎莉》

*金马创投会议百万首奖得主练建宏首部剧情长片,讲述追爱

*入选釜山影展亚洲之窗单元、大坂亚洲电影节、 瑞典哥德堡国际影展

5/23(周四)19:30

5/26(周日) 16:30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