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对于出世间法的道路和境界总结得非常深刻彻底,就是至人,神人和圣人。

但是世人不懂他的本意,也不知道他为何提到斥鷃,宋荣子,列子?还有所谓的至人,神人,圣人和他们三者都是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我发现市面上的书都没有正面解答过,我这里就给大家破解一下庄子的本意。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数也。

而宋荣子依然嘲笑他们。

因为宋荣子看不起那些自鸣得意的人。他是那种全世界都赞誉他,他也不会多勤勉一分,全世界都指责他,他也不会变沮丧,而少干一点的人。他能区分内外的差别,能辨识荣辱的界限。这就足够了。

他对于世间固然是无所求的,虽然如此,他也有没有达到的境界。

宋荣子,宋钘(约公元前370年—公元前29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话前面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若此就是指代更前文的斥鷃,就是那种有点能力就自以为是的人。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凡夫。而到了宋荣子这里,他是已经看透了内外我他的区别了,也就是他看破了世间万事,众生相,寿者相。他不会因为外面的誉非而产生情绪,也不会因为外面的荣辱而改变行为。庄子给这种人定义为至人。

斥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对于这个世界,他并无所求,丝毫不在意。数数然,就是数数的样子,比喻那种斤斤计较,精明算计。很明显,外面的东西,对宋荣子来说毫无意义。这就是至人。

但是宋荣子这种还是有没达到的境界,虽然,犹有未数也

宋荣子差的地方是什么呢?宋荣子还在执着一个我,他还是认为有一个“我”在!

学过我的太乙和先秦专栏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我执是一大关,我相是最难破的一个相,也是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在着的相。无物的世界观,无我的人生观,无私的价值观,这是华夏的真三观。认为有我存在,那就是小乘了,最高就是罗汉,上不去了。想要有进境,就要把我抛弃掉,破我执。这才能进入到下一个境界,至人变成神人。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列子御风而飞行,轻松而又潇洒,能飞行十五天而后返回。

他对于那些福报啊,也没有什么追求。但是他虽然免于奔波劳苦,却依然是有所凭借的。

列子御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列子就是御风飞行的那个神人,他是物我两忘,和外界融为一体了,能御风而飞,也就是神足通。这是已经勘破我执,破了我识末那识,到了藏识阿赖耶识的境界,也就是三禅圆满,开始进入四禅的阶段。

四禅是众生共识,这时已经像济公一样,可以做到一些小神通,比如济公用袈裟可以把一座山包住,可以点石成金,穿墙等等。其原理都是用自己的识去改变众生的共识。此心不为物所动,而能转物,境随心转,心想事成。

然而,庄子说,虽然你心物一体,但是还是有一个存在。虽然免去了奔波劳碌,但还是有所待,并非真正的自由独立。这就是庄子对神人的看法了,比至人好一点,没有自他的分别,但是依然还存在有无的分别。谁能做到把有无都合一呢?那就只剩下圣人了。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若人能乘着天地的正道,而驾驭六气之变化,以游于无穷天地间,那他还有什么需要等待的呢?

所以说:至人没有自己,神人没有功迹,圣人没有名相。

孔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圣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庄子在这句话里给出了回答。圣人应该是乘天地之正,也就是坐在正道上。正就是止一,这个一就是大道,止一就是止于至善,才是正。止于至善之后,还要起用。

能御驾六气,六气是风火暑湿燥寒,天地人身的变化都逃不过六气的影响。古人讲一个辩证施治,辩的就是这个六气,后来被哲学引申成为辩证法。

游无穷,就是九天九地,一瞬即达。这是元神的本事,不受束缚的纯阳体可以遨游十方世界,没有空间时间的束缚,这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无所待。

最后庄子的总结也很到位了:

至人无己,至人对内外分别非常明确,定乎内外之分,不会被外面所干扰。

神人无功,神人眼里世间的事情都是随心所动,心物本一体,哪有什么功迹可言。神人眼里这个世界与我为一,你自己洗洗自己的手,有什么功劳可言?

圣人无名,圣人是没有名相的,因为无处不是圣人,无处都不是圣人。就好像我在太乙中讲过的,电影里的人物,是理解不了电影外的电影院的,投影的角色,怎么在影子里找到投影源呢?这也是为什么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