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唱出了中华各民族的心声,也唱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包容性。

而这包容性,不只在于对传统民族的保护,也在于对因时代衍生出的新族群的接纳与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生葡人?跟葡萄牙人是什么关系?”

很多第一次听到“土生葡人”这个词的人,都会发出同样的疑问。

土生葡人,就是一个因时代变迁而产生的中国唯一混血族群是在中国澳门当地土生土长的葡萄牙人及其后代。

他们口里说着纯正的粤语,是地道的中国人,在澳门永久居住,传承着葡式文化,祖国也对他们的文化给予高度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生葡人的来时路

澳门现在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的景象确实令人欣慰,但这种多元产生于那段艰辛的历史中。

众所周知,15-16世纪之时,葡萄牙曾是海上的一方霸王,为开辟东方航线,它先后占领了从大西洋、印度洋最后到太平洋等一系列贸易据点和军事要地,确立了在东方海域的优势地位。

当葡萄牙人在东方海域称霸之时,也是土生葡人形成之始。

土生葡人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明朝,他们形成大约可分为四个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阶段,16世纪初期,葡萄牙人与印度果阿人和马六甲人的通婚混血,是土生葡人的萌芽阶段。

在1511年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葡萄牙舰队扬帆起航,向着马来西亚的满剌加城(即马六甲)进发。

他们雄心勃勃,一举攻下了这座在当时东南亚赫赫有名的转口港和货物集散地。

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富饶,让葡萄牙国王看到了巨大的殖民潜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在这片新领地上稳固殖民统治,并培养一种归属感,葡萄牙国王推行了一个政策——鼓励葡萄牙人与当地人通婚。

于是,在满剌加的葡萄牙男子们不仅娶了正室妻子,还纷纷纳妾,有的甚至有三四个妾室,多的甚至达到了六个,这阵仗可真是堪比中国古代的王公贵族!

也正是此举,为后来土生葡人的繁衍打下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阶段,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这是土生葡人在澳门多元混血形成时期

16世纪中期,澳门开埠后,葡萄牙人的势力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到了1563年,已经有900名葡萄牙人在这片土地上安家落户。

1582年,澳门成为葡萄牙人在东方的贸易基地,葡萄牙人的家眷仍有一大部分在满剌加等地。

直到澳门城稳定后,部分远在马来西亚的葡萄牙人的家眷们才随之到澳门,其中不乏已到适婚年龄的美丽姑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们的到来,不仅为澳门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血液。

当然,也有些人一到澳门就抛弃了曾经印度和马六甲的伴侣,转头就与日本和中国妇女在一起。

时间来到17世纪,葡萄牙人与华人通婚在澳门已经变得非常普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有趣的是,不仅仅有女性嫁入葡萄牙家庭,还有男性入赘中国家庭的情况,甚至有“葡人得一唐人为婿,举澳相贺”的热闹场面。

这些葡萄牙人与华人通婚混血的后代,就是我国最早具有中国血统的土生葡人。

从此,澳门土生葡人这一独特的群体正式形成,他们的出现,为澳门这片土地增添了更多色彩的同时,也带去了苦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这是土生葡人在澳门进一步发展。

19世纪前期,蒸汽轮船的航线开通,就像是给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势力插上了翅膀。

1845年11月20日,葡萄牙国王越来越肆无忌惮,他公然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允许全世界的船只来这里做生意,完全不顾及中国的感受。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不得不低头,在1887年与葡萄牙签订了《和好通商条约》。

这个条约让葡萄牙在法律上得到了“永居管理澳门”的权利,经济上更是获得了最惠国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土生葡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那些葡萄牙人,特别是军官们,开始和澳门土生葡人家族里的女子喜结连理。

而另一边,也有一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底层葡萄牙人,他们选择了与澳门社会底层的华人女子共度一生。

这两种通婚的方式,就像两条不同的河流,在澳门这片土地上交汇,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是土生葡人在澳门稳定发展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葡萄牙的士兵们撤离了澳门,那些早期葡萄牙人与华人通婚留下的土生葡人后裔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繁衍生息。

这些澳门土生葡人,他们既有着葡萄牙的血统,又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开始与华人再次通婚,开启了土生葡人发展的新篇章。这种混血与融合,为澳门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

1999年,一首《七子之歌》唱响,澳门,这个离开母亲4个多世纪的游子,终于回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澳门回归后,就颁布了新规定:

凡1999年12月21日后,拥有澳门永久居住权的公民,都自动拥有中国国籍。

自此,土生葡人也成为了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因为祖国的蒸蒸日上,也使得澳门土生葡人成为在澳门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的一个族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东西方种族混血、民族融合的一个特例。

这段历史,仿佛是一曲跨越时空的交响乐,诉说着殖民与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生葡人那些中西合璧的风俗

洗尽铅华,如今的土生葡人虽然还是一副西方面孔,但已经完全融入到华人的生活中,甚至还创造出了一些“中西合璧”的特色。

土生葡人创造的土生葡人文化,是澳门多元文化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其中“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被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他们创新地将两种文化的美食精华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令人垂涎的“肥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肥茶可不是什么茶,而是午后时光里的一顿美味点心。

土生葡人的妇女们,她们从修女或是修道院的女佣那里,学到了制作点心的独门绝技。这些食谱被她们精心记录在册,代代相传,就像家族宝藏一样珍贵。

每当制作肥茶时,她们都会拿出看家本领,展示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厨艺水平。因此,每一份肥茶都是她们精心制作的艺术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肥茶上桌时,你会惊叹于它的丰富多样。甜咸口味皆有,精致点心多达二三十种,每一种都让人垂涎欲滴。

客人们品尝后,都会赞不绝口,称赞这是美食的盛宴。

此外土生葡人还有一系列独特的甜品,比如那牛油糕,以杏仁为主料,口感细腻,甜而不腻;还有那巴基糖,用糯米、椰肉末、糖和牛奶制成,软糯香甜,回味无穷;

薯仔饼、耶稣枕头、吉时布甸等等,这些甜品糕点,细细品味会发现它们虽然带有浓郁的西式风味,但骨子里却透着东方的韵味。

这种中西合璧的美妙口感,正是土生葡人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世纪末,澳门流行一种叫黑色萨拉瑟的斗篷。这斗篷用整整四块绸布精心缝制的。

制作的时候,先把这四块绸布从中间切开,然后再把两块连接起来,长度刚好合适。

在重要的庆典上,他们还会配上一条用绸子或锦缎做的连衣裙,裙摆翩然,美得灵动。

当代土生葡人的女性服饰可谓是“大杂烩”,从他们的衣服,你能看到印度、马来西亚,甚至日本妇女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男士们大部分还是跟着父亲学,穿欧式服装,腰间可能还会挂个小藤条,或者插上一把帅气的宝剑。

现在澳门的土生葡人基本上都穿欧式服装。不过,女士们出门时,还是更喜欢穿那种满是刺绣的优质丝绸或锦缎的长衫,看起来既优雅又高贵。

但到了冬天,有些人就会选择穿中式棉袄,而不是那种笨重的西式大衣。

这种选择,无形中展示了他们服饰上的中西合璧,承载着传统意味又不乏时尚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生葡人的现今发展

经过400多年的岁月变迁,澳门土生葡人人数已经不多。

今天澳门的土生葡人大约还有1万多人,约占澳门总人口的2%。

不过对于这些土生葡人来说,他们不单是澳门居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还见证并参与了澳门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他们也和华人一样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普遍认为自己根在澳门,是澳门永远的“大地之子”,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深厚的乡土情结,不仅体现在他们对澳门的热爱和归属感上,更体现在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上。

土生葡人的这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是澳门多元文化共融的生动体现,他们用自己的存在证明了,不同的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沿着来路,展望未来,土生葡人将继续在澳门这片热土上发光发热,他们也将继续秉持着对澳门的热爱和归属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澳门的繁荣发展,为澳门的多元文化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