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曾说:“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邓小平就是一位非常重视人才的英明领导者,他很关心科研人员的生活,尤其是他和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故事。

1983年,陈景润经过万般纠结、千番思考过后,向党中央提出了三个特殊的要求,邓小平得知以后,立即批示道:“一周之内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陈景润向党中央提出了怎样的特殊要求呢?他和邓小平有过怎样的交集呢?数学家陈景润的一生又有过怎样传奇的经历呢?

小书呆子,得遇恩师

陈景润是福建福州人,他出生于1933年5月22日。如何评价陈景润这位数学家呢?

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评价陈景润“是他所处时代最伟大的一位数学家”!

从这个评价我们就不难看出,陈景润是一位数学大师,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景润的家庭和数学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他的父亲陈元仲是一位邮局的员工,母亲不上班,家里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生活压力很大。

父亲把家里最好的资源都交给了大哥,忽略了对陈景润的培养。

陈景润三岁的时候,就要照顾尚在襁褓中的弟弟,而大哥则忙于学业学习。

陈景润虽然没有读书,但他对学习天生就有浓厚的兴趣,他小的时候经常趴在地上,演算一些数学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陈景润的哥哥也会把自己学到的告诉小陈景润,所以晚年的陈景润在回忆过去时,才会说:“哥哥是我人生的第一位导师。

有一次,母亲偶然间看到了陈景润的行为,便说服父亲,从牙缝里挤出的钱,供陈景润前往城关小学读书。

陈景润到了学校以后,立刻就展现出了他出众的才华,陈景润天生对数学非常的敏感,他一算起来数学题,周围的一切就不管不顾,加上他瘦弱的身体、内向的性格,所以大家都喊他叫“小书呆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书呆子”陈景润在学校没少被欺负,由于身体不好、家境贫寒,班里的同学常常对他拳脚相向。

陈景润曾向母亲哭诉,说自己不要再学习了,但是母亲劝道:“孩子,只怨我们没本事!家里穷才会受人欺负,咱们越穷,越要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出息了,别人就不再欺负我们了!”

陈景润从那以后更加努力地学习,不久以后,他以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而当年欺负他的那些恶霸,却被开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初中时期,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勤奋和努力,他的付出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当时有一位老师是东北某所大学的教授,因为日本人占领了东北三省,教授逃亡到福州,在这里寄居。

这位教授年逾花甲,原本觉得自己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可看到陈景润以后,仿佛看到了希望,就经常给陈景润开小灶,并且告诉他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自己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陈景润这一路上没少遇到贵人相助,他们学校还有一个教师,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当时陈景润一本数学书,两个星期就能全部学会,让老师啧啧称奇。

从那以后,这位数学老师就给他补习其他的数学知识,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让陈景润终生难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数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老师的话让陈景润铭记终生,从那以后,探索数学的奥秘是陈景润此生的终极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元

要说这些贵人谁最重要,那肯定是福州英华书院的沈元老师。1945年,陈景润高分考进了这所高中,沈元老师曾是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学术成就极高。

他很看重陈景润的才华,没少给他补习数学,更重要的是,沈元老师给陈景润打开了一扇大门,那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又简称“1+1”猜想)。

沈元告诉陈景润,说这道题是近代数学三大难题之一,困扰了无数的数学家,就连哥德巴赫本人直到去世,都没有找出来解决的办法,自它问世的200多年里,无数的数学家为之前赴后继,却都没有找到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景润却告诉沈元老师:“我一定可以把它解出来!”看着这个充满志气的年轻人,沈元更加的开心了,传授了他更多的数学知识。

华罗庚的知遇之恩

陈景润的母亲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因此母亲还没有看到儿子成功,就在1947年离开了人世,那一天,陈景润心如刀绞,他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永远的离开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陈景润考上了厦门大学数学系,他们这一届系里只有4个学生,最后仅有3人毕业。按照陈景润的家庭条件,他是没有钱去交学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厦大

不过他赶上了好年代,毛主席很重视人才的培养,他要求财政部门给这些贫困大学生发放补助金。

这笔钱大大缓解了陈景润的压力,让他能够安心读书。

在厦门大学时期,性格孤僻的陈景润醉心于数学王国里面,他很少和人交际,每天只蹲在研究室里研究数学,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年的大学时光很快就过去了,陈景润顺利从厦门大学毕业。那个时候,国家的教育事业刚刚起步,急需大批的老师去教书。

大学毕业生包分配,陈景润被分配到了北京四中,担任数学老师。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让陈景润当中学老师,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但陈景润本人是非常喜欢当老师的,他很希望能把自己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陈景润天生是一个“社恐人士”,人一多他说话就会紧张,再加上他浓重的福州口音,造成很多北京的学生无法理解陈景润在说啥。

时间一长,陈景润就被很多人投诉,表示他教的东西大家都听不懂。

陈景润本来就很内向,被大家一这样说,一下子丧失了信心。

学校方面表示:既然你不适合教课,那就去幕后改试卷吧。就这样,陈景润成为了专门改试卷的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景润心情很不好,天天郁闷,再加上他遗传自母亲的疾病,很快他就病倒了。

1954年,学校把陈景润送回了福州老家调养身体,陈景润的收入也骤然下降,穷困潦倒的他只好找到厦门大学,恳请大学能够重新分配工作。

好在厦大知道陈景润是一个人才,所以安排他当了图书管理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上管理员的陈景润没有忘记证实哥德巴赫猜想,反而对此兴趣更加浓厚,他在图书馆阅读了海量的资料,最终在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里得到了一定的启发。

陈景润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在不久后被华罗庚亲自提点了!

1956年,陈景润的论文《他利问题》在厦大引起了轰动,很多数学系的老师都觉得陈景润很厉害,经过大家的推荐,这篇文章被送到了华罗庚那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罗庚看完这篇论文喜笑颜开,他对周围的人说道:“这个年轻人很好、很有想法、很有前途!

华罗庚的三个“很有”改变了陈景润的命运,不久后,华罗庚就亲自写信邀请陈景润来北京做客。

就这样,陈景润应邀出席了华罗庚的数学讨论会,他的学术水平开始迈入到全新的等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6年夏天,华罗庚、陈景润在北京西苑饭店相识,陈景润戴着眼镜、身材瘦弱,见到华罗庚低着个头,非常的腼腆。

华罗庚一看这个样子就喜欢得不得了,他觉得这个年轻人很踏实,便说道:“你的《他利问题》我看了,写得很好,很有想法!”

陈景润只是低头笑一笑,没敢多说什么。第二天,华罗庚就把陈景润推荐给了200多位数学研究者,他告诉大家这个年轻人将来大有可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景润、华罗庚

接着1957年,华罗庚提名让陈景润来自己的研究所学习数学,这是华罗庚这辈子唯一亲自选拔的学生,可见陈景润在他心中的地位。

而陈景润自然也极其感谢华罗庚,他晚年都说:“华罗庚是享誉国际的数学家,如果没有他的提携,就没有我陈景润的今天!

从此华罗庚和陈景润成为了学术界最著名的一对师生之一,感情无比深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当华罗庚去世以后,陈景润当时已经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可他还是坚持要去参加老师的葬礼。

他说:“华老师如同我的父母!他对我恩重如山,我必须要去见老师最后一面!”

最后陈景润是被人背着参加的葬礼,在葬礼现场,陈景润痛哭流涕,让人闻之,潸然泪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景润、华罗庚、沈元

邓小平重视陈景润

如果仅仅是华罗庚钦点的学生,那陈景润一定没有那么高的地位,陈景润一生都在研究一个问题,那就是“哥德巴赫猜想”,正是因为他提出了自己的解法,才会让他蜚声中外。

陈景润当年为了研究这个数学问题,过的生活无比凄惨!用凄惨甚至都无法形容陈景润的生活。

为了这个研究,他天天待在研究所里不出来,有一次他去商店买日常用品,由于太久没接触社会,他竟然很多东西都叫不出名来,只能说“这个”、“那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景润为了学术问题不剪头、不洗脸,这是他的生活常态,学得太晚被关在图书馆,那更是家常便饭。

甚至有一次陈景润出去的时候,边走路边想问题,结果碰到了一棵白杨树,他以为撞到了人,给白杨树鞠躬赔礼,让周围人认为他好像疯了。

凭借这份忘我的精神,陈景润在1966年完成了一部里程碑式的大作《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本作品一共2000多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这部作品直接轰动了海内外,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在那个美苏冷战的背景下,双方的数学家竟然都注意到了这个来自于中国的数学家,可见陈景润有多么厉害。

当时有外国科学家认为陈景润的论文有错误,无法推断出这个结论,还有的则认为陈景润的作品改变了世界数学界,双方纷争不下。

结果1973年,陈景润亲自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1+2”问题的详细证明,印证了自己以前的论文。

这一次世界数学界仿佛地震了一般,困扰世界数学界多年的哥德巴赫猜想被陈景润解答。

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直接把陈景润的名字写进了教材,命名为“陈氏定理”,从此陈景润成为了国际著名数学家。

至今陈景润的作品依旧是世界数学界的里程碑,无人超越,这也是陈景润最辉煌的成就。

只是这些赞誉没有改善陈景润的条件,反而让陈景润备受困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景润具体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