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毛主席因为身患重病,身体非常虚弱。在此之前,毛主席还能每天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坐起来,但是那段时间,毛主席抬手都十分困难,甚至虚弱到无法自主吞咽。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胃管,直接将食物打到胃底。但由于食物是流食为主,营养跟不上,毛主席的身体日渐消瘦,面颊都深深的凹陷了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护人员检查完毛主席的身体后,对吴连登感慨地说道:“主席的病情很严重,他每天能醒过来的时间都很短,饭都吃不下去,得需要些滋补品……”

吴连登看着毛主席越来越消瘦的身体,心里很是难受,他想了想,医护人员道:“大会堂的库房里还有些燕窝,我去取一些过来,给毛主席炖了吃,补补身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护人员一听,原本想点头答应,但是又想到毛主席平时的训诫,颇为为难地说道:“这么奢侈的东西,毛主席要是清醒的话,恐怕是会不高兴。”

吴连登皱了皱眉,跟医护人员说:“不说这么多了,我去取来,出了问题我来担责任。”转而扭头就走了。

吴连登是谁?他为什么能做主毛主席的饮食?这件事最后又是怎么样的结果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连登

从服务员到毛主席的管家

吴连登出生在1941年的江苏盐城,由于家境贫寒,他从小就未曾踏入过学堂的大门,所以他并不识字。幼时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田里繁重的农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长大,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他开始了四处打工的生涯,用辛勤的汗水换取微薄的收入。

吴连登的父亲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村汉子,吴连登记得父亲跟自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去给人家做工,手脚要麻利点,勤快点,有点眼力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深深地扎根在吴连登的心中。后来,吴连登有幸进入了地委招待所,成为了一名服务员。他深知这个机会来之不易,因此格外珍惜。在当服务员的日子里,他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据他回忆,当时办公室每天都要换热水,每次准备热水的时候,他手上就提着四个暖壶,两个胳膊再各夹一个,步履匆匆地穿梭在各个办公室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吴连登还总是积极主动地寻找其他能做的工作。有的办公室需要更换灯泡,或者是桌椅板凳出现了损坏,他都会默默地记在心里,趁工作之余就动手修理或更换。就这样,吴连登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逐渐在地委招待所崭露头角。最终,他能够独当一面,负责整栋大楼的服务工作。

这样勤恳努力的小伙子,自然就被领导注意到了。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需要从各地招游戏服务员,盐城也有一个名额,这个名额自然就落到了吴连登头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连登就被调到了人民大会堂当服务员,由于他勤快,两年后,他又被调到了中南海工作。

也就是在中南海,他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在1961年的中南海颐年堂里,当时的吴连登刚满20岁。那天,颐年堂里正在举办高层领导的宴会,毛主席、周总理等各位领导都在场。

虽然吴连登当了多年的服务员,工作内容都十分清楚,手脚也麻利。但是毕竟他还是个20岁的小伙子,第一次见到这些领导,他还是紧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吴连登的上司跟他们讲服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的时候,吴连登紧张到手抖,在他进大厅给领导们倒茶的时候,吴连登失手打翻了一个杯子,而那个位置刚好就是毛主席坐的位置。

吴连登冷汗都下来了,吓得够呛,浑身都僵硬了。毛主席看到小伙子这么紧张,他对着吴连登笑了笑,然后顺手扶起了杯子说:“不要紧张呀小伙子,慢慢来,不着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连登看毛主席温和的面庞,紧张的神经才慢慢放松,他迅速收拾好杯子,然后给毛主席倒好茶。

毛主席问:“你多大了呀小伙子,叫什么名字呀?”

吴连登说:“毛主席,我叫吴连登,今年20岁了。”毛主席说:“连登,这名字好啊,家里长辈起的吗?”吴连登说:“不是的,主席,我家就是江苏一个农民家庭,爸妈都不认字,我的名字是族里找的一个老和尚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接着问:“你是江苏哪儿的呀。”吴连登说:“主席,我家是江苏盐城的。”毛主席说:“咸城啊,咸城我知道,新四军军部是不是就在那儿。”吴连登接着有点着急的说:“毛主席,是盐城,不是咸城。”

毛主席看着一脸认真的小伙子哈哈大笑,说:“盐多了可不就咸了吗?”说罢,吴连登挠挠脑袋,说:“这倒也对。”

毛主席笑的更开心了,说:“你这小伙子真有意思啊。好了现在不紧张了吧。”吴连登连忙点点头,他现在对毛主席敬佩之余,还多了几分亲近,他没想到毛主席这样平易近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吴连登在中南海又做了三年服务员,毛主席有的时候见到他就会跟他聊几句,毛主席对这个勤快的小伙子也很有好感。

1964年,毛主席家中缺少工作任务负责毛主席起居饮食,在综合考虑下,组织跟毛主席推荐了吴连登。

于是,在工作清闲的时候,毛主席专门将吴连登叫到了家中,他问吴连登是否愿意来家中照顾自己,管理家中琐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连登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十分开心,但也十分纠结,他想到毛主席家中,但是又怕自己做不好。毛主席知道他的犹豫后,跟他说:“没关系,很多事不是所有人生来就会的,什么都是慢慢学会的,你不会的可以学。”

吴连登点头说:“好!”从此,吴连登就成了毛主席的管家,吴连登这一当,就当了12年。

为毛主席的俭朴而感动

在来到毛主席家中之前,吴连登觉得毛主席是一国主席啊,生活水平肯定很好。但他到了毛主席家中后,才发现毛主席的生活异常俭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桌椅板凳都是年份很久了,有的桌腿都松了,还掉漆了,而毛主席的衣服则更朴素,一件睡衣补丁叠着补丁,拖鞋底也快要磨穿了,还用线缝补过。

在刚来这儿的时候,吴连登的工作还比较简单,就是负责收发文件、打扫卫生、购买生活用品和蔬菜瓜果,工作比较清闲。

但时间长了,吴连登闲不住,就是开始修补桌椅板凳,吱呀吱呀的房间门他也抽空更换了合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8年,吴连登熟悉了所有的事务以后,毛主席就让他开始管自己的工资,负责整个家的开支。

直到毛主席的工资到手后,吴连登才知道毛主席一个月的薪资是404.80元

这笔钱看着很多,但却要负责家中所有人包括毛主席家人、警卫员、护士、厨师等所有人的饮食,几个孩子的学费、水电费、党费、煤气、房租以及客人来拜访毛主席时毛主席招待客人的费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月仅仅维持生活都会入不敷出,毛主席还要经常捐款,接济亲戚或者身边的工作人员,生活上就会更紧张了。

毛主席喜欢吃红烧肉,但红烧肉也只能一个月吃一次,一次也就只有三四块打打牙祭,可以说毛主席的生活已经足够俭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连登经常会在天气好的时候,将毛主席的衣服棉被拿出去晒晒太阳,据吴连登说,毛主席绝大部分棉衣棉被还是在延安的时候做的,棉花都结块了,都是自己拿到太阳下一下下用棍子敲开的,而衣服上则是补丁叠着补丁。

而毛主席的好友或者是外国领导人送来的贵重礼品,毛主席则一件都没留下,都送到了人民大会堂用来招待外宾。毛主席知道这些东西价格贵,每次都说中国百姓现在太苦了,自己要是享受了,百姓会更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送到人民大会堂的礼品里,就包括印尼华侨送的燕窝

1975年,毛主席多种疾病缠身,心脏病、哮喘以及其他疾病并发,毛主席连起身的力气都没有,甚至连咀嚼吞咽的力气也没有。只能在医院通过胃管吃流食。医生们和周围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守护在毛主席的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天,大夫告诉吴连登:“主席的身体非常的虚弱,光靠着这些流质食物,根本无法补充他的营养,你们想想办法,怎么才能让主席摄入的营养更加充足。”

吴连登看着躺在病床上有气无力的主席中也是一阵揪心。他忽然想起了人民大会堂的三十斤燕窝,如果用燕窝来给毛主席进补,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毛主席非常节约,不允许使用这种昂贵的礼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连登心里很矛盾,但他心疼躺在病床上的毛主席,也顾不得这么多了,在询问了医生,毛主席现在的身体状况可以吃燕窝后,他就赶紧去找办公室主任汪东兴求援。

汪东兴一听,二话不说带着他到了人民大会堂,将那里剩下的7两碎燕窝都给了吴连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这7两碎燕窝不足以挽回毛主席衰败的身体。1976年9月,毛主席与世长辞,吴连登伤心不已。

跟了毛主席12年,吴连登明白了很多东西。他看到了毛主席是如何一丝不苟的工作,是如何将群众的事情当成是他的事情,他也从毛主席身上知道了什么叫做俭朴,什么叫做“天下为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