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着,你也许会伤害,远离了,你也许会拥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沙夜生活》是一部以“夜晚”作为媒介串联起多人的生活,并借此对长沙这座城市进行影像书写的电影,正如影片的片名所表明的那样,它是一部城市电影

长沙被认知为一个社交媒体语境中的消费城市“网红”城市,不仅是现代化的,更是一种去历史化的存在,因此与最早城市电影中的“革命话语”“落后的城市”划清了界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中的长沙与近几年在电影市场上频繁出现的重庆、上海、成都、北京、深圳等城市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它们都不再是私人化的、自反性的空间,而是一个公共化、商业化、共享化的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沙夜生活中,观众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消费活动,可以看见各种在社交媒介中风行的议题和话语。

例如文艺青年间的浪漫之爱、互不理解的代际关系、象征着避风港和休憩所的充满烟火气的大排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夜生活中捕捉城市与人民的呼吸

在人类发展的历程当中,夜晚经历了一次几乎是彻底颠倒其意义的转变。

作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复合体,夜晚具备神秘与迷人的潜能和可能性,人类对它的占有和征服也为其自身开辟出一套全新的生活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长沙夜生活》中,夜晚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被大幅度地削减了,长沙的夜晚被勾勒为充满烟火气与市井气的存在。

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与各种街边小摊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片终极意义上的城市景观,在技术的笼罩之下,夜晚的城市是安全、舒适的,它允许市民们在其中自由地游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在多数电影中,现代都市的夜晚的灯红酒绿之下总是危机四伏,隐藏着人的疏离、暴力与邪恶《长沙夜生活》却反其道行之,试图挖掘出夜晚的另一种向度。

在这种基调之下,影片将镜头对准了都市语境中的人民:打工者、餐馆老板、追梦青年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的交往与互动使夜晚呈现出一派温馨气息,而这种温馨恰恰是当代城市试图建构实现的某种景观。

周冬雨饰演的兰州女孩大排档的桌上眼角带泪地说:“长沙如今也是我的城市。”城市被认证为家园,从此不再是与乡土两相对立的存在,流动的生活抵达了安居乐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当城市与人们不再相互敌对、排斥之际,原本象征着动荡、危险、未知的夜晚便实现了转型。

从书店到大排档,再到位于文和友中的脱口秀表演厅,这些场所无一例外地远离了革命语境中的生产,转而彻底贴合了商业大众文化中的消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北打工人陈清智和东北打工人梁宝琦,渴望在摩天轮上看一眼这个城市,当摩天轮升至顶点,他们完成了自我的愿望,但他们依然处于城市的边缘位置。

站在摩天轮上观望长沙城,反倒更加证实了他们不属于这里,这种疏离伴随着内心敞开的感动,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异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他们与老谢一同前往丽姐大排档时,城市忽然就与他们走到了和解的地步,在吃夜宵的桌子上,长沙人、外地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谈天说地......

他们的经济背景地域背景的差别似乎被一碗粉暂时取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影片予以丽姐做粉以专注的特写时,它不仅是在渲染美食,并以此作为长沙城的宣传,更是在强调一种生活方式的意义和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之对应的还有景为为何西西在长沙城的漫游,两个文艺青年最终擦出了爱情的火花,而情感的基础正是长久以来对长沙生活方式的感知沉浸

生活方式居于某种高度,释放出诱人的吸引力,必须对这种生活方式予以认可,个体才能融入长沙、成为长沙人民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岸的脱口秀中,他第一次提及了自我的生活。

此时,影片仿佛完成了一个微妙的讽刺,过去坚持使用长沙话表演的何岸从没赢得过观众的笑声,长沙话就像一个有名无实的工具。

而只有当他谈及自我的生活、接纳自我的生活,长沙话才活了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在这些对长沙生活方式的展演中,影片里的人物才能够摆脱边缘的限制,在城市中以生活方式为依据找到自己的位置。

自然,这种位置不是经济意义和地理意义上的,不是某个固定的居所,它是人与人的联系的表现,是生活在长沙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嗦一碗粉、逛逛夜市、喝一杯奶茶,这些行动联通了陌生的人们,搭建起一条心理意义上的桥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最终定义了城市。

正像丽姐所说的,以后这间大排档就是老谢的家,而这种想象也不仅适用于长沙,它同时适用于一切发达、美好的城市,人民对城市生活方式的融入,最终促使人民归属于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情感所驱动的夜晚

漂泊注定是要寻找到一个归宿的,而这恰恰也是影片的结构布局,在人物结束了大半夜的游荡之后,他们聚集在丽姐大排档,以吃粉作为这个夜晚的终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长沙夜生活》便具有了一种公路片意义的观感,尤其是在丽姐的家庭内部,这种出发和远走的感觉格外强烈,何西西渴望离开长沙,何岸渴望摆脱母亲的束缚。

然而,身处长沙城当中,他们最后所能抵达的终点也只能是长沙本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视角下看来,影片中人物的游走和漂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底色,即情感,长沙城此时成为某种容器式的存在,承载了人物们不同的情感。

尽管他们的经验和诉求都各不相同,他们的情感却有着一个高度相似的特质,那就是与长沙这座城市密切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先出场的景为为何西西,他们都是长沙本地人,长沙这座城市也以不同的方式教化了他们,他们在夜晚结伴同游,其主要原因也是基于对长沙这座城市的了解。

而在这座熟悉的城市中游荡着,他们所遇到的除了彼此以外,还有那个在这里成长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们两个人的身上,长沙是镜子般的存在,映衬出曾经出现但迷失在时光当中的自我。

他们的夜游实际上是一次目光朝向过去的回望,在这种回望中,两个本来陌生的人因为熟悉的空间而产生了情感意义上的关联,并在这种关联的驱使下走向了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何岸与他的父亲,何岸坚持用长沙话表演脱口秀展现出了他的地域意识,他不仅是父亲的儿子,同时也是长沙的儿子。

但何岸与父亲之间的隔阂,使得他无法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转变为舞台上的演出,他恐惧着遥远的过去,那个父亲缺席的童年,因此他与长沙之间存在着一道无法弥合的裂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者可以这么说,何岸对于长沙话的迷恋和坚持,正是某种经历父亲角色缺位的童年后的补偿之举。

只有接纳父亲,他才可能真正地将长沙话与表征着冒犯的艺术的脱口秀结合在一起,毕竟脱口秀是一种解构神圣的表演,何岸越是挂念自己的过去,就越是将其推上神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两位打工人与前面的人物不一样,他们在长沙属于外来者,天然地就要依赖长沙这座城市来确定自己所处的坐标和位置。

他们对于长沙的感情是最为显著的,那就是在城市中寻找的自我的归宿。这正是所有外来者们共同分享的夙愿。

于是情感的逻辑贯穿了整个夜晚,这种情感由个人的心灵生发,并汇流于长沙千变万化的城市形象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语境下,游荡所抵达的终点实际上就是长沙具象化的一个代言人,这个终点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表征着长沙这座城市对他们予以的呼唤。

显然丽姐大排档是所有人物漫游的终点,但是在其成为结构的终点之前,影片用大量的篇幅对丽姐和她拥有的大排档进行了刻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排档中,丽姐周游于餐桌之间,向每一个人予以诚挚的问候,并与他们进行短暂的交流,丽姐这种举动使大排档有了一种温馨的气场,而这种气场恰恰是影片想要赋予长沙的。

大排档的友善、流动与包容,和影片中长沙的城市气质高度贴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能说明大排档长沙联合体的包容特质的,莫过于丽姐的外地人身份,丽姐不是长沙人,却在长沙收获了成功、收获了事业、收获了自己的梦想,并抚慰每一位来到大排档的客人。

于是夜晚外露的情感有了一个确切的物理场所对其进行收纳,而不至于弥散在人潮汹涌的大街上,情感贯穿了整个夜晚,夜晚又被长沙的城市特征和气质所定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情感逻辑的驱使下,人物经历着悄无声息的蜕变,普通的一夜从而具备了纵深的广度。

城市是动态的,正是无数人物的相会和无数行动的发生,城市才能被人们所感知、辨认,城市才拥有了人们为之动情的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长沙夜生活》选取了极具烟火气息的场所作为故事的开展地,并将人物的行动描述为一出终究是要抵达终点的旅途。

这座城市的气质与特征被集中体现在丽姐大排档中,人人皆可进入,人人皆可得到抚慰的叙事,予以观众和影片中的人物一种象征性的抚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这种抚慰在现实的城市中可能无法成立,但它依然具备感动人心的力量。

长沙城的空间被人物历遍,终于属于长沙的生活方式被人物察觉,从此,这些人物拥有了一个独属于他们自己的长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