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灵魂故事》

在音乐会的舞台上,李云迪全神贯注地演绎着肖邦的不朽作品,他的情感澎湃,眼中泛起了晶莹的泪光,鼻尖也染上了一抹淡淡的红晕。

当演出落下帷幕,他以深深的鞠躬向观众致谢,但内心的激动之情仍旧难以平息,泪水如泉涌般滑过他的面颊。

这场演出发生在2023年10月28日,李云迪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复出之演,这标志着他两年来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

由于缺少媒体的预热宣传,这场音乐会显得有些冷清,观众稀稀落落地分布在宽广的音乐厅中。

然而,数日后,李云迪在悉尼歌剧院的演出却异常热烈,门票在开售之初便被抢购一空。

到了2024年3月底,李云迪开启了他的欧洲巡演,从德国的弗赖堡启程,一路演出至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最终在5月23日于德国不莱梅的Glock音乐厅圆满结束。

在5月24日,李云迪发表了一篇深情的长文,引用了德国文学家赫尔曼·黑塞的名言:“真正的幸福,便是心中怀有希望。”

1

自2021年10月21日因涉嫌嫖娼被曝光后,时间已悄然流逝了两年半。

李云迪在国内的舞台演出受到了限制,"劣迹艺人"的标签几乎摧毁了他的艺术生涯。

现在的李云迪,是否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至少在那段艰难的时期,他无疑经历了深深的苦痛。

但是,从澳洲巡演开始,李云迪便试图在海外重新振作,寻找复苏之路。

尽管如此,这与他过去的辉煌成就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如今,在国内搜索李云迪的名字,大多数内容已不再与音乐相关。即便他重返舞台后频繁更新社交媒体,也未能吸引广泛的关注。

在中国,被贴上"劣迹艺人"标签的艺人鲜有能够成功复出的案例,李云迪能否实现这一目标?

实际上,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只能通过深入分析李云迪的沉沦原因,来推测他未来是否有可能成功复出。

李云迪的辉煌时刻来得异常之早。

在他18岁那年,他荣获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冠军,成为该赛事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这场比赛是全球最具权威性的钢琴赛事之一。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自1927年起举办,每五年一次,评委会根据参赛者的表现来决定奖项,如果没有合适的候选人,奖项将不会被颁发。

李云迪的获奖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在他之前,该比赛连续两届的冠军位置都是空缺的。

诞生一位音乐天才,需要的不仅是天赋,还有苛刻的条件和戏剧性的机遇。

在1990年举办的第12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没有诞生出令人瞩目的新星,比赛结果引起了不满,最终第一名空缺,体现了宁缺毋滥的原则。

五年后的1995年,第13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再次重演了这一局面,由于参赛者的水平未能达到标准,第一名的位置再次悬空。

然而,当第14届比赛到来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谁将获得这份荣誉。

历史上,能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跻身前三的亚洲选手屈指可数。首位在肖赛中获得前三名的中国选手是傅聪,他在1955年的第5届肖赛中荣获第三名。

经过25年的等待,加拿大籍越南钢琴家邓泰山在第10届肖赛中荣获第一名,这是亚洲钢琴家首次获得此殊荣。

李云迪不仅打破了首奖空缺的纪录,成为73年来首位获得第一名的中国选手,还荣获了大波兰舞曲最佳演奏奖。

更令人难忘的是,李云迪在比赛期间庆祝了自己的18岁生日,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

这位东方面孔的年轻选手,吸引了超越以往所有获奖者的关注和期待。

在2009年,一位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知名钢琴教授曾表示,李云迪和郎朗的演奏水平,即便是专业教授也难以企及。

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而言,李云迪在肖赛中取得的成绩无人能出其右。

外国媒体记录了李云迪的辉煌时刻:

“当最后一个音符的余音在如雷的掌声中消散,全场观众起立为李云迪鼓掌,评委们也罕见地加入鼓掌的行列。以音乐闻名的波兰人民被这位中国青年所征服,由23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权威组成的评委团也被他的才华所折服。”

在那个时刻,李云迪无愧于“国际钢琴家”的称号。

获奖之后,他选择前往德国继续深造,并成为了首位与全球著名古典音乐唱片品牌DG签约的中国钢琴家。

音乐,似乎成为了他当时最为重视的全部。

2

在2007年,李云迪与指挥家小泽征尔合作演出了普罗科菲耶夫的协奏曲,这首作品在大众中并不广为人知。

曾有观众向李云迪提问:“为何选择这首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品?”

李云迪认真地回应称,他并不认为这部作品小众,"在音乐专业领域内,它广为人知。"

然而,这场专业演出确实只在音乐专业人士中引起了有限的反响。要想拓宽市场,吸引更广泛的听众,就需要考虑大众的喜好。

尽管如此,许多钢琴家选择坚持自己的专业路线,哪怕这意味着他们的音乐只能被少数人欣赏。

但李云迪绝非普通的钢琴家。同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关于李云迪的传记,直接将其称为“神话”——《中国钢琴神话李云迪》。

这本书是李云迪及其家人首次认可的传记,时年25岁的他被冠以“中国制造的钢琴神话”之名。

一个并非来自音乐世家的普通孩子,如何仅凭自己的努力和奋斗,通过跟随中国老师的钢琴学习,最终成为国际级的钢琴巨星?

李云迪的成功故事,似乎已经超越了音乐界的常规。

2010年,有关李云迪耍大牌的传闻开始流传,称他不爱练琴、沉迷于游戏和跑车等。

在一次采访中,当笔者直接询问他关于“不爱练琴”的问题时,他轻描淡写地转移了话题,提到他最喜爱的钢琴家玛塔·阿格里奇也不是每天都刻苦练习,但这并没有影响她精湛的技艺和美妙的音乐。

李云迪心中的偶像阿格里奇,曾在1965年的第七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荣获第一名。

西方媒体将李云迪誉为继阿格里奇等钢琴大师之后的“浪漫派钢琴大师的接班人”。

3

在2013年的尾声,李云迪选择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音乐会。

在音乐会前的一次采访中,他被问及为何要在这样一个体育场所举办音乐会,他回答说这能更好地推广音乐。

在那次音乐会上,他演奏了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和《野蜂飞舞》,但整体表现并未达到预期。

在媒体上引起热议的只有《野蜂飞舞》,甚至有网民戏称为“工体杀人蜂”事件。

同一场音乐会中,当时年幼的小女孩王诗龄,在母亲李湘的陪同下,与李云迪共同演奏了《小星星》。

事后,媒体纷纷报道了因热门节目《爸爸去哪儿》而人气爆棚的王诗龄和她的母亲李湘出现在李云迪新年音乐会上的情景。

李云迪先是手把手地教王诗龄演奏儿歌《小星星》,然后亲自为其伴奏,整个场面充满了温馨。

从“钢琴神话”到与学龄前儿童合作演奏《小星星》,李云迪在推广音乐的过程中展现了他的多面性。

演奏简单的曲目有时可以掩盖技术上的不足。在2010至2014年间,李云迪在多个场合演奏同一首曲目。

即便是在同一周内的两场不同活动中,他都选择了同一首肖邦的夜曲。

在一次采访中,当被问及为何在短时间内多次演奏同一首肖邦夜曲时,他以肖邦作品的编号轻描淡写地转移了话题。

4

在2014年10月,李云迪被邀请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

音乐节的艺术总监期望通过李云迪的名气来提升北京国际音乐节的知名度。

如他所愿,不久后,众多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一消息——中国著名钢琴家李云迪将首次亮相北京国际音乐节。

长时间受到媒体的追捧,是否会让他误以为大众都是容易受其影响的?

至少从与小泽征尔合作普罗科菲耶夫的协奏曲之后,李云迪似乎不再坚持学院派的路线,而是开始向大众敞开怀抱。

多年来,关于李云迪忽视练琴、沉溺于享乐的传闻在音乐界已非秘密。他不再是那个追求艺术成就的钢琴家,而是沉迷于名利场的光环。

“钢琴家”这个称号,似乎只是他用来吸引关注的一个幌子。

正如俄罗斯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所言:“一天不练琴,自己知道;两天不练琴,老师知道;三天不练琴,所有人都知道了。”

李云迪沉迷于娱乐圈的繁华,追求在聚光灯下的感觉,甚至学会了如何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2012年,他与某位明星的恋情被大肆炒作,尽管李云迪从未出面澄清,却让舆论不断发酵,从而使自己的名气不断膨胀。

然而,好景不长,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两位主角都陷入了事业的低谷。

神话破灭的时刻,其实早已悄然来临。

2016年,李云迪在韩国的演出遭遇了严重的失误。据《新华社》报道:“在首尔的演出中,李云迪的演奏突然中断,引发了观众的负面反应。”

实际上,他在演奏过程中完全忘记了乐谱,不得不停下来。

现场有观众高喊“退票”,而李云迪则将责任推给了指挥。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没有表现出任何反思,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这场意外已经成为历史,我希望尽善尽美完成每场演出的梦想从未改变。”

意外的发生并没有阻止他追求梦想,但他的梦想似乎已经变质。

那些负面消息不过是老调重弹。“从古典音乐家向流行艺人转变”、“真人秀节目参与过度”、“不够努力”……这是一场意料之中的“意外”。

正如俗语所说,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

5

在首尔演出出现失误的前一年,李云迪作为“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却选择离开评委席,回到上海参加黄晓明的婚礼。

音乐专业与名利场,宛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也象征着李云迪人生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面向。

他毫无保留地选择了后者,名利场。

在他心中,所谓的“音乐梦想”或许早已成为遥不可及的幻想,甚至可能连思考的时间都已不再拥有。

显然,他更偏爱与吴京、王思聪、王宝强、佟大为、井柏然、黄渤、任泉、小沈阳等明星为伍。

至少在这些非音乐专业人士面前,他可以显得更为专业。即便他们听出他的不足,也不太可能当面指出。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云迪是机智的。在非专业人士的群体中,他能够保持自己的专业形象。

公众舆论对李云迪身为评委却缺席参加婚礼的行为不乏批评,但这似乎并未给他敲响警钟。

而警钟,也不会持续响起。

事实上,李云迪遭遇的最大挫折并非“进入修行”,比起这更令人恐惧,也更贴近现实的是,他的神话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破碎。

2013年9月,《人物》杂志采访了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大师周广仁先生。周先生直言不讳地表示:“听李云迪的现场演奏,让我无法安稳地坐在下面。”

而那期杂志的封面人物,正是李云迪。

这位音乐界的泰斗直言李云迪的专业水平不足,且缺乏努力。

此后,在音乐专业圈中,李云迪的名声开始受损。

文章发布后,李云迪并未进行自我反省,反而指责媒体的报道不实。杂志方面则表示有确凿的事实依据和录音存档。

经过一番争议,双方最终和解,彼此删除了微博上的相关言论。

从李云迪的成名到他的名声崩塌,只有周先生这位专业人士公开评论了李云迪,并勇敢地提供了录音证据。

周先生作为一位有骨气的泰斗,对钢琴艺术有着坚定的信念,他不愿意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尊严。

这便是那些心中怀有真正音乐理想的人。

6

那么,究竟是谁摧毁了李云迪这个被塑造出来的神话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李云迪自己。

今年4月,当李云迪在欧洲巡演期间推出了他的莫扎特专辑,这不仅是音乐上的一次新尝试,也是对他个人艺术理解的一次考验。

莫扎特的作品在技术上或许不难掌握,但要深刻理解并完美传达其音乐的内涵,却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郎朗曾表示,直到30岁之后,他才真正理解了莫扎特的音乐。

那么,李云迪呢?在他经历了一系列难忘的修行和挑战之后,他对音乐的理解是否也有所提升?

在李云迪的风波之前,人们常常将他与郎朗进行比较。

不论是在技艺上还是在公众形象上,郎朗似乎总是围绕着音乐领域转,除了个人的婚姻消息外,很少有其他纷扰。

与李云迪对高曝光度的追求相比,郎朗显得更加专注于音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李云迪的不当行为被曝光的那天,他正在参加一档娱乐性质的真人秀节目,不得不尴尬地退出,留下了一个尴尬的背影。

从某种角度来看,李云迪的这一污点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拯救”了他,至少使他从耀眼的名利场中抽身。

这三年对李云迪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凭借着他的钢琴基础,他能够在国外复出并进行巡演,这可能为他带来第二次的艺术生命。

作为一个“有污点的艺人”复出的案例,李云迪的情况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很少有明星能够拥有跨越国界的才华。

犯了相同错误的黄海波、王全安,可能已经放弃了挣扎。即使他们去到国外,也鲜有人识。

范冰冰的情况或许与李云迪有些相似,去年她也尝试在国外发展演艺事业。

在柏林电影节上,范冰冰表示“五年没有拍戏对一个演员来说是很残酷的”,因此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珍惜机会。

但在此之前,她又在哪里呢?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演出时,李云迪或许也曾有过类似的感慨。

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复出的过程中找回自己对音乐的初心。

他必须向世人证明,他仍然是那个“钢琴神童”。

历史上的莫扎特,除了“神童”的美誉外,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争议。

莫扎特是由他的父亲精心打造出来的“明星”,为了财富,他的父亲甚至不择手段。

当贵族们不再青睐莫扎特时,他的“神童”光环也随之消失了。

对于42岁的李云迪而言,他是否真的能够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样,重新找回自己的艺术之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越远大,行动也就越充满激情。

在李云迪淡出公众视野的那段日子里,他究竟思考了些什么?

特别想问他一句,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低谷之后,他是否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