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槽值》栏目(公众号:caozhi163)出品,每天更新。

你小时候偷过家里的钱吗?

最近有位妈妈在网上分享的经历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她放了一些钱在窗台上,第二天发现有200块不翼而飞。帮8岁女儿收拾小钱包时,发现里面正好多了两百块。

于是这位母亲开启追问模式:

“有没有拿妈妈放在窗台上的钱?”

“钱包里多的两百块哪儿来的?”

“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到底有没有拿?”

女儿梗着脖子连续否认,一口咬定是自己捡的。

这时候妈妈脸上的表情已经挂不住了,“她从头到尾眼睛很大地瞪着我,这个挑衅的样子让我真的很想抽过去。”

但她还是控制住了自己,让女儿先去洗个澡,两个人都冷静下。

睡前故事时间,她和女儿认真谈了谈心。

少了两百块钱是小事,但“偷钱+撒谎”却是关乎原则的大问题。

很多网友评论,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敢作敢当,不要欺骗父母。

还有网友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偷拿爸妈钱结果被揍,觉得打孩子有时候是最能让孩子长记性的方法。

很多人说,隔着屏幕就感觉到了教育孩子有多难,父母最好是能懂一点心理学,自己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世上有种东西百害而无一利,那就是发脾气。发帖的母亲因为了解一些心理学,选择了“用情理教育”,并且进行了反思:

1、 和孩子像大人一样的长谈是很重要的。

2、 就原则性问题和孩子谈话,尽量不发火,不打骂,而是让她体会羞愧和内疚,才会慢慢内化为自律。

3、 孩子“私拿”家里的钱,主要是缺乏金钱教育。

谈话和惩罚配套,才会让小孩子更长记性。

而父母在遇到类似问题,在反思自己的同时,也要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去偷钱?要钱是想做什么事情?

不能只看到了孩子说谎,而忽视了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

每个人小时候,可能都有斗胆“偷钱”的经历,因为父母不会总是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而新玩具、小零食,又那么吸引人。

说到底,中国父母普遍对孩子缺少正确的金钱教育。

中国人对钱总是讳莫如深,很多父母不愿意在孩子面前谈钱,认为这样会让孩子变得俗气、充满功利心。

而那些缺少正确金钱观引导的孩子,往往长大后无法正确处理自己和钱的关系,甚至因此影响一生。

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让他们认识钱,知道钱是从哪里来的。

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可以教他们认硬币、纸币,让他们学会有选择地花钱。例如,让他们在两件喜欢的东西之间做出选择,不无条件地完全满足他们,也不忽略孩子的正常需求。

另外,可以带孩子去一些工作的地方看一看,让他们明白,自己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勤工作换来的,而不是“从卡里随便刷出来的”。

甚至,可以带孩子去做一些简单的工作。

一位泰国妈妈在脸书上分享了一段和孩子的经历:一天早上起床后,带着5岁的儿子去捡瓶子赚钱,走了很远的路,累了一天,最后捡到的瓶子却只卖了两泰铢(约4角人民币)。

孩子饿了,想吃烤肠,一根烤肠却要十泰铢。回到家后,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挣钱真不容易”。

很多孩子并不明白赚钱到底有多难,只有带他们亲自去体验了,他们才会懂得珍惜。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父母赚的钱,并不只是用于孩子一个人身上。

所以,在家庭计划购买东西的时候,不要避开孩子,而是让他们参与进来。

还有学者说:“很多孩子之所以养成了偷钱的习惯,是因为缺乏稳定的零花钱来源。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是“孩子偷钱且撒谎该如何处理?”

其中,一位回答者自爆黑历史,说小时候身边的朋友都有零花钱,但就是自己没有,又很想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买零食,于是便开始偷钱。

父母害怕孩子有了钱就乱花、会学坏,拒绝给孩子钱。而当孩子正常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只能选择其他方法。

所以,给孩子固定属于他支配的零用钱,也很必要。

给了孩子零花钱,也要注意培养他们合理规划用钱的能力,教会他们分配使用自己的零花钱,一部分用于满足自身的一些小需求,一部分可以用于储蓄、理财。

中国父母经常会给孩子钱,让他们做家务,这其实并不完全可取。

做家务其实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义务,分担家务,是因为对家庭的爱,而不应该是为了利益。

钱并不能用来衡量一切。

孩子偷钱并没有那么可怕,每一个孩子,也都并非天生就是“坏孩子”。

只要搞清楚原因,在需求和给予上达成共识,在金钱观这件事情上,给他们正确引导,就可以避免这类事再次发生。

想要在第一时间收到槽值文章的推送,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搜索“槽值”或者“caozhi163”就可以啦。

微博@槽值,有态度的情感吐槽,等你来撩。槽值已入驻简书专栏,下载简书app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