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天各类橘子、橙子、柑扎堆上市时,很多人的水果“脸盲症”就发作了。

无论是当下火热的爱媛38号果冻橙、赣南脐橙还是耙耙柑、丑橘、不知火橘,名字花里胡哨,但形状相似、色泽相似,个头略有不同。

一旦撤掉标签或价格牌,哪个是橙,哪个是橘,哪个是柑,完全分不清楚。稍不留意买错了,你会发现,味道、汁水、果皮厚度天差地别。

柑、橙、橘,为什么长得这么像?它们到底什么关系?

柑、橘、橙,不光是你分不清

首先要知道,“柑橘”其实是个超级大家族,有20个分支,数量实在太庞大了[1]。

其中不仅有橘、柑、橙这类典型,连柠檬、柚子、香橼和佛手这些“异类”也位列其中[1] 。

区分“异类”很简单,柚子大、柠檬小、香橼长得疙疙瘩瘩、佛手外形特殊,看一眼便知。但要从一堆大同小异的橙色果子中找出柑子、橘子和橙子,属实难为人了。

尤其是,柑、橘、橙每一类下又有数个品种,共同构成庞杂的谱系,子孙多如牛毛。

这可能是因为,柑橘种植在中国至少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柑橘类水果早已通过杂交或者芽变等方式繁衍出不少品种。尤其是国产的柑、橘,其品种品系数量绝对名列前茅[2] 。

以橘为例,可以大致分为酸橘和甜橘两类。酸橘果子小,果皮,因为很酸甚至有异味,很少流入市场食用。

而甜橘是酸橘的后辈,因为糖分高,又没有苦味,所以就早早地被作为食用水果栽培,品种也逐渐增多。早在明朝时期,江苏地方志就记载,当地就有绿橘、匾橘、平橘、波斯橘,早红、糖楠、金柑等品种[3]。

品种多就算了,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柑橘的名称。像不知火、红美人、春见这类名字,要是第一次听,还以为是日式点心。即便是水果店老板,也不一定说得清楚每个品种的特点。

在不同地区,柑、橘、橙的名字有时候还会混叫。

比如广东潮汕的槛柑,在福建漳州就被称作芦柑。而在四川一些地区,无论什么品种,一般都称为柑,比如甜橙就叫做广柑、红橘称为红柑[4]。

还有一些地方,甚至不用柑橘橙来命名,比如云南和贵州,当地人把甜橙叫做黄果[4]。

更离谱的是,哪怕是即便是清晰的命名,也不总是“靠谱”。有的明明名字中带有“柑”,实际上却是橘子。比如,茶枝柑虽然叫“柑”,但因各种特征形态与年橘相似,所以被植物学家划分到橘子家族里[2]。

所以,从名称上来辨认柑、橘和橙,并不靠谱,而园艺学界通常是以花叶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来划分品种[2]。

柑、橘、橙就像三观时期的的魏蜀吴,各成一股势力,麾下派系无数。别说普通人了,就连专门研究柑橘的专家们,也在分类上搞不太清楚。连英国的植物学家都感叹:想要弄清柑橘属的种,令人感到渺无希望[4]。

所以,柑、橘、橙为什么这么难区分?

柑、橘、橙,复杂的血缘关系

这还得从他们的祖先说起。柑橘这个庞大家族,都有3个共同祖先。

通过基因测序等手段,植物学家们终于千年后确定:香橼、柚子和宽皮橘才是柑橘庞大家族的缔造者[5]。

三位元老间两两交配、再和子代杂交,以至于生出各种奇葩子嗣。此外,它们还可以依靠自身芽变产生新的后代。再加上人类还会从中择优栽培,通过嫁接繁殖等方式保留优秀品种。可以说,柑橘家族的混乱程度堪比北欧神系。

这三者外形、颜色和气味各有千秋,比如宽皮橘,果如其名 ,它皮薄好剥。柚子就相反,它个头最大,皮厚难剥离。至于香橼,它有特殊的清爽香气,但味道苦,几乎没有果肉,所以也不用做食用水果。常在香水中运用的佛手柑就是香橼的变异种。

柑橘家族的杂交,就是充分利用三位元老及其后代的各自优势。

比如,野生柚子和宽皮橘先是孕育了酸橙。随后,宽皮橘和柚子多次杂交,柚子基因不断渗入杂交后代里,最终诞生了甜橙[5]。

而香橼和柚的近亲小花橙杂交孕育了来檬,又和柚的孩子酸橙生出了柠檬。“为人父母”的柚也没放过甜橙,和它孕育了葡萄柚;宽皮橘不遑多让,和甜橙发生了各种复杂关系,他们生出的后辈统统被称为混杂橘,“柑”也是其中之一[2][5]。

不过,说“柑”是甜橙和宽皮橘的杂交品种并不准确,也有观点认为柑和橘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因为有些柑的形态风味,与甜橙类或橘类相差很大,所以柑类的亲系应该更为复杂。但无论如何,柑和橘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柑和橘也统称为“柑橘”[2]。

正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柑橘杂交的后代也一样会呈现出父母辈的特征,甚至中和二者特点。

比如柚子对后代的体型影响非常大。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研究显示,柚子的遗传成分占的越多,果实的个头就越大[5]。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柚子体型比葡萄柚大,而甜橙个头最小。

在外形上,柑橘也和人类小孩一样,长得像爹又不像妈。不过在个头上,他们主要继承矮个子一方的基因[6]。

所以现在新培育的柑橘品种们,除了个头有所差别,外观上大同小异,很难区分。

柑橘的皮厚不厚、好不好剥,也会受到父母辈影响。像柚子就是典型的紧皮型,果皮紧紧包裹果肉,剥皮时容易损坏果肉,而宽皮橘果皮松,容易剥离[4]。

如果是宽皮和紧皮类型杂交,后来一般倾向于宽皮性。如果是两个宽皮型杂交,那么90%以上的子代都更像宽皮橘,也就是说更容易剥皮[7]。

在口感上,子代的含糖量会取父母辈的中间值,但不幸的是,酸度却会趋向更酸的一方,甚至酸度还高出一筹[6]。所以,我们未来或能混出比柠檬还酸的柑橘。

说到这里,我们基本可以总结出两条区分柑、橘、橙三者的小妙招:

第一,看形状。一般说来,橘类多半又扁又圆,而甜橙、酸橙这些橙类则更圆润,像个球。

其二,看果皮是否容易剥离。橘子的皮最容易剥开,柑子次之,而橙子的皮和果肉贴得最紧,也最难剥。

相似的甜,不同的酸

别看柑、橘、橙长得像,但味道差异非常大。

不同柑橘种类间,如宽皮柑橘、甜橙、柠檬和柚等香味品质各不相同。甚至你任意拿起两个同品种的柑橘,它们的风味都可能不一样。

这是因为品种、产区气候、果实成熟度、以及储藏条件等等要素都会让呈味物质有所区别[8][9]。

有研究者就对同产区的脐橙、甜橙和椪柑等柑橘做过检测,发现它们的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各不相同。总体上脐橙的香气物质含量多于甜橙和椪柑[8],这意味着同等条件下,脐橙的香味会留存更久。

通常,烯类、酯类和醛类这三大类化合物主要构成了柑橘的各种风味。其中,烯类化合物作为柑橘主要香气成分,特别是柠檬烯,这是大多数柑橘果实中最主要的呈香物质,是它让柑橘拥有“橘子香味”[8][10]。

而酯类通常具有果香或花香气味,醛类通常具有花香气味[9]。

以纽荷尔脐橙为例,其中检查到醇类物质为芳樟醇,这让它闻起来带有木头和铃兰的香气,其中还检测出两种带柠檬香的酯类。整体上它的柑橘味会更加浓郁[8]。

除了气味上各有千秋,柑橘类水果的各种糖含量,以及糖酸比也影响着它们的口感。

柑橘中的糖主要包括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等,其中,果糖最甜,葡萄糖口感较好。而蔗糖比较废柴,在总糖相同的情况下,蔗糖含量高的柑橘风味偏清淡,也就是不太好吃[11]。

有研究人员对不同产区的脐橙、温州蜜橘等37个柑橘品种做过测量,发现袖类果实中蔗糖占比最高,为0.68,杂柑类和宽皮柑橘类次之,蔗糖占比为0.58和0.57,蔗糖占比最低的是甜橙类果实,蔗糖占比为0.52[12]。

而在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上,甜橙最高,柚类最低,杂柑和宽皮柑橘旗鼓相当。这也能解释,橙子吃起来就是比柚子香甜可口,柑橘甜度则恰到好处[12]。

不仅是糖,果实里的酸也会影响好不好吃,诚如绿叶衬红花,有了酸味的对比,甜味才会更加明显,还能维持人体酸碱平衡[4]。

柑橘里酸主要有柠檬酸、苹果酸、乙酸等等,不同酸的酸味强度不同。像柠檬酸产生酸感快,但持续时间短,在果实总酸中占比66%到99%之间,而苹果酸酸味爽口,带些许苦味,但是持续时间长,占比约为15%[11]。

总体来说,杂柑类因为包含橘橙、橘柚和橙柚杂种,所以品种之间的差异很大,难以简单概括。而宽皮橘和甜橙的总糖、苹果酸含量大致相当,而甜橙的总酸和柠檬酸含量更高[12]。

看上去宽皮橘和甜橙的糖含量相差不大,而甜橙的酸含量更高,似乎更不好吃[12]。但实际上,很有可能宽皮橘光甜不酸,风味可能没有甜橙好。

因为果肉风味好不好,还要参考糖酸比。

总体而言,只有含糖量大于10%、糖酸比大于8.2时,柑橘味道才酸甜适口。如果不满足这两个指标,柑橘水果味味虽浓,但整体口感偏酸。如果含糖和含酸量小也不行,比如含酸量小于0.9%,糖含量不足7.5%,尽管糖酸比也大于8.2, 但整体风味较淡,而糖酸比大于12.0的柑橘,往往吃起来会偏甜[11]。

如何选对适合自己的柑橘,我们整理了一份市面上热门柑橘的数据,可以做购买时的参考。如果想吃酸一点的,可以选金橘,想要甜一些的,可以选砂糖橘、纽荷尔脐橙和血橙。

虽然红美人和爱媛38号这两种果冻橙没有具体糖酸数据,但做为近几年的网红水果,只要你购买一次,就会知道它们的好吃,真是名不虚传。

8分甜蜜和2分微酸,虽是橙子,但皮薄易剥,果肉嫩滑,口口爆汁。列了这么多热门柑橘,但不吃会后悔一生的,只有果冻橙。

冬天,的确是吃柑橘最好的季节,从年底到春节,排队上市的柑橘品种还有好几个。

不过,柑橘好吃,但也不要贪多,其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要是吃太多,血液及汗液中胡萝卜素含量增高,会导致皮肤发黄,变成“小黄人”[13]。

按照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每天水果只需摄入200到350克。对于爱橘星人来说,这个标准,每天炫两三个橘子就够了[14]。

参考文献:

[1]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库.柑橘属 Citrus L.

[2]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库.柑橘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3] 刘炳涛.(2015).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柑橘种植北界与气候变化. 历史地理(01),78-85.

[4] 周开隆,叶荫民. (2010).《中国果树志柑橘卷》[M].中国林业出版社.

[5] Wu, G., Terol, J., Ibanez, V. et al.(2018). Genomics of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itrus. Nature 554, 311–316

[6]陈克玲,陈力耕,刘建军,洪棋斌 & 李洪雯.(2006).柑桔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倾向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06),1114-1120. doi:10.16213/j.cnki.scjas.2006.06.030.

[7] 俞长河,陈桂信,吕柳新.(1996).柑桔若干性状遗传的研究进展.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02).

[8] 马冬,米兰芳,许赛冰,吕树萍 & 钟八莲.(2022).赣南地区六类柑橘品种果皮香气组分比较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9] 乔宇.(2008).柑橘汁香气活性化合物的鉴定及其在加工和储藏中的变化(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

[10] 张海朋,彭昭欣,石梅艳,温欢,张红艳 & 徐娟.(2021).柑橘果实风味组学研究进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01),32-39

[11] 罗曾玲 & 徐素珍.(2017).柑橘的甜酸风味及生产管理措施分析. 乡村科技(31),71-72.

[12] 曾祥国.(2005).不同种类和产区柑橘糖酸含量及组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

[13] 人民网.(2018).橘子吃多变“小黄人” 橘黄症多发女性儿童

[14]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作者: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