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

“艺术创作是通过模板就可以完成的吗?”

在尝试过爆火的ChatGPT后,王晶导演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他询问软件是否能撰写一则剧本,ChatGPT非常谦虚地回答他,剧本创作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自己不能给到具体的剧本,但是紧接着罗列出了五条方向上的建议。

王晶导演毫不吝啬给出了夸奖:“我觉得它很厉害。”

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争议。

不但令诸多艺术创作者感到“威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互联网内容的传播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去谈论传统纸媒时代的故事,无疑是一次“反其道而行之”的尝试。

但王晶导演还是希望能将这个关于相信、执着与新闻理想的《不止不休》,呈现给观众。

连同好久不见的白客,狂飙之后的张颂文,一起讲好一段纯粹的故事。

借此机会,本期谈心社邀请到王晶导演,和他聊了聊电影《不止不休》背后的故事,以及对理想主义的看法。

以下是他的自述。

王晶:导演要做现实世界的猎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王晶:导演要做现实世界的猎手

01

一个关于“相信”的故事

《不止不休》是一个发生在传统纸媒时代的电影。

在角色的相关设定上,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

周野芒老师扮演的报社主编,每天坐在办公室里,拥有自己的工作原则和逻辑。

当大家去陈设办公室背景道具时,第一反应是想要摆一套茶具,或者一些能坐下来聊天的东西。

这个设计,我当时就感觉不太对。

因为他扮演的并不是一个喝茶的老科长,他应该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人,随时准备要出门,面对和解决很多问题。

所以是不是有别的可能性,比如在他的办公室里摆很多矿泉水,让他可以随时拿两瓶就出门。

我把这些想法分享给张颂文老师后,他问我,黄江是不是也可以有这样的一个东西?我可以不吃饭,因为我是没有时间吃饭的。

我问,那您想吃什么呢?他说我想吃饼干。

这个设定放在电影中,是非常细致和准确的。

同时,当我们设计记者的身份时,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记者真的只是一些文字工作者吗?

我想给他们增加另外一层可能和文字不太搭边的身份,可以是战士,或是猎人。

于是在场景设计上,我们也做了很多铺垫。

比如主编办公室里放着一个靶子,那么他可能平时唯一的爱好就是去打靶;

黄江有一身服装,看上去是漂亮的皮衣,其实是一套猎装。

包括他的家里,阳台上放着拳击沙袋和拳击手套,都是在生活空间里的身份元素。

颂文老师在片中还很巧妙地运用了拳击手套,作为一个在外奔波,在家尊重老婆的男人,他把烟藏在了拳击手套里。

我觉得这个点子太聪明了,可以说在场景真实还原之外,我们也在和演员一起,试图找到其中每一个人最准确的状态。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白客饰演的韩东那一帮年轻人,作为实习生进入报社,前辈们带他们参观环境。

报社的主任当时云淡风轻地说了一句,“你们的手里的笔,就是你们的权力,它能够帮助一些人,同样,它也能毁掉他们。”

这也是我对新闻,或者传媒行业的理解。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样子,也不存在如今的互联网媒体,是否能追赶上纸媒辉煌这样的问题。但新闻始终是需要准确、需要承担责任、需要自上而下地去影响很多人的。

电影里有一场戏,年轻人韩东站在黄江家的阳台上,他说他相信改变的力量,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会离想象中美好的世界更近一步。

这大概也是我会做这样一部电影的原因,它关于“相信”,关于你是否愿意做出努力,让改变发生。

02

一颗叫做“可能”的种子

在这部电影里,贾樟柯导演出任监制,还饰演了一个煤矿老板的角色。

他其实有一颗酷爱演戏的心。当时我们写完剧本让他选一个角色扮演,贾导很严肃地说要认真考虑一下。

但因为筹备阶段,一个个角色都被确定下来,最后没有办法,我跟他说现在只有一个和煤矿有关的角色可以请你来演了。

结果他第一句话问:“有多少场戏?”

我说只有一场。

他就回答:“一场戏也是戏,好。”

跟贾导的合作已经不能用“次数”来衡量了。

第一次见到贾导是在他的办公室,我们正在准备由他监制,韩杰导演的《Hello!树先生》。

图源《Hello!树先生》

那时我帮韩杰导演做副导演,也是第一次参与电影长片工作。当时大家一起开剧本会,卡壳在一个很小的细节设计上。

贾导就拿着厚厚的剧本,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他在里面沉默了20分钟,转身出来说,我想到了一个方法也许是可以的。

我当时心里想,天吶,这是多么聪明的一个大脑。

之后我们开始一起工作,我也开始有机会去给他做副导演,执行导演。相识十几年,这个情感长度一定是比我们合作过几部电影更重要的。

《不止不休》是我的导演处女作,跟贾导的合作模式发生变化,也促成了我的一次身份转变。

之前作为执行导演,我只需要了解他想要的是什么,去完成和执行就可以了。这一次,他做监制,我做导演,我需要重新学习去作出决定。

导演每天要面对无数问题,比如一堵墙的颜色应该是灰还是白,一个角色手里的杯子应该是什么款式。我需要告诉每一个人我的选择是什么,以及选择的理由。

而贾导会帮助我把控一些艺术走向,成为我和出品人之间的桥梁。

在合作之外,贾樟柯导演也是最初在我心里,埋下“电影”这颗种子的人。

我考电影学院之前正好是非典那段时间,不用去上学,就把自己关在家里看电影。

当时看了很多西方的艺术作品,有了自己的一些了解和认知,但当我看到《小武》时,心里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

相信很多年轻人在看到一个离自己这么近的人,做到这样一件事情时,无形之中心里会被种下一颗叫作“可能”的种子,你会觉得,自己或许也可以做到这件事情。

《不止不休》里,其实也讲述了一个像贾导和我这样,长辈和晚辈之间的故事。黄江也是在韩东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可能”的种子。

年轻的人们带着这颗种子,会有更多勇气和动力去寻找自己理想中的世界。

03

一位理想主义者

从之前参与制作的《山河故人》《江湖儿女》《天注定》,再到现在的《不止不休》,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对现实题材如此热衷。我觉得这只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

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也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我们这一批想要做电影的年轻人,当时接受更多的还是经典的电影教育,包括很多现实主义的美学知识,现实主义的电影风格。受到那些内容的影响,从而了解到电影是什么。

从另一层面讲,这个庞大的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社会的每一面都有五光十色的东西。既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这里拍电影,没有理由去忽略那些值得被记录下来的事情。

就像《不止不休》中韩东会相信“改变”的力量,我认为一个电影人,可能和媒体人心里的想象是一样的,都愿意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去做出努力。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大家都说电影是第八艺术,但它和其他艺术门类有一个特别本质的区别——

绘画也好,诗歌也好,音乐也好,他们都是抽象的。你当然可以通过抽象去展现你的想象,但电影会追求具象。

我们要陈设一个空间,营造一种氛围,让一个人去演,然后让坐在电影院里的观众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建立了这种“相信”之后,我们就会去构建一个更理想化的社会,它或多或少地会触达到美,那么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他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点点小的改变。

可能这些听上去有一点理想主义,但无论如何,其中总是包含着一种向上的动力。

很多年轻的朋友看完这个电影之后,会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韩东这个人会相信这些事情?为什么他要这么愣,这么执拗地去坚持做一些可能并没有好处的事?

我近来也在反思这些问题,大家这么问,一定是他们产生了不理解。

可能我比他们年长一些,经历过90年代或者世纪初时世界的样子,我觉得那个时候相信一件事情、或者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件不需要理由的事情。

我会想说,现在我们写一个关于理想主义者的故事,都需要给他为什么是理想主义者这件事情去增添无数的理由了吗?

我还是相信每个人都是理想主义者,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向上”的本能。

至于这部电影的票房,我真心觉得,对于创作者而言,票房只是一个经济上的数字,我更关心有多少人走进电影院看电影,不管是看这一部,还是看其他的电影。

我希望大家可以通过电影保持交流,保持沟通,这两点才是最重要的存在。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