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匠人》“颜色釉女王”邓希平:让历史的技艺重现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中国匠人》“颜色釉女王”邓希平:让历史的技艺重现光芒

采访邓希平当天,我们正巧赶上了一场小型开窑。规模虽说不大,但对第一次围观开窑过程的我们来说,紧张和好奇却一点不少。

邓老的爱人吴伯炎是专门研究烧窑的专家,已经有30多年烧成的经验。只见他双手缓缓转动手柄,窑炉门吱吱呀呀地打开了,一排高低错落的郎红展现在我们眼前。一旁的邓希平脸上露出了笑容,看来这次烧制的郎红作品,她很满意。

郎红是我国名贵铜红釉中颜色最为鲜艳的一种。之所以名贵,原因之一便是它对烧制条件的要求很高——原料、天气、烧成温度、窑内气压等等都是影响因素,一丁点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即便邓希平已经从事颜色釉烧制技艺工作58年了,但每一次的开窑,她也都充满了忐忑与期待。

邓希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她的经历中,你能很直观地感受到她作为匠人的韧劲与匠心:

1965年,邓希平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原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在那里拜师学艺,从零开始学习颜色釉的制作工艺。五十多年来,邓希平创新了40多种颜色釉,复制出可生产的传统颜色釉瓷器品种达1000多个。不管工作单位几经变化,也不论面临的境况有多艰难,邓希平始终没有离开对颜色釉的钻研与创新。

不是科班出身,邓希平就下苦功来弥补不足。为了提高郎红在柴窑里烧制的成品率,邓希平用了14年的时间研究和调整釉料的配方,成功扩大了郎红的烧成范围,新技术下生产的第一批产品问世后,被外交部礼宾司定为国礼。为了还原失传千年的秘色瓷和失传六百余年的流霞盏,邓希平用23年的研究摸索,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终于在2013年研制成功,重现了盏中“无水现水”的神奇光效,并收获了一枚国际大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鲜成就的背后,是邓希平几十年的耕耘和努力。虽然已到耄耋之年,但她依然在一线忙碌着。“作为一个传承人,我们就是要把古代传统技艺里最精华的东西保留下来。”而面对一些失传的技艺,邓希平还会想其他办法——可能是通过一本史书,或是一句谚语、一件文物,去思考和推敲古人是如何制作的。邓希平以行动践行着“以技艺传承为己志,以发展创新为己任”。

在她看来,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传承,虽然创新很难,但现在的人“一定可以完成以前古人没有办法延续下去的东西,而且你会做得更好”,邓希平满怀信心。她相信,技艺的传承,是艺术与科研的结合,是匠人精神和科学知识叠加的结果,单纯的手艺人,很难让传统技艺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采访接近尾声时,邓希平也表达了对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的期待,“景德镇多好的条件啊”,她希望“瓷都”的孩子们能从小多接触陶瓷、多了解瓷器,在环境的浸润之下培养起兴趣,“不是要所有人都从事这一行,但要有人喜欢瓷器。”邓希平如是希望。

//END

《中国匠人》

网易上流X非遗匠人内容共创栏目

让我们一起保护·传承·发扬非遗文化

有什么想对我们说的,欢迎留言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