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工作日加班更难受的,是回家时打到一辆电动汽车。

坐进挂着绿牌的车里,眩晕、微微出汗伴随着恶心,让你产生了想要呕吐的冲动。

在燃油车里能轻松刷手机、打游戏的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身体出了问题。

电动汽车如何“欺骗”了你的身体?为什么电动汽车比燃油车更容易让人晕车?

晕车,大脑与身体的对抗

晕车、晕机、晕船等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晕动症。大脑在你乘坐交通工具时收到了与身体感受矛盾的信号,进而产生了眩晕等一系列感觉[1]。

正常情况下,人体感知周围空间和自身状态,主要依赖一个叫作前庭系统的核心结构。

它位于内耳,负责掌控空间感和身体平衡。身体运动加速或者减速时,内耳中的内淋巴液和耳石会发生移动,从而触发神经信号,大脑就会感知到运动状态的变化[2][3]。

耳中的鼓膜振动让我们听见声音,前庭系统就位于鼓膜内的内耳中 / Pixabay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耳中的鼓膜振动让我们听见声音,前庭系统就位于鼓膜内的内耳中 / Pixabay

此外,视觉、听觉及各种感官都可以告诉大脑你是否在运动,比如眼前的景象是静止还是变化,耳畔有没有呼啸的风声,皮肤有没有感觉到空气的流动等等。

常规的身体运动中,以上所有感官传递给大脑的信息是一致的。但乘坐交通工具时,它们之间很容易出现分歧。

车内的物体和其他人在你眼中保持静止,没有流动的空气,你放松地坐在座位上,这些讯息都告诉大脑“我没动”,但前庭系统还是能坚定地感觉到你在移动,结果就是你晕车了[4]。

更好的性能,更差的体验

燃油车里轻松自如的你,为什么会在电动汽车里频频感到不适?

这要从电动汽车的两大特点说起,一是加速性能更优越,二是噪音更小。

扭矩是考察汽车动力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用来衡量发动机对轮胎产生的转动效果。对家用汽车而言,扭矩越大,加速性能越好。

发动机驱动轮胎的过程和用扳手拧螺丝类似,扭矩越大驱动效果越好/ 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动机驱动轮胎的过程和用扳手拧螺丝类似,扭矩越大驱动效果越好/ 图虫创意

根据各汽车厂商发布的参数,电动汽车的扭矩和百公里加速通常优于同价位的燃油车。

以你最容易遇到的某国产品牌为例,售价12万左右的电动汽车最大扭矩为316N·m,百公里加速时间为7.9s[5]。另一款同价位的常见燃油车,最大扭矩只有145N·m,百公里加速时间达到了12.6s[6]。

一项对比研究也同样证实,在其他参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汽车的燃油发动机改装为混合动力电机后,起步的最大加速度提升可达到56.6%,急加速响应时间从0.6s降低至0.39s[7]。电机的动力传输更有效率,踩下踏板到加速度提升只需要眨一次眼的时间[17]。

但这对乘客而言未必是好事,起步过于迅猛,加剧了前庭系统和视觉信号之间的分歧,也就让人更容易晕车。

由于变速过快,很多人第一次坐赛车时会严重晕车 / Unsplash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变速过快,很多人第一次坐赛车时会严重晕车 / Unsplash

除了发动机性能,车厢内过于静谧的环境其实也让你难以适应。

传统内燃机将汽油燃烧的热能转化为动能时,机械摩擦会发出很大的声响;而电动汽车直接由电能驱动,发出的噪音接近于台式电脑工作时的嗡鸣声[8]。

以30公里的时速行驶在市区道路时,相比燃油车,电动汽车产生的噪音会降低4-5dB,且多为低频噪音,更不容易被人耳察觉[9][10]。噪音变小,你的大脑很难通过发动机的轰鸣判断汽车是否在移动,相当于少了一项辅助信息,这让大脑更加困惑,更容易诱发晕动症。

道路和发动机的噪音,可以帮助大脑判断车辆是否移动 / 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路和发动机的噪音,可以帮助大脑判断车辆是否移动 / 图虫创意

如果你运气太差,再碰上一个怀揣着F1赛车梦的司机,情况可能真的不太妙。

电动汽车只需要缓慢轻柔地控制油门踏板,就可以达到正常的变速效果。常年驾驶燃油车的司机们,往往习惯于一脚踩到底。在拥堵的城市道路上,不断地经历急加速和急刹车,乘客自然更容易晕车。

对抗晕动症,并非无计可施

晕车的确很难受,但你终究离不开这类交通工具。

大多数人其实可以通过不断适应彻底告别晕动症。小时候坐车就吐的你到现在天天挤公交也没事,第一次上船吐到天昏地暗的人最后爱上了周末去公园划船,这都是大脑适应能力的功劳。

如果你无法适应还不得不经常坐车,也有很多有效的防范措施。

福特公司曾发布过专利,研制出的一种车载影像设备,借助传感器和摄像头,可以根据行驶情况和乘客姿势播放动态风景,从而防止后排乘客晕车[11]。

播放的动态风景相当于在模拟乘客看向窗外 / [1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播放的动态风景相当于在模拟乘客看向窗外 / [11]

你也可以主动坐在车前排或者靠窗的位置[4][15],或者闭眼戴上耳机听一些喜欢的音乐,德国一所大学的人体工学研究发现,无论什么类型的音乐,只要听者感觉到愉悦和放松,晕车程度就会减轻[12]。

用生姜治晕车听起来是不靠谱的民间偏方,不过有实验表明,生姜可以缓解晕车时的恶心、呕吐症状[13][14]。坐车时不妨带几片用来闻一闻或者嚼一嚼[1],前提是你受得了生姜的味道。

恶心、呕吐是晕动症的常见症状,火车飞机的座位后面有专门放置的清洁袋 / 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恶心、呕吐是晕动症的常见症状,火车飞机的座位后面有专门放置的清洁袋 / 图虫创意

但不建议你服用晕车药,这类神经抑制类药物不仅效果因人而异,还可能有头疼、口干、晕眩等各种副作用[4][16]。与其吃药,不如上车后倒头就睡,不能好好工作的大脑就放它摸鱼。

当然,千万记得坐车前别喝酒或者吃撑,否则司机师傅会冰冷地说出那句“吐车上罚500”。

撰文:乔杨

参考文献

[1]NHS Health. (2020). Motion sickness.

[2]Casale, J., Browne, T., Murray, I., & Gupta, G. (2018). Physiology, vestibular system.

[3]The Human Memory. (2022, May 20). Vestibular system: Functions, anatomy, Structure, nervous supply.

[4]Takov, V., & Tadi, P. (2022, July 4). Motion Sickness.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5]比亚迪汽车.秦PLUS DM-i 2023冠军版 参数配置表.

[6]上汽大众.大众桑塔纳(santana)2021款报价及图片-新款桑塔纳参数配置.

[7]郭文翠,聂国乐,杨建军 & 李振国.(2022).48 V轻混乘用车的驾驶性客观评价方法. 汽车实用技术(07),35-41.

[8]Michelin. (2023). Car noise: Are electric cars quieter than petrol cars?.

[9]Iversen, L. M., Skov, R. S. H., & Glorieux, C. (2015). Measurement of noise from electrical vehicle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vehicles under urban driving conditions. In Proceedings of Euronoise (Vol. 2015, pp. 2129-34).

[10]朱茂桃, 樊婷, 王中, & 刘一夫. (2012). 微型电动轿车驾驶室内的低频噪声分析. 噪声与振动控制, 32(4), 7.

[11]Kim, R. (2022). Anti-motion sickness systems and methods.

[12]Keshavarz, B., & Hecht, H. (2014). Pleasant music as a countermeasure against visually induced motion sickness. Applied ergonomics, 45(3), 521-527.

[13]Grøntved, A., Brask, T., Kambskard, J., & Hentzer, E. (1988). Ginger root against seasickness: A conctrolled trial on the open sea. Acta oto-laryngologica, 105(1-2), 45-49.

[14]Nikkhah Bodagh, M., Maleki, I., & Hekmatdoost, A. (2019). Ginger in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linical trials. Food science & nutrition, 7(1), 96-108.

[15]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2). Motion sickness. Traveler’s Health-Advice for Travelers.

[16]Furman, J. M., & Lempert, T. (2016). Mothion Sickness. In 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 (Vol. 137, pp. 371–390). Elsevier.

[17]Kwon, K. A., Shipley, R. J., Edirisinghe, M., Ezra, D. G., Rose, G., Best, S. M., & Cameron, R. E. (2013). High-speed camera characterization of voluntary eye blinking kinematics.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10(85), 2013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