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期,河南3岁男童被狗咬伤不幸离世的消息,引发人们关注。据媒体报道,男童死亡时还没来得及注射第五针狂犬病疫苗。

从被咬伤到离世,男童经历了怎样的病痛折磨?为何接种了狂犬病疫苗仍发病身亡?本期《健康关注》为您解读。

3岁男童被狗咬伤,18天后离世

综合媒体报道及官方通报,我们来梳理一下男童被咬伤到离世期间,都经历了什么?

4月21日下午被咬伤。男孩在河南新野县赵岗村附近公路旁玩耍时被突然跑出来的一只“哈士奇”攻击咬成重伤。男孩腿部、脖子、眼睛周围都被咬掉一块肉,耳朵后面和脖子上有几个大牙印,身上有多处破皮的地方。

当天,家人就带孩子注射了狂犬病疫苗,但乡下缺少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又因孩子伤势严重,家人立刻带孩子赶往南阳市,找到一个24小时犬伤处理预防接种综合门诊,清洗了伤口、注射了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即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在南阳市中心医院办理了住院。

5月1日办理了出院。男童在南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了9天,办理了出院。

5月7日开始情况恶化。孩子母亲表示,孩子刚出院的几天状态还是不错,但从5月7日开始情况恶化。

5月8日紧急送往ICU抢救。孩子频繁呕吐和情绪狂躁,5月8日当晚被紧急送往南阳市妇幼保健院的ICU进行救治。

5月9日离世。凌晨,孩子被送往郑州的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抢救,但最终未能挽回该男童的生命。

其实,类似的悲剧事件,并非第一次发生:

·2017年7月,西安32岁女子被一条流浪狗咬伤左腿外踝和内踝,事发后,该女子及时注射了狂犬病疫苗。但不幸的是,28天后,她仍然因狂犬病发作不治身亡;

·2018年9月,浙江6岁男童在家附近被狗咬伤后注射3针狂犬疫苗后仍去世,死因为狂犬病病发;

·2019年4月,江苏3岁女童放学回家路上被同学家的宠物狗抓伤,去医院打狂犬疫苗后发烧死亡。

接种了狂犬病疫苗,为何还会发病?

有网友质疑是不是疫苗有问题,但这一点遭到了否认。南阳市疾控中心、南阳新野县疾控中心、南阳卧龙区疾控中心均表示对此事完成初步调查,狂犬病疫苗与被动免疫制剂的管理(药品的采购、运输与存放)、狂犬病暴露处置(伤口处置、注射狂犬病疫苗与被动免疫制剂)以及医疗救治等方面未发现异常。

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此前,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主任医师殷文武接受网易健康采访时称,注射狂犬病疫苗越快越好。一般推荐24小时内注射狂犬病疫苗,超过24小时的最好也应与刚遭暴露者一样尽快接种,争取在发病之前让疫苗起作用。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通常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

殷文武介绍,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人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抗狂犬病血清(马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都属于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的作用机理是,在疫苗接种产生主动免疫前,通过在暴露部位直接浸润注射抗体,以中和伤口处理后残留的病毒,从而降低伤口内病毒含量以减少发病的概率。如果未能及时注射,在第一剂狂犬病疫苗接种后的7天内均可补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和狂犬病疫苗之间不可替代。

什么情况下需要打狂犬病疫苗以及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需要根据暴露程度决定。

一级暴露:皮肤完整、没破皮,没有接触自身粘膜,病毒没进入身体,不需要处理。

二级暴露:破皮了但没有出血,病毒有可能进入身体,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15分钟,然后打狂犬病疫苗。

三级暴露:破皮流血,病毒很可能进入身体,立即处理伤口、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和狂犬病疫苗。

世卫组织发布的狂犬病疫苗立场文件表明,在暴露时立即启动处置措施是可以有效的预防狂犬病的。但是就医延迟、未被观察到的伤口、病毒直接侵袭神经、患者不遵守接种程序以及个体机体免疫力极其低下等其他多种因素可能导致暴露预防处置失败而死亡。如果头面部被咬伤,感染病毒量较大,病毒可快速侵犯神经,侵袭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可短至数天,患者在免疫措施生效前就可能发病。

狂犬病死亡率几乎100%

殷文武介绍,狂犬病死亡率几乎100%。原因在于,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对神经组织有非常强的亲和力)。

狂犬病病毒自皮肤或者破损的粘膜侵入机体后,会沿着神经末梢进入到中枢神经中,然后大量复制。中枢神经本身的免疫防御作用比较弱,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致使抗病毒免疫不能进入到中枢神经中,不能有效的控制病毒,因此它就可以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复制。

狂犬病毒从进入大脑到完全破坏中枢神经只需要24小时,中枢神经重要功能区一旦被破坏,人立即死亡。从发病起,一般不到5天时间就能置人于死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目前任何一种药剂都不能在不损害中枢神经的情况下消灭病毒。

虽然,狂犬病免疫失败的概率比较低,但万一摊到了自己头上呢?小小的生命已然逝去,目前恶犬主人是谁还是未知,当地警方正在积极侦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