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纠结“延迟退休”?虽易焦虑,但先别急于焦虑

有时候不得不佩服,网友们真的是才华横溢。

前几天有消息说,“90后”不分男女将来都得65岁才能退休,于是广大网友纷纷发挥创造力,编出各种段子。有的说“将来我摘下助听器后,就再也听不到老板骂我了”,有的问“那我六十大寿的时候,能邀请35岁的领导来参加么”,也有浇冷水的说“65岁退休才能领退休金,但不代表你35岁以后还能有工作。”

图源:新华社图库资料图 郭程摄

段子除了让人哈哈一乐,往往还委婉表达着复杂的社会问题。“90后”一律65岁退休这当然是谣传,起因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到了“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网上就借机炒作了一番。

事实上,官方文件只是说将依据自愿和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并没有给出细则。网友对这件事反应这么大,其实本质上是源于对退休和养老的焦虑。

退休时间是由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口结构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最终确定于1978年,当时我国还处于人口爆炸期,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目前人口年龄结构和社会预期寿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继续按照当时的标准退休,确实不符合实际。

事实上,很多年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中退休年龄最早的之一。

面对必然要到来的现实,玩玩梗表达一下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有时候人们对于还未到来的事物,往往过于焦虑,而且是越谈论它越觉得害怕,当真的发生以后才发现,其实并没有自己当初想象得那么可怕。退休养老这件事也是这样。

我们的退休养老面临着压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的制度优势决定了政策工具箱中还有不少独有的应对方式。

比如我国的养老保险实施全国统筹,也就是说养老金结余比较多的发达省份上缴,由中央统一分配支援那些出现亏空的地区。亏空省份往往是人口输出大省,是这些地方的年轻人作为劳动力流出,支持了发达地区发展,由发达地区“反哺”人口流出地区,也是合理的。全国一盘棋的体制优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地区养老金发放压力。

再比如说,我国有大量央企、国企,它们属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它们的资产属于全体国民所有。从2017年开始,国务院就明确要求划转中央和地方国企、金融机构10%国有股权,用于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这些年,国家层面不断完善国有股权划转社保基金的管理,国有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我们的养老金底子也就越来越厚实了。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局势的变化,相信国家能在实践中不断想出更多办法。养老这件事关乎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预期,影响群众的安全感和信心,而一切触及这条底线的问题,都会被想方设法解决。当然,不论有多少办法,恐怕延迟退休都将是不可避免的。

在对延迟退休焦虑之前,其实我们不妨想想,如果明天就退休,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么?

我平时经常观察新闻报道里涉及老年人的新闻,有的老人被花式骗局坑钱,有的会过度干涉子女生活,还有的在家里堆积纸壳塑料。

老年人这些行为,部分原因是因为长期脱离工作,不知道社会在发生些什么,或者退休以后,生活失去重心,产生精神空虚和焦虑。伟大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求。这话极其深刻,人在彻底失去劳动能力之前,都需要一定形式的劳动来寻找和确认自己的价值。而完全的“闲适”,听上去很美好,其实真的完全闲下来后,才知道那很考验人。

所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谈到老龄化问题时提出: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这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延迟退休不会一刀切立刻实施,会留足缓冲时间。弹性原则,或许也意味着我们不会在高强度的岗位上一直做下去,临近退休或者退休以后,还可以从事“适合老年人的个性化岗位”。这样既能解决养老金不足的问题,也能使我们步入老年后,仍然能融入社会、找到自身价值。

我们常说,儿女应该常陪伴父母,其实当老人找到发挥自己余热的岗位时,你会发现他们或许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陪伴,人家自己就已经忙得不亦乐乎了。

想明白这些以后,我们完全没必要为退休养老不停焦虑。国家层面很多年前就开始为老龄化的到来未雨绸缪,个人层面也应顺应大势,及时早做准备。

国家推出了可以抵扣个税的个人养老金政策,有能力的人不妨存一些。如果你觉得你的职业可以干到晚年,那就不断锤炼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无法被取代。如果你的职业强度太大,那就早点做职业规划,想想哪些工作适合将来的你。

总之,“灰犀牛”迟早要来,趁着年轻做好准备,我们未必不能降服那头“牛”。而焦虑和牢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最怕把宣泄情绪当成了应对手段,那样只能白了少年头,空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