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槽值》栏目(公众号:caozhi163)出品,每天更新。

“探寻历史脉络、走进自然学堂、体验文化魅力。”

虽然开学季近在眼前,但看到这行研学团标配的经典宣传文字,许多家长心中难免还是会“咯噔”一下。

这个暑假,不论线上线下,无数人都曾看到过这样的景象。

成群结队的小学或者初中研学团,穿戴统一的衣服和帽子,浩浩荡荡出现在:各大高校、博物馆、名胜古迹、甚至互联网大厂等等地方……

图源:图虫创意

所谓研学团,有人认为它是旅行团的变种。

和普通旅行团的主打旅行体验相比,研学团往往更主打教育价值,因此每逢假期总能吸引家长为孩子报名。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研学团尤其火爆,大有一种席卷之势。

各大旅游平台、旅行社、教育培训机构,乃至企业纷纷上新“研学游”产品。

据携程数据,今年暑期亲子研学相关产品订单同比增长七成;飞猪显示7月以来“研学游”相关搜索热度环比增长超60%。

研学相关抖音话题阅读量类达60亿+/图源:飞瓜数据

但当暑假过去,关于研学团,现实却是第一批“暑期研学”特种兵,肠子都悔青了。

“研学团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并且想着打死也不来了。”

网上当下讨论研学团,“避雷”“防坑”“慎重报名”……等讨论帖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图源:微博话题

红极一时的研学团,怎么了?

在众多分享中,导游不专业,宣传和实际不符是家长反馈的重灾区。

网友@倪小mom带孩子报名天文馆研学团:天文馆很好,研学一言难尽。

先是说明上介绍是一天团,实际却下午才能进馆;好不容易进去了,研学团的讲解却一团乱,明明是天文馆,连陨石成分、前世今生等都讲不清楚。

孩子们更多感受到的只是敷衍的行程,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图源:小红书@倪小mom,已获授权

整个研学过程下来,几乎是不停的排队和清点人数,如果不是对天体物理有过一些了解的高年级学生,体验感基本为0。

而在她暑期参与的研学团中,还有6岁和15岁的孩子挤在一间教室,听同样的内容、孩子提问却发现老师功课没做足的情况。

图源:小红书@倪小mom,已获授权

另一位网友@小猪快跑在参与某品牌的暑期研学团后,留下的记忆也不算美好。

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讲解过程冗长且枯燥,在场的都是学龄前的孩子,听完也只是一知半解。

好不容易到了小朋友们期盼的体验挤牛奶环节,几十个孩子才发现是“挤假牛的牛奶”,且现场只有一头“假牛”,一时间现场哭声一片。

“体验感不说极差,但也是不怎么好。”

图源:小红书@小猪快跑,已获授权

去博物馆没有安排好的路线,去企业没有事先说好的大咖交流,去高校没有所谓的“学术熏陶”,去所谓的主题式体验,只有主题,没有体验。

对于研学团这件事,“连普通旅行团都不如”,有人这样总结。

在网友分享的踩坑经历中,不乏在北京知名景点看到研学团,结果四十度的酷暑天里,舟车劳顿的学生们晒得蔫头耷脑的情况。

由于赶上暑期热门时段,加上游客众多,一些地方检票可能就要排队至少2小时。

“为了给家长交差,还要轮流打卡拍照,这样才能给家长交差,返程后有素材做总结。”

图源:小红书

同时在研学旅行后,不乏家长要求维权的情况:研学团安排的餐食卫生品质堪忧,住宿条件差,近似大通铺。

一位家长在媒体采访中提到,研学团“50多名女生挤在3间宿舍里,每天洗澡都要排队1小时以上”。

图源:小红书@羊羊不吃草艾瑞斯,已获授权

如果只是食宿问题,或许有人还会评一句“太纠结食宿真不适合游学”“孩子没那么娇气,他们可能更在乎和朋友同学一起的经历”。

只是在食宿问题背后,更多家长更迫切想问出的一个问题是:动辄几百上千,甚至几万块的研学团,就这?

有在海外的网友到大英博物馆参观,正常进度来说,一天甚至都逛不完一个区域。

“但研学团的娃娃们,一上午就把博物馆转完了,下午再继续飞奔到另一个场所。”

在国外,亦不乏网友分享,暑假期间英国国家艺术馆,已经被某研学团占领了。/图源:小红书@查尔斯王子,已获授权

在某景点看到游学团,导游甚至没安排讲解员,只是硬蹭景点志愿者,请求让孩子们跟在后面,和游客一起听讲解。

如此种种问题不算完,甚至还有一些研学团,为了“丰富研学内容”,设置出离谱的参观环节。

比如传说中的感受北京上海“通勤文化”,亲身体会超一线城市的交通流量,其实就是带着一群孩子赶上下班高峰挤地铁;

比如“揭秘商业王国”,沉浸式考察当下知名商圈商业模式,其实只是带孩子们去商场。

此外还有飞机研学、铁路研学、图源:小红书评论区

以至于一趟暑期研学回来,不仅孩子和家长不满意,连路人都要对研学团狂倒苦水。

由于研学团涌入各大博物馆、高校和企业,使许多人觉得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出行秩序被打扰。

“普通游客好不容易去旅个游,结果发现面前全是研学团。”

“不是不让孩子研学,参观个三星堆博物馆,结果也没有老师维持秩序,馆内吵翻天,展品前面也爬满小学生。”

图源:小红书@立冬,已获授权

暑假在高校中躲清静的学生也纷纷表示,现在的校园里根本没有清净。

因为人流量大,垃圾遍地,不文明行为难以避免;人员经常进出教学场所,打扰学习;甚至吃饭时间,食堂中都抢不到饭。

图书馆中的人,觉得自己“被参观”;大厂员工,在网上震惊于研学团挤到了工位;赶到各大景点的游客,分不清自己是出来游玩,还是出来看学生……

“研学团几乎是全方位踩中了所有人的雷点,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本事。”

图源:微博

家长心疼,孩子喊累,路人不满……所以,研学团为什么还这么火?

对于研学,家长的焦灼感,在暑假还没开始时,其实就已经开始了。

要早报,早准备,报晚了,很可能就没有什么名额了;

要抢着报,毕竟有学校已经将研学纳入自身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学还关乎孩子的综合评价。

有时候还不能仅仅报一两个,有关学习内容的,拓展课外知识的,增长眼界见识的……

在那句孩子总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及“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助推下,近年来研学团已成为“刚需”产品。

图源:《小舍得》

在关于研学团的最新讨论中,研学经济的发展势头,已经可以用“恐怖”二字来形容。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469亿元,2024年则有望达到1791亿元。

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中。预计到2028年,这个数字可能会被提升至3000亿。

研学团,会越来越多。

而热度的水涨船高,和关于研学团引发的争论并不冲突。

图源:艾媒咨询

对比同类型普通旅行团,研学团的溢价程度往往要更高。

有记者曾对市面上的研学机构展开调查,发现有机构的6日5晚苏州研学团,价格高达8999元。

对比之下,全程入住五星级酒店的普通旅行团或私家团,售价为仅为4800元至5100元。

多了“研学”二字,收费就高出了76%以上。

至于一些国外研学团,一两周时间动辄费用大几万,一些海外高端研学营价格则已经突破10万。

图源:小红书评论区

有人调侃,“月薪1万,还不够孩子出国研学一周”。

就在8月底,还有一条新闻登上热搜“半个月6万元的研学团,孩子坐在路边玩手机”。

图源:封面新闻

许多家长报名时,总不舍得选择相对低价的研学团:因为低价可能代表着低质。

可随着研学的进行,问题逐渐暴露,甚至往往与价格,乃至研学团的Title无关。

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研学相关企业越有3.5万家,并且每年增长近3000家。

成立速度快、成立时间短,很多机构都是在近几年的研学热潮中成立起来的。

主办方可能是旅行社、教培机构、文旅集团、网红老师、个人机构……有无经验和相关资质,家长往往难以考察。

产品质量到底如何,研学之旅能不能真正和企业、景区、高校负责人对接上,有时也要画上大大的问号。

图源:法制日报

如复旦大学曾对校内研学团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

许多研学团产品虽然写着“与复旦学长交流”,但在实际内容介绍中,却多打擦边球,只模糊提及导师来自海内外多所名校,避开谈论团内讲解是否为复旦学生。

最后在实际游学过程中,学生可能根本见不到复旦人。

图源:小红书评论区

一边是不得不去的内在压力,一边是高价低质的研学团乱象。

研学,对于家长而言,到底要如何抉择?

事实上,研学最开始面向的是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定向设计的一种考察形式。

它区别于传统大众游学,在研学过程中,会让学生定向参观国外相关研究所、博物馆、美术馆等。

旨在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有机会和专业人士进行沟通,拓宽自己的课题领域。

而如今的研学,早已不仅仅是研学,还是需要家长和孩子枕戈待旦的一场硬仗。

即使“佛系家长”们,也是本着能见点世面最好的想法报名,再不济也算是找专业的人照看孩子了,何况还能选择场景和内容。/图源:图虫创意

假期刚开始时,家长总被各式研学团美好的宣传语吸引,带着希冀前来——

它们有的喊出口号“在真实体验中, 领略人生百态”,有的强调精细服务“步步梦相随, 探知亦成长”,有的则放长线提出“体验一次,受益一生”……

家长们希望能“借鉴先进的培养经验”,开拓孩子的视野;也想让孩子去“见世面”,抚平对于“孩子暑假后被同龄人甩开”的焦虑。

至于它真的能抚平焦虑吗?至少现在,仍没有个准确答案。

图源:《小舍得》

眼看暑假刚即将结束,许多人都感觉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家长、孩子、路人,甚至带队老师,都不由自主松了一口气。

但新学期开始,也意味着下一个假期的到来:寒假研学计划,又该提上日程了。

还去吗?一位家长说,原本已经打定主意,下个假期,不去也就不去了。

可他又看到一条网友留言:

“谁说研学没什么用?以现在的眼光看,可能看不出什么。但也许某个瞬间就会决定孩子将来的选择,十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决定了我未来的路”。

虽然说是“也许”,“可是也许真会影响重大,也说不定呢。”他转念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