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考个好分数,能决定你大学生活的很多方面。但会拥有怎样的室友,很可能只能看运气。
说是“拆盲盒”也好,“包办婚姻”也罢,事实就是,大学宿舍生活,往往意味着要与三个(甚至更多)此前素不相识的人共处一室四年。
毕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哪怕你和室友其实说不上几句话,他们和你共处的时间,也很可能比你大学里最好的朋友要多[1]。
可以说,室友是个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体验。以下是一份关于大学室友的进阶使用指南,也许会对你有用。
level1: 降低期待,放弃幻想
初入大学校园时,你大概也憧憬过与室友们同甘共苦,一起度过难忘的四年青春。
然而现实是,想要有个好室友很难,但“坑货”室友却可能是大学里最常见的物种。丢掉幻想,才是对室友的正确打开方式。
别的不说,有了室友以后,要想睡个好觉就很不容易。总会有一些这样的时刻:其他所有室友都在激情发言的卧谈会上,你是唯一没有太多发言欲望的人;又或者,你没能抢在打鼾震天响的室友之前睡着,这样的夜晚会分外难熬。
有调查数据显示,有多达70%的大学生经历过睡眠不足的问题,而室内噪音是其中的罪魁祸首。这其中,室友的谈话声(77.42%)和“睡觉相关的声音”(67.74%),成为了最常见的噪声来源[2]。
除了“噪音污染”,“光污染”在宿舍里也十分常见。即使你对面床的室友已经很注意不去发出声音,他们电脑屏幕发出的亮光也足以让你辗转反侧。夜间的光照会抑制我们体内褪黑素的分泌,让我们更加难以享受高质量的睡眠[3][4]。
更别提有些爱打游戏的室友还会“挑灯夜战”。当你爬上床准备睡觉的时候,他们可能刚准备来一局“开黑”,一次性给你视听双重“暴击”。
光是这样的“物理攻击”倒也还好,大不了睡觉时备上耳塞和眼罩,进行“全副武装”。最防不胜防的是,一不留神,你可能会加入他们。
早在2007年就有一项研究表明,在随机分配的大学宿舍里,如果有室友在大一开学时把游戏带去宿舍玩,会导致学生平均每天减少大约半小时的学习时间。游戏段位的上升,代价可能会是成绩的下降。在这项研究中,那些“染上”游戏的宿舍,平均GPA要低0.2左右[5]。
除了游戏,酗酒也是在宿舍里“传染性”极强的一项活动。如果你有一个爱喝酒的室友,你成为一个“酒蒙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而这同样会对成绩产生影响。有研究甚至发现,你的室友在进入大学前是否就有嗜酒习惯,对你成绩的影响,比你本身的学习能力还大[6]。
无论是一起打游戏还是喝酒,都至少说明室友之间还能够打成一片,但实际的室友关系却可能不会有那么融洽。有统计表明,有40%的大一新生一周至少和室友闹矛盾一次,有超半数本科生经常和室友冲突[7]。“怎么避免和室友吵架”和“怎么吵赢室友”,成了两门不会出现在课表上的大学“必修课”。
如果宿舍里是字面意义上的“打成一片”,甚至演变成霸凌,焦虑、抑郁甚至是轻生的念头都有可能从这种有毒的宿舍关系中滋生[7]。万一室友之间产生了想要“物理消灭”对方的想法,还分分钟有可能将宿舍变成案发现场。
level2: 室友当然也可以是养成系
好消息是,哪怕一开始室友就暴露了上述的种种雷点,让你苦不堪言,一个与你合拍的室友也是可以慢慢“培养”的——是的,室友也可以是养成系。
这倒不是说你们日常喜好会变得一致。有研究指出,室友之间的近距离相处,不太会让你和另一个人在食物、音乐等方面的偏好趋同[8]。
不论你和室友相处的时间有多长,你们也许还是总有很多事情做不到一起去。比如,你室友爱吃咸粽,你偏爱蘸白糖吃;你室友爱听重金属音乐,你热衷于K-POP......
不过,在另一些方面,你们受彼此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最典型的大概就是口音了。研究发现,大学室友的不同口音,可能会在短短三个月里就开始发生融合[9]。开学时只有一个东北人的宿舍,到了学期末可能就有四个“东北人”了。
心理学家罗伯特·卡尔森(Robert Carson)的“互补性原则”理论认为,存在互动关系的伙伴之间,行为风格往往存在互补性。而且在关系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双方还会改变行为风格,以增加互补性[10]。
“说人话”就是,你和室友在相处与磨合的过程中,行为模式或许会越来越匹配。原先互相刺痛对方的棱角,也许慢慢会被磨得不再尖锐,最终成为卡在一起的齿轮。
这一过程显然需要时间。一项研究发现,室友在两周之内可能还发展不出“互补性”,但15周后之后,室友的行为风格可能会变得显著互补。而15周,刚好也就是大半个学期的时间[10]。
第一印象确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室友关系的走势[11],但如果一开始相处得不是那么愉快,也不妨再给自己和对方一段磨合期。“奇葩室友”和“正常室友”,乃至“天使室友”之间的距离,也许并没有那么遥远。
双方都保持“不熟”,相互冷淡一些也无所谓。只要了解了对方为人处世的风格,相互都懂得对方其实没有恶意,没人“热脸贴冷屁股”就好[12]。
level3: 学霸室友,大学里的SSR
能够在大学避开“坑货室友”,并且找到与室友相处的舒适区,还只能算是开出了“R”和“SR”。大学里真正的“SSR”,还得说是拥有一个能“带飞”的学霸室友。
不过,能不能“用好”学霸室友,其实也得看你的情况是不是符合“限定条件”。
首先得看专业。来自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就发现,相较于社科和人文学科的“软科学”专业的学生,就读于工程、数学和自然科学专业等“硬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件事上会有更明显的“室友效应”。实际上,在这项研究中,社科和人文学科领域的“室友效应”几乎为零[13]。
这样的专业划分方式,和国内“文理科”的概念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个文科生,学霸室友的光芒再闪耀,可能也没法照亮你的绩点。
作者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数学和理工科就业的劳动回报率更高(也就是收入更高),学生们更能够从优秀室友身上获得鼓舞,从而更有动力去学习。学得更卖力了,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升[13]。
只有一个学霸室友可能也还不够。2017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收集了来自中国西南某大学近3000名学生的数据,结果发现,只有一位成绩在前25%的室友,可能还不足以对成绩产生多大影响,但如果宿舍里有两条或以上这样的“大腿”,GPA就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从这项研究来看,女生宿舍里的“室友效应”还会更强一些[14]。
是否能够沾上学霸室友的光,自己的学习能力也很重要。如果学习实在是太差,学霸室友可能也带不动。往往是那些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受到室友的影响最为明显,能力最高和最低的学生,受到室友的影响都不显著[15][16]。
由电子科技大学团队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篇论文,从侧面验证了这一点[17]。这篇论文的作者们发现,学习成绩的“室友效应”确实存在,而且相处的时间越长,这种效应也就越明显。
更关键的是,只有当室友之间成绩差异较小时,学生自身的成绩才会和室友的平均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也就是说,要想室友“带你飞”,你自己也得先努力“扑腾”追在身后。
无论室友是把你带到沟里去的“坑货”还是能“带你飞”的学霸,终究你还是得学会如何正确去“使用”他们。
毕竟,在大多数高校现行的宿舍分配模式下,大学室友不能先“走验货宝”,也基本没有“七天无理由退换”的可能。能一起生活、一起成长当然很好,但如果真的不合适,当几年“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其实也没有那么糟糕。
参考文献:
[1] Stinebrickner, R., & Stinebrickner, T. R. (2006). What can be learned about peer effects using college roommates? Evidence from new survey data and students from disadvantaged background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90(8-9), 1435-1454.
[2] Meng, Q., Zhang, J., Kang, J., & Wu, Y. (2020). Effects of sound environment on the sleep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705, 135794.
[3] Gooley, J. J., Chamberlain, K., Smith, K. A., Khalsa, S. B. S., Rajaratnam, S. M., Van Reen, E., ... & Lockley, S. W. (2011). Exposure to room light before bedtime suppresses melatonin onset and shortens melatonin duration in human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96(3), E463-E472.
[4] Brzezinski, A., Vangel, M. G., Wurtman, R. J., Norrie, G., Zhdanova, I., Ben-Shushan, A., & Ford, I. (2005). Effects of exogenous melatonin on sleep: a meta-analysis. Sleep medicine reviews, 9(1), 41-50.
[5] Stinebrickner, T. R., & Stinebrickner, R. (2007). The Causal Effect of Studying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NBER Working Paper, (w13341).
[6] Kremer, M., & Levy, D. (2008). Peer effects and alcohol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2(3), 189-206.
[7] Abela, K. R., Sharma, A., & Law, D. M. (2024). Compromising, Avoiding, or Bullying? A Mixed Method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Bullying Among Undergraduate Roommates. Emerging Adulthood, 12(1), 66-79.
[8] Rozin, P., Riklis, J., & Margolis, L. (2004). Mutual exposure or close peer relationships do not seem to foster increased similarity in food, music or television program preferences. Appetite, 42(1), 41-48.
[9] Pardo, J. S., Gibbons, R., Suppes, A., & Krauss, R. M. (2012). Phonetic convergence in college roommates. Journal of phonetics, 40(1), 190-197.
[10] Markey, P. M., & Kurtz, J. E. (2006). Increasing acquaintanceship and complementarity of behavioral style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mong college roommat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7), 907-916.
[11] Marek, C. I., Wanzer, M. B., & Knapp, J. L. (2004).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ommates’ first impressions and subsequent communication pattern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21(2), 210-220.
[12] Faso, D. J., Corretti, C. A., Ackerman, R. A., & Sasson, N. J. (2016). The broad autism phenotype predicts relationship outcomes in newly formed college roommates. Autism, 20(4), 412-424.
[13] Brunello, G., De Paola, M., & Scoppa, V. (2010). Peer effects in higher education: Does the field of study matter?. Economic Inquiry, 48(3), 621-634.
[14] Zhang, L., & Pu, S. (2017). It takes two shining lights to brighten the room: peer effects with random roommate assignments. Education Economics, 25(1), 3-21.
[15] 柏璐, 刘晓罡与高耀明. (2022). 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宿舍同伴效应——基于某 “双一流” 建设高校的实证研究. 教育经济评论, (4), 93-111.
[16] Winston, G. C., & Zimmerman, D. J. (2003). Peer effects in higher education (Vol. 9501). Cambridge, 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7] Cao, Y., Zhou, T., & Gao, J. (2024). Heterogeneous peer effects of college roommates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15(1), 4785.
作者:于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