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披澜读史

字数:3818,阅读时间:约10分钟

编者按:帝国时代2算是不少90后心目中的永恒经典了,作为一款即时战略游戏,其特色的兵种和均衡的国家特色让不少人献上了自己的黑眼圈。在游戏中有一个后期才能训练的三级骑兵单位“游侠”,攻高、血厚、移速快,让人印象深刻。那这种骑兵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吗?有历史原型吗?

实际上,帝国时代2里的“游侠”属于误翻,其英文名paladin的词根来源于Palatinus,原意为“属于帕拉丁山的”,通常指代那些侍奉于罗马皇帝并为其处理军政事务的宫廷朝臣,因此,paladin无论是翻译成“游侠”、“圣骑士”抑或“圣殿骑士”,都有些词不达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游侠”这种翻译,一在庙堂一在草莽,两个意思相差太远。不过,由于第一代汉化版本率先采用了“游侠”的称呼,因此这一叫法流传也是最广。有意思的是,一些有关中世纪的书籍文献中,往往会将没有继承权的无地骑士landless-knight或者流浪骑士Knight-errant翻译为“游侠骑士”。

比如一些关于罗宾汉的故事中,就活跃着一个游侠骑士身份的配角。但和《帝国时代2》的乌龙一样,“游侠骑士”的称呼更像是一种绝妙的讽刺。与中世纪流行的各类骑士小说中的行侠仗义的主角不同,在真实历史当中,这些没有封地,只能随波逐流各处流浪的骑士们,境况极为落魄。

“骑士制度”是封建采邑的产物,法兰克王国实际掌权者、公相铁锤查理在萨克森人、阿尔瓦人等强敌环伺的危急情况下,废除王国原先的无条件分封制度,改为推行采邑制。原本属于王国、教会的土地被一层层转封给贵族,各级贵族在获得土地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军事义务,并向分封者宣誓效忠,但这种效忠只针对上一级贵族,而这也是那句名言“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来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开始,这种制度让法兰克王国在自由民日渐稀少的大环境下,获得了相对充足的优质兵源。但可惜的是,随着人口的增多,尤其是骑士阶层人数的增加,僧多粥少的问题就变得越发明显。查理曼时期,一份标准的骑士领为12曼西(manse),即1440英亩,到了十字军东征时,其采邑则降格为1份曼苏斯(mansus),即一份足以供养一家人生计的120英亩的土地。即缩水成了原来的十二分之一。

许多处于贵族阶层底部的骑士所能分封的采邑越来越小,到后来就连一个磨坊、一座教堂甚至一座收取过路税的桥梁都被贵族们用来分封骑士。史料记载,1080年一名叫做查农的伯爵将自己的一座教堂分封给了自己的附庸,而自己的这位附庸又将之转封给了自己的附庸,而这位附庸的附庸又再度转封,这种无限套娃的转封一共进行了4轮才算结束。

而欧洲中世纪长子继承制的形成更是导致了一大批没有封地的次子,虽有骑士之名却无采邑可飨,只能去依附其他贵族维持生计。一种是少地,一种是无地,这两种处境下的骑士可以说是处在了贵族食物链的最低端了。

《骑士与风炉》一书记载了法兰克加洛林王朝时期武装一名骑士所需的装备清单:头盔、铠甲、护手、护腿、长枪、盾牌、长剑、三匹马(战马、驮马、旅行马)......枪、盾这种手持武器的价格最低,合计2枚索利达斯金币,而单单是不含护手、护腿、头盔的铠甲就要12金币,而一匹战马也与铠甲的价格相同。在当时,一头耕牛的价格也只值2金币,而只有相对富裕的农民才可能会有属于自己的耕牛作为生产工具。这就导致,在被钢铁武装到牙齿的同时,每一名骑士都是一头吞金巨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重要的是,这些装备不是《骑马与砍杀》中的那些永不磨损的数据,相反,它们即使有着细致的保养还会逐渐磨损,而战斗烈度稍高一些的时候就更是如此。战马的问题也是一样,《昭陵六骏》之所以是“六骏”,不是李世民喜欢换座驾摆排场,而是战马在战场受伤、死亡的概率太高,不得不经常更换。

中世纪的骑士无疑是一个氪金职业。注意,这里指的是广义的“骑士阶层”,即正式受过骑士册封的贵族,公、侯、伯、子、男以及骑士都分属这一阶层。对于那些拥有大块采邑的贵族而言,骑士装备的耗费并不高昂,为了更高的防护和美观价值,他们甚至还能加大氪金力度,如神圣罗马帝国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他所推广的“马克西米利安式铠甲”以表面的多条开槽和镂刻线为主要特征,在16世纪风行欧洲。但对于封地较少或者压根就没有封地的骑士而言,他们的生活水平就极度受到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除了武器装备这些需求外,雇佣扈从同样消耗巨大,作战时,骑士需要扈从协助自己看护马匹、携带装备和看押俘虏,而日常的衣食住行骑士老爷自然也需要有人伺候。而这些花费,足以消耗掉一个普通采邑骑士的所有日常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固定刚需难以减少,那么开源似乎是一种好的方式。然而,就和古代日本武士阶层在丰臣秀吉统治时期,因兵农分离而被勒令不允许经商一样,在中世纪同样有针对骑士阶层的类似教令,即11世纪兴起的“三等级理论”(theory of the three orders),这一理论认为,贵族或者说骑士的职责是通过战斗保护大众,而他们应当接受第三等级即平民们的供养。但对于本身缺少采邑的流浪骑士而言,这种说教似乎并无价值。

为了保持贵族的体面,同时也为了维系自身的战斗力,许多底层骑士会想方设法的投靠高阶贵族,或者通过战争来改变困境。大多数骑士家庭会将自己的次子送到大领主家,作为侍童接受骑士训练,成年后他们一般成为领主的侍卫,如果有幸受到领主赏识,则会被其封为附庸,获得一块他们梦寐以求的土地。但这一路径是不是很熟悉?没错,不少底层骑士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成为了一名比无地骑士稍微体面一点的附庸,但可惜的是,由于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一些骑士能获得的土地同样少得可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除了寄希望于分封之外,不少富有冒险精神的骑士会选择第二条路,用武力为自己争取待遇。和“劫掠”这种充满负面的词汇不同,通过战争掠夺或者用军功瓜分战利品在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看来是一种相当正常的举动。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一书中是如此解释这种现象的:“首领送给骑士最好的礼物是授予骑士分配战利品的权利。这也是为谋求私利参加小规模地方战争的骑士期望获得的主要收益”。

也正因此,一名骑士在战场上甚至会因为没有抢到战利品而被同伴嘲笑,这种崇尚军功或者说掠夺的风气,才是当时骑士阶层最现实的底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即使是在战火频繁的中世纪,战火也并非每时每刻都在燃烧,因此,对于一些囊中羞涩的骑士来说,参加比武大赛赢取奖品也是一项不错的选择。13世纪的英国摄政王威廉·马歇尔,在效忠亨利二世前,曾是比武赛场上的常胜将军,他的不败战绩甚至比他将狮心王挑落马下更令人津津乐道。

这位传奇骑士早年间因为拮据,甚至不得不将自己受封仪式上的披风卖掉去购买马匹,以维持一名骑士最后的体面。在这之后,马歇尔几乎着了魔般游离欧洲各地,参加大大小小的比武大赛,以填补他严重透支的钱包。根据他本人临终前的回忆,他一生仅在比武大赛中就俘虏过超过500名骑士(没错,即使是比赛,参赛者也能俘虏对手甚至抢夺其武装作为战利品)。而这爆棚的武力值,也是他被称为英国最伟大骑士的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抛开主办方能够提供的奖品不谈,比武大赛依旧是一个典型的零和博弈。胜利者可以从败者手中抢夺武器、装备、马匹,甚至可以通过俘虏对方勒索赎金,可一旦失败,就要承担同样惨重的损失,甚至会因为比武而丧命。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位分封时封地被附庸无限套娃的查农伯爵,他曾经就举办过一届火药味十足的比武大赛。

因为太过激烈打出了火气,以至于双方的步兵扈从也加入了战斗,最后连观众都被波及,死伤无算。以至于当时人将这场比武大赛称之为“查农战役”。因此,相比于可能丢掉身家性命的危险比武,总会有一些人选择更加偏门的方式去赚取快钱,比如:掠夺那些手无寸铁的人。

《欧洲中世纪史》中有不少关于骑士劫掠乡间的记载:“放火队点燃了整个村子,抢劫分子冲到农户家里抢东西。来不及逃走的人或被烧死,或被双手反绑,抓去做人质交换赎金”。中世纪的教会,曾经多次下严令,禁止骑士对包括教士在内的非武装人员的劫掠,但收效甚微。以至于一些禁令不得不做出妥协,比如1023年版本的禁令就加上了一条“某人或其随从因吃饭需要,可宰杀农民家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让步也可以看出,当时这些手持武器的武装分子已经猖狂到了何种地步。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就连前文提到的那位传奇骑士威廉·马歇尔,都曾经抢劫过一名教士,原因是对方准备和一名贵妇私奔并靠放贷收息谋生。的确,放贷在中世纪属于被鄙视的行当,但有些讽刺的是,马歇尔死后被人们以圣殿骑士的身份安葬,而圣殿骑士团的发家之路,就与银行业有关。

正是因为劫掠行为太过普遍,《西欧中世纪骑士的生活》才会在第二章“骑士的培养与骑士的行为准则”里强调,“许多骑士并不严格遵守保护弱者的准则,往往成为欺压百姓掠夺财物的强盗”。

“游侠”这一称呼虽然浪漫,但是与中世纪底层骑士们的实际境遇却是天差地别。在经济状况日渐窘迫的外在情况下,囊中羞涩却武力充足的骑士们往往会抛弃本应恪守的骑士精神,转而诉诸暴力掠夺他人。而像唐吉坷德那样的人物,恐怕也就只有小说中才会出现了。

参考文献:

1、王天明《中世纪下层骑士生存方式分析》

2、钟文正《中世纪西欧骑士比武大赛盛行之缘由》

3、罗辉《论西欧中世纪骑士的生活方式》

4、倪世光《西欧中世纪骑士的生活》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披澜读史,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