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07年,刘邦占据咸阳后,他马上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和当地名士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余严苛的秦朝法令全部废除。

刘邦此举为他赢得民心,为后来一统天下打下了基础。

刘邦的这一举动,可以在《道德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同一章节中,被不断实践应用的还不止于此。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本章在《道藏·道德真经》中的标题是“淳风章第五十七”,表达的是以天地正道、清净无为治国化民的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本释义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此:

治理国家应该遵循大道,作战则讲究出奇制胜,想要取得天下首先要清静无为,不要给百姓带来过多困扰。

我为什么能明白这样的道理,是从以下这些社会现象中总结出来的。

“以正治国”中的“正”,包含公正、正直、居中、真诚等意,通常是指事物正面、积极的一面,不偏不斜,端方中和,庄重稳定,事物的发生发展皆遵循于此,国家的治理也不能例外,都应契合大道之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不少统治者都意识到“以正治国”的必要,比如故宫乾清宫正殿悬挂的“正大光明”匾额,表达的就是清朝君主顺治对于个人品德、治国理念的期望和要求,时刻提醒自己和后人要保持正直的品格,效法天地,顺应人情,公正执政。

“以奇用兵”,《孙子兵法》中有“兵者,诡道也。”讲的就是用兵打仗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做好伪装,以欺骗敌人,最终出奇制胜。

“以无事取天下”,同样的内容也出现在前面第48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无论是想取得还是治理天下,都不应该过多地滋扰百姓,不要给百姓带来过多困扰,尤其是不要夹杂过多的个人私欲,如果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过多地滋扰百姓,百姓生活不安定,非但无益于取得和治理天下,更有可能激发百姓的反对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如果对百姓发布过多禁令,从多方面限制他们的行为,百姓的生活就会陷入贫困之中。

人们持有锋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容易陷于混乱之中。

人们越过多地使用技巧,千奇百怪的事物也就越多。

法令森严细密,并不能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反倒有更多钻法律空子的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