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县阳光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我们通过改良沙地,试点推广林果草、林果药、林果粮等复合经营模式,治沙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沙地特色农牧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在彰武县工作了20多年的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于国庆说。彰武县以种养结合、农牧融合、生态循环为路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去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3亿斤,肉类总产量达到24万吨。

在彰武县北部,光伏板整齐铺开。2013年以来,通过建设光伏治沙示范项目,彰武县将风沙锁住,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屏障和绿电基地。“以光伏为龙头的新能源项目,让能源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沙地增绿。”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赵立仁说。仅2021年,全县光伏发电累计上网电量1.39亿千瓦时,产值达1.26亿元,税收2536万元。

走进县城旁的高山台森林公园,绿树成荫。彰武县启动柳河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在城区段建设238公顷的生态景观工程,打造集防汛、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生态绿色长廊,百姓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德力格尔草原风景区,鲜花遍野、芳草依依。通过实施百万亩草原生态恢复工程,彰武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了“荒漠变绿洲”“荒山变青山”的蝶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发展硅砂产业、新能源产业、有机农业、特色旅游业,让‘沙窝子’变成‘鱼米乡’,让沙土地长出‘金疙瘩’。”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说。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99.9%都是山区、石漠化面积高达75.4%的西畴县搬开石头种树,苦干实干,形成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探索出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0%提高到了54.83%,曾经的石漠荒山变成了今天的绿水青山,为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1年被命名为全国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要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立县”和“绿色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产业。目前,西畴县绿色发展的含绿量和含金量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乡亲们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

来源: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