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忆祖接受网易采访,和小易合影

77岁的李忆祖是一个“传奇”。纯正的外国面孔和血统、天津出生、北京长大,却在新疆从事地质及教育工作40余年。

从一个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到年近古稀的和蔼老人,李忆祖用一生的时间,诠释着他的“中国梦”和“新疆情”。

不喜欢被叫“老外”

李忆祖很介意别人称他“老外”,每逢这种情况,他总会说:“我不是老外,我是外裔中国人!”

有一次,他和朋友一起去博物馆参观,碰到一个外国人向他问路,他却不会说英语无法回答,“还好我朋友的孩子也在,我就让她跟那个外国人解释说我的母语不是英语,”说完,李忆祖自己也被自己逗笑了。

1938年,李忆祖在天津出生,当年,他与生身父母断了音信,是一对中国夫妇收养了他,视同己出。

“养父给我起名李忆祖。小时候,有一个外国老太太想领养我,养母没舍得给。尽管我是外国人的后代,却有一颗永远不会改变的中国心。养父母就是我的亲人,我怎么可能是‘老外’呢?”李忆祖说。

有意思的是,李忆祖养父母家的兄弟姐妹现在已经全都定居在美国了,惟独李忆祖,一直留在中国。

和各民族朋友感情深厚

1961年,李忆祖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在了北京,可他两次打报告坚决要求到当时比较落后的新疆地区工作。他认为,他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回报祖国。

到了新疆,李忆祖被分配到自治区煤炭工业管理局156煤田地质队,从事煤田地质普查工作。他常和同事乘着越野车进行野外作业,40多年间,他跑遍了天山南北,还曾涉足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阿里地区,没有任何保护措施。

2011年7月至2014年10月,他不顾70多岁高龄,参与了中央电视台《中国·地理》的拍摄,并用他丰富的地理知识,协助了节目组在新疆几乎所有的拍摄工作。

出一次野外,历时一年半载是常有的事。风吹日晒、风餐露宿是野外工作者常有的生活状态。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很多让李忆祖记忆深刻的事、触动心灵的感动。

1964年冬天,20岁出头的李忆祖从吉木乃县一个作业点赶往县城却走错了路,饥寒交迫的他在山里走来走去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终于在山窝中发现两户人家,便敲门走进其中一户牧民家里。

那家人正在吃饭,主人家的小姑娘会些汉语,连说带比划,主人明白了他的来意,重新烧奶茶端上食物让李亿祖美美地吃了一顿。之后,李忆祖和主人一家在一个屋檐下休息了一晚。

这户人家是哈萨克族牧民,他们用传统民族礼节热情地接待了李忆祖。“贵客到来必须烧新鲜的奶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体现了哈萨克族牧民对客人的真诚。

“一碗碗奶茶不仅温暖了我的身体,更是温暖了我的心。”第二天,李亿祖要给对方钱和粮票,主人却拒绝了,还为李忆祖指了一条回县城的近道。

李忆祖返回作业点后,还特意绕道带着方块糖和砖茶再次来到牧民家,向一家人表示感谢,他们也因此结缘成为了朋友。

还有一次,李忆祖说,“1975年,在乌伦古河一带,我和司机俩人开车外出工作,结果车陷在水沟里,怎么也弄不出来。”

李忆祖几乎是跑了一公里,来到一个牧民家里,想请他们帮忙。可是进屋里一看,除了两位老人,其他都是孩子。老人却立刻叫孩子们拿上坎土曼(铁制农具),跟着李忆祖,连挖带推把车弄了出来。后来大家一起上车回到他们的毡房。

“新疆就是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感情深厚”,李忆祖说,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退休后踏上义务讲学路

1998年李忆祖退休后,被聘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少年科技讲师团讲师

上世纪80年代初,因工作需要,李忆祖在156队子校、原自治区煤炭厅子校(现为乌鲁木齐市第41中学)当校长,后来又调至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工作。

1998年,退休的李忆祖却闲不住,从事起了“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任乌鲁木齐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后又被聘为自治区青少年科技讲师团讲师。从此,李忆祖踏上了“关心下一代”的义务讲学之路。

他认为,求知的路没有尽头,可生命有限,恨不能把毕生所学都教给孩子们。

李忆祖虽然是学地质的,可讲起课来却不拘泥于专业。涉及天文、地理、环境和法制等20多个课题,其中,科普是他的强项。

李忆祖讲的《发明创造并不神秘》、《人人都能成为发明家》等课题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他给中小学从事科技辅导员工作的老师讲《走进创造之门》,只讲稿就编写了近14万字。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是李忆祖的讲课原则。在牧区,他给哈萨克族孩子讲为什么新疆羊的肠衣上经常会出现小孔,用什么方法解决;在夏令营,他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孩子们讲野外求生方法;在学校,家长专场,他讲《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17年来,李忆祖辗转南北疆56个县市义务讲课,共授课795场,有约37.5万人听过他的讲座。

“在新疆习惯了,到哪儿都感觉不如新疆好”,李忆祖说,这里山好水好人更好,他非常热爱这片土地,喜欢这里的人,要在这里幸福地生活下去。

“还记得我到新疆来吃的第一顿饭,是八一大楼(现在的天百)楼下的胡尔炖,那是我吃过最美味的骨头汤。刚来那会儿,哪有这么平整的马路,都是石子路,没那么多树,街上也是尘土飞扬的,看看现在变化多大。”

虽然长着外国面孔,却有一颗地地道道的中国心、新疆心。口音稍带“京腔”,哈萨克语、维吾尔语也能说两句,最爱吃抓饭,民族舞蹈也能跟着跳一点。“现在我就是一个地道的新疆人”,李忆祖说。

网易新媒体 郭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