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建设质量强国,供给侧和需求侧应齐发力

作者:邓洲(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近日,国务院印发《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旨在通过加强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促进消费品质量提升,其目标是完善消费品质量标准体系,促进重点领域消费品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企业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规划》的颁布和实施有助于我国在“十三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内,实现消费品质量的提升,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重要政策支撑。与以前的质量和标准政策文件比较,《规划》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出发,制定了多条有利于我国消费品质量提升的措施,在五个方面有进步和创新:

第一,在标准供给体系和供给结构上有所创新。《规划》提出了要加快国内外标准的对标,这不仅有助于中国消费者购买到具有国际标准的“中国制造”产品,同时,国际标准成为国内制造企业产品出口的重要参考和门槛,有助中国产品的出口。《规划》还提出了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加强个性定制、绿色、智能等符合当前消费发展趋势的标准体系建设,这有助于中国制造企业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也使得国内消费者能够购买和享受到更多代表新科技、新业态的增值功能和服务。

第二,强调了企业在质量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质量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在加强质量监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企业有提升产品质量的动力和能力。“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对高质产品的认可,高质量、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能够得到保护,卖出好价钱,这是对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最好激励;“能力”则建立在自身转型升级的基础上。使用更好的机器装备、采用更先进的生产组织管理、实施更严格的质量检验控制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途径。

第三,提出了夯实消费品工业质量基础。无论是完善消费品计量测试体系、提升质量技术创新能力,还是加强质量公共服务体系,都能够有效提高对质量标准的管理和服务能力,这使得对各种质量标准的规定能够真正落地,督促制造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识别不同产品的质量差别。

第四,从品牌建设、市场环境优化等多个方面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品牌是质量的符号,知名品牌代表了产品的高品质,减少消费者寻找高质量产品的成本,一流的品牌还能够形成品牌文化,引导消费的潮流。公平的市场环境、透明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能够让提供高质量产品的企业获得更多收益,同时减少欺诈消费者的事件。

第五,提出严把进口消费品质量关。我国作为人口大国,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质量进口产品的需求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规划》提出加强进口消费品监管体系,强化动态监管和缺陷消费品召回,这将有利于国内消费者享受更多质量上乘的进口产品。

当然,中国制造产品质量的提升,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规划》的颁布和实施是其中重要一环,并不代表全部,要真正实现质量强国目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工艺水平,培育国民购买高质产品的消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