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燕鸣】解读北京新医改 不要只盯着“钱”

北京22号推出了全新的医改措施,自4月8日起,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全面推行。因为这次医改被冠之以“医药分开”的主题,所以大部分人都盯着改革前后医疗费用的变化。但笔者以为,这次医改的精髓恰恰在费用的变化之外。

普通百姓看病,最在乎的就是花钱多少。按照官方的说法,经过此次医改,医疗费用有升有降,总体保持平衡。升的是医务人员的诊疗费用,降的是药价和检查费。

看病贵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过医疗的成本可不仅仅是能看到的一次性支出。例如,医疗过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成本,就医花费的路程费用是成本,后续看病的复杂与否也是成本……最重要的,找对医生、把病看好才是根本。后面提到的这些,都属于“看病难”的范畴。只盯着看病贵不贵,就无法看到改革的全部。

本次医改,笔者以为有几个看点特别值得关注:

一、肯定医务人员的价值:

就如同评价一个大学的好坏,不仅仅看大楼,还要看有多少大师一样,评价一个医院的好坏也是要看医生牛不牛。但是以往医院怎么看医生牛不牛?看效益。医生给医院带来了高收益,那么医生就可以评职称和升职,相反,即便兢兢业业、救死扶伤,如果医院没有获得超额利润,那么医生就是不牛。于是,医生从自我利益的角度,只能开大药方、增加检查次数和耗材量,这样的结果是医院获益、医疗企业获益,医生整体的名誉不佳,患者的利益受损。

这次改革的人性化就体现在,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医生是个非常专业的职业,好的医生是稀缺的,所以需要合理的价值体现,医事服务费就是如此。不同级别的医生,“出场费”也不一样,患者自己就会权衡考量。医生的价值体现出来了,患者的利益也兼顾了。

相信配套的改革还会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如果医生有本事、有精力,就应该鼓励医生合理实现自身价值。目前很多民营医院或医疗类APP,都会邀请一些医生定期出诊,远程诊疗,这些都是服务患者不同层次需求的好办法,也让医生的价值得以体现,值得提倡。

二、改善医疗资源的配给:

对于患者来说,不是越专业的医生、越大牌的医院就越适合自己。感冒发烧,没必要去三甲医院找专家。优质的医疗资源应该留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让真正需要的人看上病,才是解决“看病难”的根本之道。

本次医改推出的医事服务费制度不仅仅优化大医院的医疗资源,而且可以优化全社会的医疗资源。你想想,如果你们家门口有个社区医院,医生虽然不是专家,但是处理常见病绰绰有余。这位医生就是你的邻居,你们很熟悉,而且还可以请到家里看病,大医院有的药物,社区医院都有,入户看病的费用也一样走医保报销,医事服务费还便宜,你说理性的患者是不是会优先选择在这里就医?

不仅如此,如果这个医生真的认为你得了重病,现有条件无法满足你的需要,还可以申请转诊的绿色通道,不用你去排队挂号或网上抢号,直接就转到对症的医院找专家看病,你说是不是很方便?

三、发挥经济规律的作用:

本次取消药品加成难道就意味着药企的日子会难过吗?非也。以往,一种药进入医院需要很多中间环节,医药代表就是其中一类。去年底,央视就曾曝光医生吃医药贩子回扣的新闻;有些医药代表还穿起了白大褂,给医生打下手,不明就里的患者还以为他们也是医生,你说能不遭人宰割吗?

以往,医院和医生都靠“以药养医”,结果与不那么正规的医药企业一拍即可,合作的关键不是药好不好,而是赚得多不多。很多医保范围内便宜的药,换个包装和名称就能高价进入医院,医生也乐得开出,患者稀里糊涂就拿了,医保也成了冤大头。如今,北京的医院不仅取消医疗加成,而且还推行“全国省级采购最低价格的药品阳光采购”。什么意思?只要是北京的正规医院,采购药品就要公示,什么药品什么价格,谁的贵谁的便宜都一目了然。同类型的药品,只能采购报价最低的。

没有了暗箱操作的空间,药企之间公平竞争,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就愿意把更多资源投向创新药、专利药。因为患者需要,自己有别人没有,这样才能利益最大化,而不是靠寻租。

当然,医改的实际效果如何,现在仍然不好判断。也许好处不止这些,也许有些环节仍然要磨合。但是不管怎样,公立医疗机构回归公益属性,让医务人员的价值充分发挥,利用市场规则合理调节医药费用,最终必然会让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所改观。

作者: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