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272年二月,忽必烈改金中都为大都,建立了元朝的首都“元大都”。

当年元大都的城市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北京城的基本格局。如果说,今天的北京还留有元大都的痕迹,那么一条穿过城市南北的中轴线,就是元大都在几百年后的延续和传承……

中轴线的划定,对元大都的规划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北京现在的中轴线,依然沿用了元大都时的中轴线,在北京城后700余年的建筑格局上,这条线,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致敬北京中轴线》系列稿件将走近北京城市中轴线,探寻这条“线”上的建筑和文化之美。

天坛和先农坛,分别代表着先祖对天和地的敬仰……

这两个建筑群分别位于中轴线的东西两侧,但相比家喻户晓的天坛,先农坛显得“低调”得多

“先农”意为“农业的始祖”,中国从周朝开始设坛祭祀先农,但如今唯一保存的比较完整的只有明清两代的祭坛——先农坛。

永乐十八年,北平皇宫和北平城建成。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

永乐迁都,不少南京旧都的建筑被复制、保留,先农坛便是其中之一。

先农坛和天坛都是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初建时,先农坛叫做山川坛,天坛则叫做天地坛。嘉靖十年至万历四年,四十多年间又改称“神祗坛”,万历四年(1576年)又改为先农坛,之后使用这一名称直到现在。

先农坛与天坛一样,同为内外两重坛墙,外坛北侧均为圆弧形状,而两坛南北长度相近,但从宽度上看,先农坛不及天坛的一半。天坛南北长约1657米,东西宽约1703米;先农坛南北长约1420米,东西宽约700米。从老地图上看,天坛形状近似方形的,而先农坛则是南北狭长的长方形。

全盛时期的先农坛总面积有一千七百亩,约合113公顷,相当于天坛面积的五分二,是北京面积第二大的坛庙。按清代的《工部则例》记载,先农坛外垣周长“一千三百六十八丈”,约为4309米,目前仅存南墙与东墙的南半段。先农坛的内坛墙南北长484米,东西宽326米,现基本保存完整,为乾隆原制,内层有明代夯土,墙宽2.2米,高4.1米。

假如穿越回到明清,登上永定门城楼北望,看到的将是这样一幅景象:正中央是作为京城南北通衢的永定门内大街,先农坛与天坛分列大街西东,两坛坛墙平行向北延二里有余;先农坛的太岁门和先农门与天坛的祈年门和圜丘门两两相对,有如镜像;再向在坛墙身后望去,则是气势恢宏、由广袤柏林包围的祭祀建筑。

先农坛,顾名思义,最主要祭祀对象就是先农之神——炎帝神农氏,是炎帝与神农氏合二为一的神话形象。传说炎帝神农氏不仅教会百姓种植了“五谷”,而且发明了一古代农业器具,所以成为中国农业的奠基人。此外,明初,先农坛内还负责祭祀太岁、名川大山大海、风雨雷云、城隍、旗纛(dào)诸神。

先农坛的主要建筑分布于内坛,包括太岁殿、神厨、神仓、先农神坛、俱服殿、观耕台。其中规格最高建筑,当属位于内坛北门西南侧的太岁殿,太岁殿建筑群东西宽79.9米,南北长112.5米。太岁殿主殿阔七间,其木架结构类似故宫太和殿,不过太岁殿规格虽高,但是与祭祀先农没有直接关系。明代初太岁殿称为山川殿,山川殿正殿中供奉太岁神、风云雷电、岳、镇、海、渎、钟山一共七位神,可以说是一座“众神殿”。后来嘉靖皇帝认为山川殿内供奉的神仙太过庞杂,就把除了太岁神之外的众神(城隍之神除外)重新安置于先农坛南外坛新建的天神地祇坛内。

神厨院落位于太岁殿之西,主要功能是为全坛祭祀提供祭品。神厨正殿称为神版库,平日负责存放诸神的神牌,祭祀时再从这里取出。神厨的东配殿称为神库,是来存放坛内各处神祗的祭祀用器的地方,西配殿则称为神厨,是给“神仙做饭”的地方。

神仓院落位于太岁殿东侧,是先农坛内皇帝勤耕的农作物收获后的存放之所,等到了祭祀的时候就取出制作祭品,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仓”。神仓由前后两座院落组成,后院的房间用来存放皇帝勤耕的农具;前院内有收谷亭、东西碾房、圆禀神仓等建筑。

先农祭坛位于神厨正南。在清代,祭祀先农当天春“亥日”,皇帝在祭祀队伍的前呼后拥下,出紫禁城,再依次通过大清门、正阳门、天桥,从先农门进入先农坛,再径直通过东天门进入内坛,然后继续前行到先农祭坛上进行祭拜。

而其他几座殿宇也有不同的作用,比如俱服殿,是皇帝更换龙袍的地方;观耕台,位于俱服殿南侧,是皇帝观看大臣耕作的地方……而皇帝亲耕的“一亩三分地”,称为藉田,约合800平方米,位于观耕台正前方。整块田地南北分为十二畦,东西分为三块,中间最宽的一块是皇帝亲耕的区域,“长十一丈、宽四丈”,面积约450平米。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先农坛先后经历了衰败、割据等等,导致坛内建筑受到破坏。

先农坛第一次遭受大规模破坏是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先农坛成为美军步兵第九、第十四步兵团的驻地。太岁殿正殿变为军队医院,房屋观耕台被当做养马处,坛内空地成为美军扎营与操练之所,大量古树和用于祭祀亲耕活动的器具农具被当做劈柴烧掉。

在辛亥革命后,先农坛先是改为“古物保存所”,用来放置京城坛庙内的祭祀用品和器物,后又在1915年辟为先农坛公园,成为继中山公园后,北京第二处开辟的市民公园。

1921年开始,先农坛北部圆弧形外坛墙被拆除,此后,北外坛共计503亩土地被正式标卖,大量居民随后迁入,到1930年代后彻底成为城区街市的一部分,在北外坛彻底消失的同时,内坛与南外坛的被相继被出租占用,余下的半座“城南公园”也是名存实亡。1924年以后,庆成宫三座门以南的外坛空地,改为市立体育运动专科学校暨公共体育场。“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军105师常驻先农坛,太岁殿、庆成宫成为军营。

1949年以后,从延安迁来的育才学校占据了先农坛整座内坛,古建成为校舍。外坛西南角的空地在建成了著名的陶然亭游泳池,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位于位于南外坛的天神坛和地祗坛、庆成宫广场鼓楼等古建相继被拆毁。

到上世纪70年末,先农坛的保存状况达到最差顶点。直到1979年,先农坛被公布为北京市文保单位,此后先农坛保护逐步走向正轨。1988年,在先农坛内成立了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随后内坛被占据的文物建筑陆续得到腾退与修缮。2001年,先农坛升格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9年,位于观耕台南侧,皇帝亲耕的“一亩三分地”也得到得到恢复。

尽管如此,现存先农坛的格局现状依然与全盛期不可同日而语,原本113公顷的坛域,目前仅有15公顷的内坛相对完整,与中轴线另一侧的天坛形成了巨大反差。随着中轴线申遗力度的不断加强,希望先农坛保护会更上一层楼,恢复昔日胜景。

作者: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