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形象地说明了战争中后勤供应的重要性。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告别了当年小米加步枪、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落后状态,后勤能力已是今非昔比。

下面以西线云南方向红河西岸进攻作战为例,介绍一下解放军成都军区第13军是如何模范组织后勤供给,支援前线部队痛击越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13军方向的作战,因参战兵力大、兵种多、战场地形复杂,因而战斗保障任务较为艰巨。军区特地加强了第13军1个兵站、1个汽车营另2个连,以及部分工程、汽车、军械勤务保障分队。为了对后勤保障实施有效的指挥,军分工一名副军长负责,并由军后勤部长率一个轻便指挥所随前指行动。

随着战斗的进展,军后勤指挥机关和兵站所有机关、医院和各保障分队适当靠前,由屏边转移至坝洒,各师、团的后方指挥机关和后勤保障分队亦相应靠前。从而使部队的后勤保障系统在师以下后方无专门通信网络和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得到指令,实施强有力的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13军与上级后勤系统紧密协调,战前共补充了物资器材上千吨、储备弹药4千吨、油料2千吨、给养上百万斤、战救药材200多个师(团)基数。战斗过程中,又补充了弹药4200余吨、各种食品及马料等220余万斤。这样,充分保障了该军的作战需要。

作战期间,根据合成军指挥员的指示和战斗进展情况,采取逐级下送与越级下送相结合,下级申请与按计划主动补充相结合等方法,及时给各作战部队运送弹药和各种物资。据不完全统计,作战期间仅第13军后勤运输出车即达12770台次,共运输各种物资2900多吨,行驶120余万公里。基本做到了部队打到哪里,后勤保障就跟到哪里,使前线人不缺粮,马不缺料,枪炮不缺弹,车辆不缺油,伤员能够得到及时抢救治疗。全军指战员无后顾之忧,越打越士气旺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战中,部队还自始至终得到了云南省特别是红河州及其所属河口、屏边等县地方和各族群众的全力支援。地方为第13军固定组织了5100余人的民兵、民工支前队伍,携骡马650匹随部队行动,抬担架、送粮弹、守要道、护桥梁、控残敌、押俘虏,哪里有部队作战,哪里就有他们的踪迹。河口各橡胶农场的领导及民兵、工人,还主动为部队装卸物资和担任后方警戒。在整个作战期间,大批的支前物资源源不断运到前线,大量的慰问品、慰问信不断送到干部战士手中,不仅对部队的作战行动给予了强有力的人力和物力支援,还直接鼓舞了广大指战员的士气。

有了充足的后勤供应,第13军所向无敌,先后攻克重镇谷柳、保胜、柑塘,歼灭性打击了越军345师和316A师,直逼外波河北岸,威慑越军二军区指挥部所在地安沛,完成了军区赋予的作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