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伍20多年,从一座大山走进另一座大山,刚完成一项任务又奔赴下一个点位,崔道虎身上“光环”耀眼: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优秀军士”……坐在一旁休息的王新超,看着班长一刻不停的身影,听着他踩在泥泞路上的脚步声,不禁有些惭愧,咬咬牙重新加入忙碌的队伍中。

每一天,聆听着这样的足音,王新超悄然发生转变。从最初的不适应到决心扎下根,从刚开始的不理解到主动融入,他向着成为优秀的导弹工程兵前行。

“这些都是成长的印记。”他指着手上的茧和伤疤说,“一茬茬导弹工程兵几乎都有这样的印记。”

“兵撒千里,南征北战,工程丰碑写我忠诚奉献;使命千钧,壮志撼山,岩层深处看我攻坚克难。英雄的导弹工程兵,用青春热血燃烧东风烈焰……”又是新的一天,上等兵王新超站在队伍中,唱响《英雄的导弹工程兵》,迈着坚定步伐,向着施工点位走去。当兵第二年,他作为单位首批凿岩台车操作手学成归来。可是,第一次作业,要么就是断面像“被啃了一样”凹凸不平,不得不重新返工;要么就是遇到坚硬的石头,光使劲不见进度……半天下来,原本自信满满的他,有点垂头丧气。

站在作业面的石堆上,连长指着一块块石头说:“你不把它们给研究透了,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台车操作手,也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导弹工程兵。”这句话他一直铭记于心,并付诸行动。

这些年下来,王永锋渐渐摸清了岩石的“脾气”,还结合施工实践总结出一系列掘进方案,提高了施工效率。

有一年,上级依托施工会战举行技能大比武。他不仅第一个完成任务,孔深、孔距、角度等指标均合乎规范,还精准判断出前方有断裂带,帮助爆破选手及时调整方案,避过险情。就这样,他慢慢成了全旅官兵公认的技术能手。前不久,他负责钻出的断面,再次被评为施工“样板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所谓“一寸掘进一寸险”,对导弹工程兵来说,破碎带、泥夹石、裂隙水等险情随时可能发生,他们时刻面临苦、累、伤、残、险的严峻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次,在岩爆段施工中,他钻完孔正在作业面和测绘人员进行技术交流。突然,“砰”的一声,一块比巴掌大的石头从拱顶掉落下来,在他身上划了一道伤口……

“我们导弹工程兵,对岩石有着特殊的情感,有时遇到坏石质,影响施工进度,恨得牙齿痒痒,更多的时候,则视它们为‘宝贝’,因为是它们支撑起了阵地工程。”某旅沙副参谋长说。在多年的穿山凿岩中,这位副参谋长从一名彝族青年,成长为一名“阵地铁人”。走进军史长廊,一个个浮雕画面,勾起了老兵们的记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起来。“那年,为了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我们大年三十的饺子都是在作业面吃的”“为了战胜这个塌方,我们大战10多天才把它降服”……

其实,每个导弹工程兵“回家”的故事,都令人唏嘘不已。入伍第16年的军士曹威,第一次走在营区干净整洁的道路上,不禁放慢脚步,想尽力把眼前看到的印刻在脑海里。

霞光下,他突然驻足在一个荣誉灯箱前,久久凝视,泪流满面——凭借在专业上的出色表现,他的先进事迹和照片被挂在灯箱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