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兴一课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为更好发挥纪念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作用,近日,纪念馆与市台办共同开展第五届台胞历史文化研习营“复兴一课”。26名台湾同胞共同走进历史,除了参观史实展、聆听讲座,他们还前往中山码头、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在了解历史和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开启一场两岸血浓于水的守护历史之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寻访苦难之地 回溯历史

上午10点,学员们在中山码头江边集中。滔滔江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静静矗立,庄严肃穆。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万名以上避居国际安全区的青壮难民在这里惨遭日军杀害。学员们在纪念碑前深深三鞠躬,表达对逝去同胞的缅怀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7年前,南京长江边曾是人间炼狱,纪念碑碑文中清楚地记载着同胞们的苦难。如今岁月更替,沧桑巨变,长江边战争硝烟早已远去。大家在领略长江之美,感受城市的现代气息的同时,回溯历史,感知和平珍贵。

倾听历史诉说 传承永续

“整面墙壁上的巨大‘泪滴’,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肆意践踏、给亚洲妇女带来的苦难与伤痛,她们的泪水洒落在这个慰安所内的每个角落……”在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参观,学员认真聆听讲解,并观看以中国“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为主题的纪录片《三十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座名为《最后一滴奶》的雕塑,反映的是当年父亲家庭的悲惨遭遇 。坐在一旁哭喊着的孩子,原型就是我的父亲常志强。”下午14:30,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第一批记忆传承人常小梅在雕塑广场前讲述着父亲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沉浸式参观体验 知行合一

“铛、铛、铛……”学员们分成两组撞响了13下和平大钟,在悠悠钟声中牢记历史、祈愿和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午15:10,学员们在悼念广场站定,由仪仗队员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敬献花圈,全体学员共同默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大家进入《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参观。种种记载着证明日本罪行的照片、影像、文字资料在微弱的光线下,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纪念馆尾厅,4名台湾学员代表分别朗读《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感受国际义士心路历程,感悟大爱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座谈深入交流 两岸同心

在近距离“触摸”南京大屠杀历史之后,学员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湾新北市青年交流协会理事长朱志平说:“我30年前就来过南京,那时候是以旅游为目的,但今天看到的是一个有着历史厚重感,坚强不屈的南京。在展厅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梅汝璈先生的一句话:——‘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回台湾后我会将这段历史告诉身边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希望他们都能来纪念馆,感受这场‘知’‘行’合一的课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观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观看纪录片《三十二》后,我一方面揪心于她们的遭遇,另一方面也被她们的“活着”精神所打动。‘慰安妇’制度受害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是历史的证人,这段中国记忆,世界记忆是我们每个人应该传承下去的”,江元智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加诵读的郭庭妤说,在诵读《魏特琳日记》时,会不自觉地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把真情实感传递出来。她说:“魏特琳善良、富有同情心,她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要把人道主义精神传递下去。参观完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对我而言不再只是一个词汇,而是一段不可忘却的记忆。”

从2022年开始,纪念馆针对港澳台侨各界人士开设“复兴一课”,至今已有2400多名港澳台同胞参加。其中,台湾青年精英南京研学班已开展五届,通过参观历史教育场所、与学者零距离交谈、发表参观感言等方式,增进对祖国发展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传承家国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 辑:李安琪

·摄 影:吕 品

·校 审:李 凌 赵伊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