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难忘的书信岁月

从1987年参加工作后,至今已记不清搬过多少次家了,也记不得扔掉多少过时不用的东西了,唯一舍不得丢掉的是那些上学时读过的书和信。

2022年1月禹州突发疫情,许昌实行了严厉的管控措施,居家抗疫,闲来没事,便开始整理那些80年代同学朋友亲友寄给我的书信,算算足有上百封,因为年代久远,多半信封都发黄了,纸上墨迹也模糊不堪,甚至有的还被老鼠咬去半边。而今再读那些似曾相识的文字和往事,恍如隔世,见字如面的亲切感是那样的强烈,那样的安暖,久违了的温情弥漫心间,犹如点燃记忆的灯盏,馨香着每一段风雨岁月。

电话、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再以通信方式联系了,但上世纪80年代,书信往来是人们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开始写书信是在1985年考上大学后的事。当时的大学生,信件交往频繁,借着信件往来,互通信息,互致问候,有的信件甚至成为历史的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年头的信封很多种。一般有邮局制售的,有单位自己印的,尺寸大小,好像没有统一标准。邮局印制的,类型就多啦,主要有国际信封、大型信封、中式信封、特种信封、航空信封和普通信封等,各式各样。多数信封上还印有彩色的、黑白的或单色线的山水、花鸟、书法、风光摄影、民俗画等各种图案,有的还有时代烙印,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系列宣传画,“计划生育好”系列宣传画,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云南老山前线“猫耳洞”中生活情景的钢笔画等等,它们不仅具有时代风采,还是历史画卷或艺术作品。单位印的更是五花八门儿,落款都是单位的。如我这次发现的一封信皮落款是:“河南省禹县革命委员会 缄”。

收到的信件如果细分的话,主要有以下几类。一部分是同学寄来,这是我保存信件的主要部分。原因是班上的大学生大部分是农村来的,都是为了跳出农门,城市户口的在班里占很少一部分,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毕业后分布四面八方,唯一联系的方式就是书信来往。二是学生寄来的。高中毕业后,我一边复习考大学,一边在县城的某个初中当代课老师。考上学后,我教的那班初二学生也给我来了不少信。三是亲友来的。这部分信很少,内容多半属事务办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寄信是有讲究的。一般信件信封是二分钱,邮票是8分。挂号信稍微贵些,要三毛左右。所以寄信一般都用平信寄,这样便宜。因为挂号信直接对收信人投递,比较安全,除非有重要事情的信件才寄挂号信。

80年代,农村来的大学生经济条件都很差,很穷。那时偶尔会收到农村或者城市没考上大学跑单干、早上班的同学亲友寄来的夹钱的挂号信,印象比较深刻。他们为了资助我上学,别出心裁寄挂号信,在信纸里夹十元钱( 一张大团结,是当时最大的人民币面值)。在我根本不知情的情况下,居然也收到了,现在回想起来真有点冒险。当时无论寄挂号信或者平信,邮局都会一再提醒,里面不能加寄现金的,丢失自负。大学时间记得收到信里夹钱的事有十来次吧。要知道收到十元钱,对我来讲都是个十分可观的数目。那时的钱很顶用,一个人上班的工资也就四五十来块钱吧。每每想起这些事情,心存感激。

见字如面,纸短情长,此致敬礼,都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当时的交通通讯不发达,联络感情,交办事情,一般不太紧要,都选择写信。电报按字收费,太贵了。收了信,一般都回信。寄出去的信,都渴望收到回信。写信抬头:“好久不见,不知从何说起”“总想提笔一叙,奈何最近有点儿忙”,这些是“万金油用语”。写好了,一般要念校一遍。如果自我感觉写得不好,要撕了重写,如果字迹潦草错别字多,也需誊抄一份。

我给亲戚、家人写过几封信,通常不长,常常是一句“我在这里一切都好”,直截了当说事情。给同学朋友人写的却事无巨细,写日常、写新闻、写“废话”,还有情话。写信的篇幅一般在一两页、三四页。不能太长,页数多了,要多帖邮票费钱的。

那时信寄出两三天后,便盼着回信了。忍不住天天去收发室看班级邮柜,找回信。偶尔也会收到信封寄信人后面写着“内详”,便心知肚明小心翼翼地拆封细品了。

拆信是充满幸福感和仪式感的。拆信时先要捏捏信的薄厚,感受信瓤叠的形状,然后捏住信封的一角,使劲甩一甩,让信纸靠到另一端,用手撕开信封。那信封留下参差不齐的撕口,好似融入了内心的惊喜、猜测和急不可待中的珍视。看信是要静下心来的,先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在寝室的一隅,床铺前或无人的地方,平复心情,进入读信时的慢时光,急迫的一目十行的草草看完一遍,简单的回味后进入仔细的精读阶段,重要内容还要看上几遍,情绪也会随着信的内容“节奏”波浪起伏。

如今,书信岁月已成了老黄历。我给90后、00后的年轻人们讲起这些事情,他们好像是在听天书,还会奇怪的问:书信是个什么东西,“百度不灵,搜索无痕”,想谁念谁,办事情,发个视频、邮件,微聊不就行了吗?

如今,纸鸿传情几近“灭绝”,绿衣使者早成了快递小哥。再也没有“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情景。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如今已是互联网的年代,人人都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幸福生活,衣食住行方便的没法表达,我们要感恩伟大的新时代。有道是:

呆家抗疫翻旧简,

八十年代信发现。

泛黄字迹尘封忆,

纸薄情深字里间。

最记莫过写拆读,

此致敬礼透心暖。

如今微信互联网,

当年纯真难回唤。

真切怀念那书信往来的岁月!

作者:张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