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初晴,

空气无比清新。

下雪虽然给干燥的空气带来了湿润的气息,

但也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

在下雪降温天气后,

我们该如何做才能保卫健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雪后3~5天骨折高发,外出要防滑

据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上肢科主任周中华介绍:通常雪后的3~5天是骨折高发期。首先,雪化成水后,气温降低,又形成了冰,尤其是地面上的一层薄冰,看不清却很滑,很具“杀伤力”。这主要是因为刚一下雪,人们的身体还不是很协调,不适应冰雪路面的行走。另一方面,现在骨质疏松发病率很高,且日趋年轻化,疏松的骨头经不起摔,稍一用力,就容易引起骨折的发生。骨折部位主要以桡骨、髋骨、胸腰椎等居多,患者多是中老年人。

其次,雪后天晴,人们的防范意识减弱,老人开始出门,形成雪后骨折小高潮。另外,雪后气温骤降,人体骨骼、肌肉、关节等的协调能力减弱,更容易跌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手腕

从医院接诊的骨折患者看,雪后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手腕,其次是髋关节和脚踝及脊椎等处。

专家分析:中老年人大都处于骨质疏松状态,尤其是女性,她们在绝经后又有一段(5~ 10年)骨量减少加速的时期,在此期间年减少骨量为2%~ 4%,一旦跌倒最易发生骨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后防骨折好点子

尽量不出门。

老年人,雪天尽量不要出门,这是预防骨折最简单的方法,不出门不等于不活动,可以适当在家中锻炼。

外出前做好防护。

如果一定要出门,除了要做些准备活动,如抬抬腿、伸伸腰外,还可以做一些防护。如在大胯两侧装一些厚垫或是穿一些比较厚的衣服,以便摔倒时吸收冲击力。出门尽量不要穿皮鞋,最好换上鞋底粗糙、有花纹的平底鞋,尽量避过大理石路面。

忌提重物,双手不要插兜

雪地行走切忌提重物,双手不要揣在兜里,因为双手来回摆动能很好地起到对身体的平衡作用。

摔倒后别用手腕支撑地面

如果突然摔倒,尽量别用手腕去支撑地面,因为这种摔倒姿势最容易造成手臂骨折。

骨折后不可乱揉乱动

如果发生骨折,切不可乱揉乱动,应固定好骨折部位,立即到附近医院治疗。

2.雪后应开窗使空气流通

雨雪过后气温降低,人们习惯门窗紧闭,而这样的环境为感冒病毒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预防感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雪后开窗通风,让雪后湿润、清新的空气进入室内,驱逐带有病毒的混浊空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后空气清新,除了对预防感冒等呼吸道感染有益外,湿润的空气也有利于缓解一些心脑血管病人的病情。大雪会防止扬尘污染,有利于保持空气质量,防止室内外温差过大,还可以防止煤气中毒等意外的发生。

3.雪后谨防基础病复发

“雨雪天气后,气温陡降,冠状动脉在寒冷的刺激下,易痉挛收缩,并发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就很大。”

专家介绍,这种气象条件最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老年人及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患者在此时要注意加强防护,按时服药,切忌劳累,注意保暖。一旦感觉异常或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血管弹性差,气温急剧变化,易导致血压波动而引发中风,建议有基础病的老人,应积极避免感冒,最好不出远门;外出应避免迎风行走;随身要携带急救药品。

4.雪后天晴,慢性病患者不宜晨练

雪后气温很低,中老年人抗寒能力弱,寒冷更易使肌肉收缩、血流不畅而引发腰、腿、颈椎等部位的疼痛,因此应做好保暖。雪后天气放晴,但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来说,不宜进行晨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雪中驾车应戴有色眼镜

一般发生于雪后晴天的白天,研究发现,当阳光中的300毫微米的中波紫外线照射到雪体上,由其反射的阳光射到眼睛后,便有可能发生雪盲症,其症状是畏光、流泪、奇痒、刺痛、水肿、异物感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议:如果降雪较大,积雪对阳光的反射性强,易使驾驶员双目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甚至诱发雪盲症。因此,行车中应戴有色眼镜,并注意休息。在饮食上,注意摄入维生素A等。

6.雪后应特别注意脚部的保暖

“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暖性较差,一旦受寒,抗病能力下降,易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专家表示,雪天应特别注意脚部的保暖,尤其是踏雪后,最好用热水泡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长期在户外的工作者,预防冻伤首先要为手耳鼻等暴露部位保暖,其次鞋袜不要过紧,衣服应温暖干燥、松紧适宜。

7.雪后增加衣物应适度

雪后防寒,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增添衣物。不过这“捂”也是有度的,否则适得其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介绍,增加衣物可以保暖,但如果增加过度,可导致衣服内空气对流明显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尤其是儿童,御寒衣物过多会削弱孩子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而且因限制运动,末梢血液循环不够,容易长冻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