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阳12月2日消息(记者 张丽娜)经方,即经典之方,东汉末年张仲景是经方的传承人,集大成之人,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由他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称他为“医圣”。
而如今,在南阳这个地方,推崇经方,敬仰仲景文化的传承者们正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传承着中医药文化。其中,南阳市部分中小学已逐渐将中医药文化浸润学生校园生活。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让经方典籍不再束之高阁
“你可知道有的病不需要打针吃药?你可知道穴位里就有灵丹妙药?小腹三阴谋,肚腹三里留;腿疼阳陵透,腰背委中求……”南阳市第十五小学校二年级学生们吟诵着意蕴悠扬的穴位歌,娴熟准确地指出身体穴位,“我是医圣故里娃,宛都药香飘万家,读经知方识穴位,弘扬中医药文化。”
南阳市第十五小学校二年级学生们表演穴位歌,配合着富有韵律的音乐节奏,让在场观众了解到穴位的准确位置(央广网发 程海舟 摄)
教室另一边,仲景小中医传承班的学子们整齐地背诵着有关中药药性的歌诀《药性赋》,现场观看的记者们为这一幕幕所动容,感叹南阳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一系列活动的有效开展,切实地让学生们感知和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据悉,2022年,南阳市教育局与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联合印发了《南阳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提出以“弘扬仲景文化从中小学生做起”为主题,把中医药知识、仲景文化纳入全市中小学校教育内容,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和实践活动, 为中医药文化传承营造良好的氛围。
“我们是与南阳张仲景医院进行合作,他们派中医专家定期来学校进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授课,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让孩子们学习经方,传承仲景文化。”南阳市第十五小学校副校长刘晓芳介绍道。
但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中药经方的条文都是古文,在背诵过程中,有一些枯燥,理解难。如何解决呢?”刘晓芳说,“我们就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来推进,调动孩子积极性,孩子们通过探究、琢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帮助别人的时,找到了成就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调动起来了之后,这个内驱力能够激发着孩子继续去学习。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间,孩子们他能够用他学到的知识,来指导着自己家人、身边的朋友进行中医药养生。”
学校为了更好地以项目化学习方式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在课程体系方面打破了学科壁垒,各科老师发挥其所长。体育老师教授养生功法八段锦;科学老师根据植物结构讲授中草药不同入药部位的药性、药效;劳技课上教学生制作药用香囊、烹任药膳;音乐老师教唱节气歌、跳穴位操;美术社团的师生发挥奇思妙想,将教材里的中草药用泥塑、绘画、书签等形式展示出来……
学校还将中医药文化与学生生活、地域文化相融合,把学生的作业从教室、书房搬到田野、厨房和制药基地,带领学生走进菜市场、厨房了解常见食材的药用价值;参观宛西制药基地,参观中药剂自动化生产线,了解现代科技对中医药发展的作用;走进南阳张仲景医院,跟着名医学习中医药知识;走进艾草产业园,了解南阳艾产业的发展。
小中医传承班 践传承使命 弘仲景之光
“我们学校把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开展的非常好,在这个过程中张仲景医院发现了一些学生对中医药特别喜欢,于是我们学校与张仲景医院联合首创了小中医传承班,让中医药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刘晓芳说道。
该班的创建首创了中医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师承”培养模式。仲景小中医传承班由张仲景医院的专家每周一次线上讲课指导,每月一次到校现场实践指导,每期一次学生入院跟诊。“在跟随名医跟诊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在此方面十分有天赋的孩子,比如有个孩子练习针灸,针法快准稳。能发现中医好苗子,我们也是十分欣慰。”河南省名中医、南阳张仲景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张炜说道。
仲景小中医传承班张齐佑为媒体记者现场把脉,其脉诊分析让在场观众啧啧称奇(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起先我对中医还是一种懵懂的状态,学完中医之后,我知道如何辩证论治,现在可以帮助家人和朋友们缓解疾病所带来的痛苦,这是一个小中医应有的责任。”五年级学生李谷嘉航,秉承着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加入了仲景小中医传承班。
小中医们在名医亲身指导下,勤学苦练,读背经典,积累中医药文化知识,了解常见药材的药性药效……学习之余还拍摄了系列中医药养身知识的视频,践行着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使命,“我们还带着南阳师范学院的外国留学生一起拍了二十四节气视频,向外国留学生传播中医药文化。”五年级学生艾佳作为首届仲景小中医传承班的学员对记者说道。
目前,南阳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施处于深化提升阶段,本阶段将继续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以点带面,逐步铺开。2022年南阳市首批选取中心城区30所学校作为试点,到2025年计划覆盖比例达到50%以上。
通过活动开展,旨在全市中小学校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增进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青少年健康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