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为了探寻中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郑州市郑开学校组织高二年级师生来到“只有河南”,开启了颇具文化创意的研学活动。在快乐的研学活动中,同学们跟随春的脚步走进自然,拥抱历史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步入了只有河南,一大片未成熟的、还显现出青涩的小麦。手轻轻抚过,麦子不堪重负地低下了头,像在欢迎我入园。风呜呜地吹过,一圈圈青色的麦浪一卷卷扑展开来,甚是轻盈。整个幻城之旅,就是一场穿越,穿越到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地上,穿越到勤劳,俭朴的每一个河南人身旁。

——高二一班马湘婷

“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只读名句,可能会联想到十里的麦田,意境美不言而喻,但只有身临其境,切身体会,才能感受真正的春风十里,真正的荞麦青青。

未长成的麦子,一眼望去,很多人误以为是韭菜,我也不例外,青嫩的外表,和金黄的麦子判若两人,但事实如此,这就是麦子,处于成长期的小麦。一块块界限分明的麦田,一眼望不到边际,青风拂面,凉爽的天气,充满乡间气息,宛若身入田园生活。忙碌于大都市中,有这样清静的一天,压力骤减,动力倍增,激发了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天的娱乐转瞬即逝。傍晚,天空乌云密布,月色笼罩着大地。不一会儿,细雨微下,微风四起,我躲在伞下,看着历经磨难的妻子,感概万千。正是经过了不知多少个这样的风雨交加,才能结出饱满的麦穗。人生路上亦是如此,我们正当青春年平,应正面磨难,对为以后的生活打好基础,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高二一班赵紫涵

酌古,姓氏是荣耀,亦是枷锁。

以姓为尺,将世人分为三六九等,皇姓为尊,大姓为上。人们看重姓氏,这不禁让我想到《百家姓》中的“赵钱孙李,同吴郑王。”是以政治地位来排序的。隋唐时期,男子们不以尚公主为荣耀,可若是要得“五姓女”则是莫大的欢喜。清朝,若是天子看重大臣,则会赐以满族大姓。

姓是家族的门楣,沧海横流,岁月成碑,姓氏一脉相承,构成家族间纷杂的关系,与利益、与政治息息相关。一人得志则家族长盛不衰;一人失势,或有九族尽灭之实。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倒也是兔死狐悲的下场。

古人重姓,是国姓与家族息息相关,封建礼教下的潜移默化;今人观姓,在身份前冠之以姓,则表达对人的尊重,若是同姓的人遇见则可能又打趣“五百年前是一家”。

时过境迁,家族文化在时代流的前进中,慢慢消匿,而姓氏文化却得以保留,是个人身份的象征,亦是千万年来血缘更迭的前进。

——高二二班王梦雨

步入高墙之内,四处尽是风口,茫茫苍天,竟有渺渺蝼蚁之感、身负“周”姓,万姓之中,何时能鹤立?我想了又想,忽而觉得目标都是错的,出人头地,是财富吗?是官职吗?只有此才一定能保证鹤立于万姓吗?答案是否定的。少年有志、不应此般名利,在现在的学生时代。仍须坚守鸿大的家国梦想,心怀天下民生之多艰。可这何谈容易?100万考生,苏轼黄州突围也不过如此吧?每天坐在教室始终被困意萦绕,每次都被一小点诱惑所打倒,唯一的盼头就是回家。

这种浑浑墨噩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不!

“画凌烟、上甘泉、自古功名属少年。”趁我们仍年少,只有加倍的努力才配得上学校提供给我们的条件,只有认真对待每一个知识点,才对得起老师的谆谆教诲。只有不浪费时间,争取学有所成、才对得起父母。

大笑了今古,乘兴便西东,在学习途中,只论前行,无问西东!

高二二班周士喻

我曾经幻想过,如果我死后,我们死后,未来的人们会在史书里知道我们存在过吗?生生不息的黄土养育了生生不息的河南人。翻开河南的史书,又有多少人名垂青史呢?遗忘与铭记如影随形。我们可能会从历史课本上知道某个历史人物伟大的光辉事迹,可都没有实感。他们太遥远了,片面的说在时间的修饰下他们早已被我们神化。而只有河南让我们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的他们,他们从来就不是神邸,如我们相同,他们也是肉体凡胎,可正是这“不起眼的肉体凡胎”造就了时代。死亡不会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遗忘亦是文化生命的终点。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来的有千古留名的伟人,更多的是史书上的一笔带过。

高二三班张钶悦

我见到了大雪,涂满了土地皲裂的皮肤,紧握着的手被一点一点拽开,转身离开沉默的屋檐,一行人带看希望走向绝望……硝烟弥漫在这片土地,我们为了胜利与荣誉赴以慷慨,无数灵魂散于一纸谎言,麦啊,还在支撑掌舵者的口欲。人啊,在村外高山重塑了新丘。

但生生不息的河南,苦难不是他的名字,站在这片土地上,也不止俯身亲吻这一个姿势。记得,你还要骄傲地仰起头颅啊!我又看见大雪,是那行人带给未来的希望。当第一锄凿入土壤,从春分盼到谷雨,从小满至芒种,少年肩头有清风明月,更有家国天下!

“这里有一种大,有一种只有河南才有的人!”

——高二三班张译戈

我们是地上的观众,他们是地下的历史人物。缓缓上升的亭台楼阁,每一次变换都是一个时代,他说:“哲学是沉默的。”后来沧海桑田,人聚人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又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大好山河。”我们了解历史,背诗词歌赋,证明他们存在值得被惦念。他们说:“原谅孩子们。”我们去拼搏未来。

夕阳下了,从麦田处散过的金光,从黄土缝间穿过的微风,从风云间撒下的雨,停留在我的心里很久很久。故事讲完了,夜晚伴着月圆离去,灯光打在那长长的围墙上,浮现着清明上河图,展示着千里江山图,等待着下一场观众的到来。

——高二五班苏品睿

山山而川,潺潺为溪,巍巍山河

作证,悠悠岁月为名,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来到幻城剧场,穿越历史的洪流,让我们和这些古人来了一场人生千年的相遇,那些曾经在书本中的人物,仿佛近在咫尺,历史也近在咫尺。

我们会留在画上吗?会被后人看到吗?张择端回答:“会的!”千百年后还会有人在画上看到你们,他们会记得你们。那一刻所有演员满怀期待的望向观众席,我们四目相对,我们遥遥相望。这是一个离奇的地方,依靠科技手段和一个个升降的舞台,表述着历史上这些朝代和人物的跌宕起伏。你们的作品我们生生世世,世世代代都在传颂,我们不会忘记。

是啊,不忘历史,面向未来,就像您从这里离开,您去向哪里,也请别忘了河南的土。

——高二五班杨亚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火光第一次于这片土地上显现

华夏文明也随之被点燃

火种带来温暖

驱走黑暗

人们因此能安然繁衍

恰似火光明灭闪显

垂暮者的生命终会燃尽

但火光仍会被新生者引燃

犹如一条无形的火线

使火种在代代亡者与生者之间

存续相传

倘若有人捡起这条线

仔细向回看

就会发现

这火光虽时有明灭、

暗淡

但连在这土地上每个人的名前

从未中断

—— 高二六班赵子宁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历史的大江滚滚东流,千淘万漉吹尽狂沙,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无价真金为我们留下。

当我进入只有河南,映入眼帘的,便是大片大片的麦田在风中摇曳,继续向里走,看到了河南大大小小的地名,看到了许许多多的语句……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其中的姓氏墙。满满的一面,其中有着我们俯仰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姓氏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有着神秘色彩。有的从早期的氏族流传至今;有的根据地名衍生下来……当我走进文创店,我看到满满一面的各个姓氏,有姓氏明信片和姓氏徽章,不由得令我思考,姓氏便是我们民族血脉的羁绊的一种体现,当你在陌生的地界遇到同姓的,即使彼此之间素不相识,但也会倍感亲切。同时,许许多多的姓氏也让我发觉中华民族血脉之多,在此,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高二六班谯惠

悠久深厚的黄河起源地域文化雕刻在土墙之上,迎面冲击的,是河南的组成与发展,328夯土墙向来往的人们展示最朴素直观的中原文化,此刻,这片中原地区正仿佛是人类的守护者,护佑文明的开始,记录文明的发展,让这片悠久的文明继续散发出生机与活力,绽放其星光熠熠。

328米,绵长的是河南历史的经久不息,呈现的,是中原文化的历久弥新。冗长的夯墙如同隧道,连接起河南文化的传代史,这328米,或许只能容下当下的河南文化,但绝不会是河南历史的永久文明。

——高二七班吴欣怡

经过漫长的期待,我们的旅行总算在那天开始了。伴着小组的同学、望着初景的麦田,顺势便想到河南重要的农业地位与历史渊源,美田见后,巨大土墙映入眼中,与旁外的高楼大厦愈是格格不入,与数十年前传统河南的样貌便愈是重合。

土墙之内,眼前一亮。从”第七机车车辆「礼堂“见证无数中国铁路历史性时刻,到科幻城古往今来各路帝臣齐聚一堂,只有河南自带给我们的是视界上的满足,精神上的充盈,心灵上的震撼。

观剧过后,漫步闲游。我逛着复古的小街,享着甜蜜的午茶,听着听宇的小曲,好不痛快。在不知不觉中,小雨淅淅沥沥地下,我们却全然不知,只因极夜静下的投影秀在是太美,试问此时谁又会在乎雨何时何处乍又何时何处回呢?

——高二七班王逸飞

“一年又一年,往事如云烟,归来又走远,在天边…。”优美的旋律流入耳中,眼中滑动灯光秀的灿烂景象,328米的夯土墙,来自河南的土,代表着河南人民辛勤劳作建起的基业。而墙上的动态投影,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科技,更是人民在自己建立的基业上和平生活的气象。

走出剧场,意犹未尽,一天的时间,刷新了我对河南的认识,不来,河南这个地方,竟深埋了这么多的文化果实,如果不是本次经历,我或许永远都不会了解,只有河南,原来不只河南。

——高二八班王泓淏

那石柱上刻着“我们是来自河南本土的人…”字样,告诉我们园区将带我们一起体会作为河南人的自豪。“我是河南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我的曾经虽然居住在瓦土积垒的土房子,但我依旧自豪。我自豪,因为我在这里有着数不胜数的英雄先贤,他们的牺牲带来的革故鼎新,造就着河南的一切;我自豪,是因为我在这里领略前辈的无私奉献。他们讲:“我们不怕死,如果没有如今的我们,就没有未来的发展,”。他们即使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在送死,但他们不怕;我自豪,是因为这座文明大省饱含着无数感人涕下的儿女情长,人间友情;我自豪,是因为无名的人都有不朽的伟绩,无论是还未达一处寸土又被贬至更远的苏轼,还是不甘牺牲的天子驾六。他们的心都向着河南,向着国家。为何不会被这份矢志不渝的忠心而感动呢?

——高二八班臧靓颖

眼前的328米夯土墙,凭借泥土的力量,历经风雨沧桑,依旧坚挺如初。每一层夯实的泥土里,都熔铸着先民们对家园的热爱,对安全的渴望,以及对文明建设的执着追求。透过这道雄伟壮观的夯土屏障,我仿佛看见了古老部落从分散走向聚合,共同抵御外敌、维护和平的画面,感受到了那股源自土壤、铸就城池的强大力量。城,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容器和象征。夯土造城,既是军事防御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标志。每一座城池背后,都是一部鲜活的社会发展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见证了民族的发展变迁。站在这片凝结着祖辈辛勤与智慧的土地上,我深切体会到,夯土墙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围合,更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庇护,是文明薪火相传的有力见证。

——高二九班赵嘉博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当我站在328米的夯土墙面前时,才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世间万物由土构成,由土孕育。是生物生长,人类生活,文明发展的重要过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位于华北平原的河南人,正是这肥沃的土地养育了我们。

作为我国的粮食大省,这一方土,是希望的寄托,是灵魂的托付。万物都有一条无形的根,根深入心间,河南人的根,正是这一捧黄土,正如那土墙上所刻:"您从何处来?您为什么而来?请注视这黄土,这是取自河南的土,这是黄河流过的土,这是生长麦田的土,这是日月照耀的土,这是祖先庇佑的土,这是孕育文明的土,这是哺育百姓的土,这是生你养你的土,这是生我养我的土。"

——高二九班袁嘉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感知家乡魅力,弘扬家乡文化。通过此次研学活动,让同学们再次感受到了“大河之南”的厚重,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河南人的骄傲,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携着这份浓厚的文化底蕴,热爱脚下这片哺育我们生生不息的黄河土,热爱脚下这片滋养中国的华夏文明起源地,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同学们都能从容不迫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