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要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一重大课题,将文化建设摆在金融强国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夯实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文化根基和历史底蕴。

一、全面理解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深厚思想基础和重要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功能完整多样的金融机构体系,建立起了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快,金融对外开放扩大加深,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得以构建,以现代金融体系为代表的硬实力已经全面具备,中国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性金融大国。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不仅需要进一步巩固提高金融硬实力,还需要加快建设金融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五个方面的实践要求,是我们党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和发展道路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指明了方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必须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和丰厚滋养。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金融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体现了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金融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必然要求;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必然要求;是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必然要求;是坚持问题导向,破解金融领域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守正创新,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

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文化沃土,更具有基于自身国情的鲜明特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活动中积累的道德观、经营观的重要体现,体现了“诚者,天之道也”“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信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依托信用评估进行金融资源配置和风险定价。持续完善以“守信受益、失信惩戒”为核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坚实的信用基础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一方面要求金融系统尊重客观事实、严格信守承诺,这是金融诚信体系建设的根本基础,也是风险早识别、早处置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要求金融系统增强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不逾越道德底线以及法律底线,坚决惩治犯罪和腐败行为,严防道德风险。

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金融兼具营利性和政策性双重属性,营利要服从政策导向。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与西方金融强国以资本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有显著区别。金融系统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坚持国家利益优先、人民利益至上,要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建立健全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金融高质量发展成果。

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当前中国正处于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全球金融风险以及依然突出的国内金融矛盾,金融工作应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稳”是大局和基础,经济运行要平稳、市场预期要稳定、宏观调控要稳健、金融监管要稳慎、风险处置要稳妥,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谋进。“进”是方向和动力,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

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守正”必须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则必须紧紧围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便利人民群众,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不能搞偏离实体经济需要、规避监管的伪创新、乱创新。

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金融是强监管、重规范的领域,金融业活力靠市场,秩序靠法治,整体都要在法治化轨道上运行。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坚决惩治违法犯罪和腐败行为,实现金融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三、积极探索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实践路径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既要具备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六大关键核心金融要素,也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讲信修睦”“义利兼顾”“礼法合治”等思想精华,提升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软实力,为新时代金融高质量发展赋能。“八个坚持”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也是建设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实践要求。

从政治原则来看,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切实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推进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要持续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好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地方党委金融委员会和金融工作委员会在金融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自觉运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锤炼对党忠诚、遵纪守法的政治品格,践行义利并举、守正创新的奋斗精神,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金融干部人才队伍。

  从价值取向来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中,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既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也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不断增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增加对薄弱环节提供的优质金融服务。加快推动建立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增加针对“三农”、小微企业等的金融服务供给。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做到金融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核心任务来看,要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国家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各类型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多层次金融市场互为补充,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同时,金融高质量发展要统筹好稳和进、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方法论,弘扬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的金融文化。

从风险底线来看,要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金融创新的活力在市场,金融市场的秩序在法治。要树牢风险底线思维,全面强化五大监管,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范围,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震慑力。建立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健全风险早期纠正机制,通过把握好权和责、快和稳的关系,有效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前进道路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不断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冯麟 编辑:刘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