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高登·2015中国设计有态度",这是由网易家居主办,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发起的年度活动,旨在全国范围内发掘有态度的设计人,分享设计干货。“有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人们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总结并坚信的,独一无二的理念;“有态度”也不是一句口号,说说便罢,而是融在每个人的血液里,不可缺少的身体一部分。在互联网时代,爆炸的信息并不一定带来智慧,突变的技术并不一定促成进步,人们真正缺乏的是有意义的洞察与思考,以及面对真实的世界与自己的勇气。同时我们还将与近400位设计师共同见证“2014师客莱德空间设计奖”颁奖典礼!

【本次有态度分享会主角之一:谢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物介绍:

谢天,出生于浙江温州,现任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环艺教研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高级室内建筑师,全国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浙江省重点工程专家评委。

曾获奖项:

2001年 上海中信五牛城 建筑装饰设计作品展公共建筑室内设计二等奖

2001年 上海金玉兰娱乐城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年度佳作奖

2001年 上海中信五牛城 入选室内设计精英作品集

2001年 上海金玉兰娱乐城 入选室内设计精英作品集

2002年 延吉丽山花园酒店 亚太地区室内设计大奖荣誉奖

2004年 浙江省人民医院 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优秀作品

2004年 中国农业银行台州分行 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优秀作品

2004年 浙江省人民医院 入选中国室内设计年刊

2004年 中国农业银行台州分行 入选中国室内设计年刊

2005年 北京寰岛博雅大酒店 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2005年 北京寰岛博雅大酒店 入选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优秀作品集2006年 上海御品大厦(袁公馆) 中国(上海)国际建筑及室内设计节 "金外滩"创新设计奖

网易家居讯 谢天,既是一位设计师也是一名教师,身兼浙江亚厦设计研究院院长与中国美院学院副教授等数职。针对中国设计的未来走向会趋向何方,设计团队如何管理,设计人才如何培养,中国高校教育的缺失等问题,以下是谢天采访文字实录:

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有大师的心,没有大师的手

谢天:设计教育要培养的是工匠,而不是大师,大师不是靠培养教育出来的。而中国设计教育好像一直热衷于培养大师,结果造就了大量的具有大师心态却没有工匠技艺的“大师”。设计教育首先是基础教育,其次才是精英教育。

网易家居:比如说金螳螂的人才计划,实际上就是三个方面,一个是校企合作,还有一个是走出去,引进来,他们会把企业的培训和人才的引进、培养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你觉得它的这种模式怎么样?

谢天:校企合作很多年前就有很多企业都在做,对教学也是有帮助的,更多的实践对学生的成长会更快我认为这个是非常好的。

但是缺点也是存在的,就是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空间却导致这些人才的流失,反而为其他企业提供人才资源,但这也是必然的,我认为总是有收获的,至于收获多少,也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寻找方法,寻找制约,寻找游戏规则,校企之间还是有很多约定,尽管学生有自主的选择,但是肯定也是有一些约定,如果企业足够优秀,我相信学生自己也会来,反过来作为企业来说,如何在这二十个学生里面选择最好的,但有时候最好的又有自己的选择,这个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一样,慢慢的磨合。

走出去、请回来,我认为请回来还是要做的,一个是中国的学生在国外留学的,当他回来以后要把他融入到你的团队里,还有一种境外好的设计师,甚至小团队或者大团队,你把他吸纳进来,他能在你这个团队里起到一个他专长的作用。走出去其实现在中国很多设计师都走出去了,去学习、观光、更多的深入到生活,看看很多其他设计公司、设计事务所的所作所为,对中国设计师的审美都是会有提高的。但是这种发展我感觉会到瓶颈的,这个瓶颈还是跟中国的教育有关系。

教育也包括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现在五十岁左右的设计师,真正科班出身的少数,很多原来是学油画的、学版画的,学雕刻的,甚至是做木匠的,甚至是修摩托车的,真正学建筑的、环艺的,尤其四十五岁以上的,在现在的从业人员里面是少数,可见是一种经验让我们成长的,但是一定科班的才行吗,那也未必。

所以我认为关键的还是大环境,中国的大环境是什么?中国大学的教育,从小学就明确地告诉小孩子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让小孩子失去选择,这就是教育模式,跟西方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可想中国的高校、艺术院校都是培养大师的,所以培养出来有大师的心,没有大师的手,一些技术其实是需要动手动脑才能想出来,实现出来的,所以才导致了现在的现状。

未来地域性的多元文化是设计主线

网易家居:设计院也好、设计师也好,同质化太严重了,不过随着这几年的发展我们越来越看到特制设计现在越来越多。从媒体的角度讲,我们非常希望中国有更多特制的事情,我们不希望每个城市都变得一样,这方面我想听一下您的意见,你们院对这一块是怎样的一个看法和理解?

谢天:近两年已经有很明显的启示,未来的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首先地域的传统的元素,在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下,怎么样为人们、为人们的生活服务,这是一个主线。在这个同时,现在我们所说的古典等等风格,它在未来肯定是更多元,但是在这个多元的前提下要有主线,这个主线应该是带有地域传统的,因为这是一个归属感的问题,也就是回到本源。

反过来说,这个根本对设计师的要求,随着大众审美的不断提高,对这种要求会越来越高,很多设计并不能被人们理解,因为大家没有成长在那个土壤里,有很多东西你未必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研究明白,但是作为本国本土传统与自我的东西,你回头看是很容易看得清楚的,所以未来我认为是这个为主线,多元并存的状态。

第二就是各种特色、特制,各种特色的东西我认为是从个人事务所来说,我们这种大型的装饰企业的设计院,未必是他们主导发展的方向,装饰公司是不会走这个方向的,因为这些多元化的东西,它是非常难控制的,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全球七十亿人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所以一些考核的方式是无法因人而异的,所以装饰性大型企业的设计院,肯定要找到一个折中的发展方式。

当然,有一种情况我们叫作边缘创新,这是在大企业中已经出现的。比如HBA,包括梁志天被收购了,他们都是在保证稳定设计的情况下进行开发式的创新设计,可能碰到一个合适的业主,感觉对这个创新性的概念很有兴趣,就可以用到这个案例里去。大象与蚂蚁共舞,是这是时代的趋势。

小众设计也可能引领大众设计

网易家居:其实我觉得,当越来越多特制的企业发展起来以后,设计单位是可以整合或者称之为协同,可以把很多的不同特制的东西,特色的院组合在一块,还是按照一个管理模式,我觉得这个模式可能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会比较有利,从目前来讲,我觉得目前中国的这种形式,对中国的设计行业的发展来说并不太有利,您在这方面有什么看法呢?

谢天:按你的角度就是,小的个性化的设计公司,应该由大公司把他们统筹在一起,统一管理去做,我的观点跟你相反,我认为一个社会的发展必须是多元的,必须有各种各样的存在,不能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曾经有位老师给学生上课,问一个装满大石头的筒里还能装什么,无人能回答。于是老师拿出一些小的石子倒在筒里,问还能装什么,依旧无人能回答。于是老师又拿出一些沙子倒在筒里,问还能装什么,仍然无人能回答。于是老师又倒了一些水在筒里。我觉得大众设计与小众设计就象大石头与小石子、沙、水的关系,也象大的设计企业与小企业的关系,是互补的。

另一方面,我认为一个社会的进步肯定是有主导方向,但是他也必须要有反向的这部分小众进行比较,未必是大众就能走向前面,小众也可能成为大众的方向。其实西方很多也是一样的,2008年的时候,当时瑞士的几个老师来中国,到杭州来,我就给他们看了两个地方,一个是所谓的欧式新古典的东西,内饰,罗马柱都是石头做的,另外一个是南方的白墙灰瓦,他们明显对后者更感兴趣。其实中国的老祖宗也是懂得可持续的,改革开放让我们经济发展起来,同时也让可持续变成了不可持续,而现在发展起来了,又开始提可持续的问题,其实它是一个轮回也好,不轮回也好,反正它是一个过程。

从历史上看,从来都是小众设计引领大众设计的。包豪斯成立之时,欧洲大陆流行的是巴黎美术学院学派,密斯刚来到美国的时候,芝加哥学派和art deco 风格盛行。在工业化时代,任何一种大众设计都是从小众设计开始的。

网易家居:我比较认可你提到的的要区域特色、民族特色还有绿色特色的未来趋势。在现代设计院里面,还是讲到管理的问题,人才实际上对很多院来说都是一件很头痛的事情,你可以就设计院人才管理和人才培养这方面的问题,谈谈你的理解和见解吗?

谢天:设计师的流动性相对来说比较强,我认为其他行业也一样,现在IT也一样,都是相互挖人,这个在现象在中国也是屡见不鲜,设计师流动也是正常,我认为有几点,对设计师来说,给予他的就是三个东西,成长、收入、企业的文化氛围,从这三个角度来说,如何给予一个设计师在这三个领域的相对平衡就显得很重要。

所以首先是留住人的问题要解决,这种方式,所谓企业管理要做好,这点做好了,第二步就是选择人群,有境外归来的,现在80后的研究生在国外学建筑,学室内的也很多,这些人回来以后,其实他带着西方的那种生活方式,包括那边的教学模式,他会带着很多新鲜的理念,这些人倒是企业未来的中坚力量,因为他毕竟受过那么多年西方的教育,这是一种。

国内的高校毕业的,不管是应届的,还是其他别的地方跳槽到你这里来的,这部分人才的培训、储备,这个只能说我们大家都尽可能的去那样做,做到最好,但是无论企业这一块做得再好,还是有人才流动的,因为很多人的价值观还是在不断变化,人在不同的阶段追求是不一样的,刚毕业的时候那时候可能需要物质,需要成长,到一定的时候这两个都相对有了以后,他可能价值观又改变了,想要更轻松更融洽的环境,所以在不同的阶段价值观也是在变化的。

另外说一点,企业与员工需要在经营与发展层面达到一种包容与和谐,以一种共同的节奏前进,这是很重要的。如何达到,这里面有眼光的问题,也有技巧的问题。俗话说,普通员工给利益,资深员工讲感情,核心员工谈愿景,就是这个道理。

谢天作品展示:

杭州上林苑会所

杭州上林苑会所地处杭州市植物园内,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会所集交流、鉴赏、会议、娱乐、饮食、住行集为一体,独具中国江南特色和浓郁中华文化内涵的高级会所。

相互融合,有形的山水、建筑、花木与人文艺术精神相互融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用中国美学、哲学、审美,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在建筑风格、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进行充分思考,做到步移景异,一步一景,不仅仅给人们以舒适、山水之美,而且它是艺术,是文化,它涵含着中国古人那种超越世俗、隐于江湖的精神人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杭州惠品臻(私人)会所空间设计

会所的主人同时热衷东西方文明,以至于我们看到了具有纯正东方血统的桌椅和西方的豪华沙发、吊顶可以如此和谐地共融一处,而关键在于那面磨砂屏风,绘上简笔的梅花壁画,在风格炯异的家居风格之中起着调和与过度的作用。不管是舒适的真皮靠椅,还是情趣盎然的花纹地毯,这些家居设计的目的都是让会客厅的氛围更加轻松愉悦,面积并不大的会客厅,通过半透明的磨砂屏风得到了意境上的拓展和延伸,让整体的居家设计变得张弛有度。会所的各个功能区呈一字排开,以绘有简笔风格的梅花的磨砂屏风相隔。家居风格高度融合了东西方居家装潢的精髓,而通过富有艺术水准的吊灯与桌摆饰物体现了会所高端的艺术欣赏眼光和会所形象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具与茶

依山而居,阅音修篁,山涤余霭,宇暖微宵。这是一种“淡”和“素”,就象我喜欢的龙井茶。空间的用材与色调也是如此,甚至还围进一款山石,宛是天成。水是不可缺少的,山光水影自在一心。有几处的借景和漏景,就当是设计师做的小游戏,引山水而入室赏玩,自娱自乐而已。“素处以默,妙机其微。”是《二十四诗品》中对“冲淡”的描述,这与我对龙井茶的感受相同。如果说这空间的感受象龙井茶的话,我希望的这个茶的茶具是透明的玻璃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与谢天老师交流设计教育应该坚持什么态度吗?想跟国际设计大咖亲密接触吗?530网易中国设计有态度约你杭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