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给西方人看这幅“梅枝竹叶图”, 大多数人的反应就是没有画完, 怎么空了这么多空间没有填满?可给中国人看确实很正常,多画一划反而成败笔。这种在西方人眼里的“未完成”就引出了一个东方美学话题“意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正了解意境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的,要拥有历史, 文化, 艺术,阅历的堆积以及更进一步了解画者所处环境以及为何而画, 因此而非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 本文将从另外一个角度,用看图说话的方式,把中西方的绘画进行对比, 阐明一些浅显的思想理念。

首先, 从文字的角度解释一下“意境”。 说文解字里的“意“ 是:上“音”下“心”。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就像用心来理解音乐,每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在语言上是很难传递的。“境”则是“土”子旁加 一个 “竟“。中国人习惯给自己画个框框, 在有限的范围内做出无限的想象是特长, 这点在园林设计上尤其突出。如果给中国人一个没有约束的场地去设计,反而比较困难。 右边是一个人在吹乐器, 这里音乐的元素又体现出来了。 音律的出现在绘画和文字之前, 这也是古人交流和传递情感的方式。于是在有限的承载范围里(以”土“为限)最大化的表现音乐的无限性,便是 “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张马麟的“层叠冰绡图”, 可以把中国画的几个基本要素概括一下: 画, 字, 章, 以及大量的留白。特别是“层叠冰绡”四字的形容恰如其分,且极富诗意,位置也是极为恰到好处,整幅画确实带有诗样的情趣, 俊爽中带着清丽。

我们再看看100年以后的西方类似的文图共存的形式:圣经手抄本。这里纸幅被大量精细勾勒的图案和文字填满,几乎没有空白之处。 如果“层叠冰绡图”是一钵清茶, 圣经手抄本就是一份制作考究的西式大餐。

东西方的文字和画的组合区别在于:东方画卷中书画相通,“书之有形象, 画之源也”字解画, 画承字,两者属于呼应的关系。西方则是相对松散,无意致互动之联系,更倾向于直接叙述性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画家范宽作的举世闻名的“谿山行旅图”,选这张图的目的是中国画远景,中景和近景的关系。近景,中景, 远景的比例大致为1:3:9,远景的山和近景的墨色一样厚重, 同时远山和近景之间未加油墨, 反而衬出虚无缥缈之感, 而远山对观者而言忽远忽近, 这就是中国画中的不定性,画以意念为转移。

用“花园中的烦恼”用来类比谿山行旅图。 这张图也分近景, 中景和远景。 前景耶稣的门徒因为劳累而席地而息,中景中的天使拿着耶稣受难的十字架出现在一个祈祷者面前,远方的犹大带领士兵来逮捕耶稣基督。同时耶路撒冷城则已古罗马的环形剧场来体现。在这张图里, 各个景深层次清晰,路,山体,人和城池的透视近大远小, 构图紧密,图面意义表达直铺, 如果把背后故事读懂了, 就是这张图所表现的意义。各个景深构图的方式, 和中国画的显然不同, 中国画对于景深往往用留白来表现,更富有平面设计效果, 而西洋画则以透视和油墨填充清楚, 直白清晰。

再来讲讲中国画的透视。 中国画是多点透视, 就是画随着观者的视线移动。所以看起来没有近大远小的问题,这也揭示了为何中国画可以画出很长的画卷, 移步换景就是这个意思。以滕王阁图举例, 右侧的滕王阁的视点由上而下, 极为细密的勾勒出建筑的结构和景观形态。左侧大量留白,又有船和远山,没有画水, 没有画天, 水天融合在一起,帆船仿佛天上游。“孤帆远影碧山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镜头感就是如此。 我们也许可以把右侧的楼阁当作画者所处社会,阶级等级分明,层层攀高,而左侧的虚无则是王勃的情怀, 游于政体外的孤寂和自由。“天高地迥”, 兴尽悲来”的挫折感, 学而优不被仕所则的感慨和“识盈虚之有数”的领悟。从构图讲,把这张图倒过180度看,比例仍旧均匀, 空和实有着完美的互补关系, 别有趣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夜访普图也是从高至地的多点透视,从在室内围着炉火谈论国家大事的赵匡胤和臣子赵普, 到院门外冻得瑟瑟发抖的随从,以及屋瓦庭院,都是按照视点的移位所作。

巴贝尔塔则是明显的两点透视: 人类在很久以前是讲一种语言的, 于是决定齐心合力建一座塔, 到天堂会会上帝。上帝多聪明啊, 盘算着这样塔的政权就不 稳了?于是他给人间创造了多语言,这样人类就无法自由交流了,巴贝尔塔也在建设过程中倒塌了。这张图可以看出建筑底部大顶部小。同样的对建筑描绘精细准确。 顶部最上边的一片浮云是真正画上去的, 而不是象国画那样的留白,右侧的船也是停泊在绿色的水上, 背景中的村庄衬托出前景的体量和壮观。

这两张图的对比表现出中国画计白当黑的特点, 这一点, 于在画面上每一处都涂着油彩的油画来讲, 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这里, 我要特别推出一张我非常喜欢的画作“天使报喜”.在1482年, 被教皇统治的阿斯科利宣布了独立。 这是罕见的包括于大天使加百利圣徒在报喜的描述,圣徒艾米堤乌丝手里亦托着本城的模型一起降临。本图有着极为明显的一点透视,画面层次丰富, 寓意多样。每一个出现的事物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比如说孔雀代表着玛丽即将怀孕,前景的苹果则代表“夏娃”等。

原作就挂在英国伦敦的国家画廊里面, 对物品, 人物,建筑的精致刻画, 使这张画散发着可触般的真实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和“枫落吴江图”一比较, 则看出中西在美学理论上的根本差异: 中国绘画是极少主义, 西洋画是极多主义。中国绘画的“少就是多”的理论比建筑大师密斯凡得罗的同样理论早了几千年, 也就是这种“亦空亦画”中, 表现出中国绘画中强大的自我感情色彩, 阅者或尽量体会画者藏在笔触后的用意, 或自由发挥想象,都是随性所致。笔心合一,中国绘画更多偏于主观性。

西方古典绘画则叙事意识更强, 几乎都围绕着宗教或传说主题, 把故事内容搞清楚了, 画面也看懂了,对场景的宣扬也是戏剧化的, 犹如在舞台上的布景和表演整合。 比如说这张透纳西罗和令德的悲剧场景 (令德是西罗的情人, 每天跨海游泳来探望女祭司西罗, 但某日狂风大作,令德沉寂大海, 西罗悲痛欲绝, 也跳海身亡)其实都以看客的眼光来接受被展示的事件,因此是客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再画长一点的篇幅讲两个故事。第一幅就是耳熟能详的“韩熙载夜宴图”。具体故事本文不细说,其实讲的是受南唐后主李煜之托, 大臣顾闳之跑到皇帝想用重用的韩熙载家打探情报的故事。 韩大臣在家中夜夜笙歌, 以表不亲功与名利之意。 本图是侦探顾大臣眼识心记后所画,可谓间谍情报的画本。 卷轴中韩熙载出现了5次, 从宴会开始到结束, 分为听乐, 观舞,休息, 清吹和宴散等5部。 横观此图,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诞生了, 是什么? 原来出现了时间轴。 在一幅静态的画卷中, 插入了动态的时间, 从二维直接跳跃到四维,可谓独创。

先点到为止, 再看西方的“格丽赛达”的故事, 本画作一套分为三个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出身卑微的村姑, 格丽塞达。他跑到她的农舍里通知其父并求婚,唯一条件是格丽塞达必须对丈夫100%的服从。她同意了。 侯爵把格丽塞达带出农舍, 换掉她的旧衣, 穿上了华丽的新衣服。

第二张场景:侯爵决定试验一下他的夫人是否真正的100%完全服从,于是把他们的新生儿送走到别处抚养并告诉格丽塞达孩子会被他处死。侯爵然后宣布婚姻解体, 并脱掉格丽塞达的华服, 把她送回她以前居住的陋室,重返贫困的生活。

第三张场景:多年以后侯爵重新回到格丽塞达居住的农舍, 命令她回到他的庄园去打扫房子,为他第二个婚礼做准备。在婚礼上,格丽塞达所生的孩子被带上来,格丽塞达并不认识他们,她以为他们已经死了。侯爵让孩子于格丽塞达相认, 并告诉她所有的做法就是他在考验她是否100%的服从, 并再次举办婚礼。

这是中世纪版的50 度灰。

这一套图从时间的顺序上表现出事情的发展 :结婚-放逐 -重逢 , 更有意思的是在每张图中也表现了额外的时间轴:比如说在“结婚”场景里,右侧远景侯爵牵引着格丽塞达从农舍走出来, 继续往左看,格丽塞达脱掉简朴的着装, 赤身裸体, 画面的中间的格丽塞达这时已经穿上了华服, 到了画面的最左边, 他们骑上了马,准备回到侯爵官邸。在第二幅场景中, 从图像的中心到右边表现了伯爵脱掉格丽塞达的华服并驱逐她离开的场景。在这每张图里, 同样的人物出现了三,四次!这种时间轴套时间轴的做法好像是在翻一本连环画书,叙述性极强。

这两张图从场景的表现也可看出在韩熙载夜宴图中, 除了人物必须的场景所需, 比如说椅, 塌,帷帐, 乐器等以外,画中并没有对周围场景进行更多的渲染。但人物安排错落有致, 栩栩生动, 在格丽塞达的故事里, 场景安排成了故事的主要组成部分, 用来定义故事的发生区域,拱形建筑物成了图面的中心, 仿佛是舞台上的倒景, 用以界定地方和事件,人物和场景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这两幅画都是在说“热闹”。 韩熙载夜宴图的热闹是优雅的,带有伤感情绪的, 舞女罗裙的纱纱声和击鼓的韵律声仿佛依稀可闻, 极具空灵之感,中国古代的智者和文人雅士是悲观而快乐的。一幅作品真正的味道,也许在于不可言喻的忧愁, 这是要有修养的人才能品味得出的, 所以意境是一个身心饱受历练下的产物,耐人寻味的悲观中见高尚的乐趣。

。而格丽塞达的故事的热闹是喧哗的,世俗的,具有戏剧性的,就像看了异常华丽的歌剧,看时被抓得紧紧的, 看后一笑了之罢了。

西方的绘画经历了无数的流派,古典派, 现代派, 后现代派,印象派,解构派,未来派等等,画的风格也逐渐从宗教叙述性到人性的解放和自我宣言。 中国画自古道今都是依赖毛笔这种单一的工具, 画的风格从表面上看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极简的绘画手段孕育着异常丰富的人文主义情怀以及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并和诗,词, 章等元素编织成复杂丰富的品格:气韵,神妙,澹逸,超脱,纵横,冷僻, 苍润, 幽邃,含蓄,悲慨,飘逸,旷达等等。 木心先生说的” 中国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欲辩已忘言。 欧陆文化精神的整体表现是忘言犹欲辩” 就是这个道理。如有时间, 读一读王世襄先生的“中国画论研究”, 了解中国书画中的用笔,着墨,气势和见识, 也是极为有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以“梦仙草堂图”为尾,东坡画论所云:“世之工人, 或能曲尽其形, 而至于其理, 非高人逸才不能辩”。所以在各种悲欢交集之处,那种勇敢的寂寞就是意境吧。

作者简介:

华裔建筑师方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裔建筑师方芳

方芳:

英国伦敦Hawkins\Brown建筑师事务所董事

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师学院注册建筑师

英国建筑师联合会建筑学院艺术学硕士(住宅和城市主义)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学士

方芳是多次获奖的建筑师以及城市规划师,她有17年设计经验并在中国,澳大利亚以英国等著名国际公司工作且担任要职。她参与设计的项目包括了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以及室内设计的商业,教育以及住宅项目。其中,2013年竣工的剑桥大学英国国家药理署微分子中心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院奖并由英国女王揭牌开幕。作为在英国工作生活的人气华裔女建筑师,方芳对设计的热爱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她对建筑以及室内设计具有独到的见解;她也因此屡屡在英国业内报纸刊物发表建筑评论以及接受各家媒体采访。

代表作品:牛津大学南部教学生活区规划,俄罗斯天然气总部大楼,伦敦劳资路维多利亚电厂改建,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上海分院以及别墅区等。

【网易设计专栏】是由网易设计师频道倾力打造的,为设计人、媒体人、策展人、行业专家、设计师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提供一个媒体分享平台,欢迎圈内人士投稿发表设计观点、设计之旅、生活态度等等一些您认为有价值的文章。我们将在网易新闻客户端、网易首页、网易家居首页、163设计微信公众号、战略合作媒体等传播平台上大力推广,共同传播有态度的设计观。

投稿: zhangjinyan@corp.netea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