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年设计师发展学会(YDAA)主办,以“溯源文化”为主题的“东方设计文化之旅”研习营首发团于5月28日从北京启程,前往日本追溯神秘悠远的东方文化、学习新时代东方设计美学、体验东方禅意生活并激发设计灵感。期间,来自全国的百余位青年设计师在经过九天的学习之旅,已经载着满满的收获学成归来,网易家居特邀本次研习营青三班的三位优秀设计师以及应用心理学博士、米兰理工大学客座教授、设计心理学研究学者,同时也是本次研习营的带队老师黄信景做客网易演播室,与大家一同分享此次日本设计大赏的体会和收获。
(从左往右:黄信景、刘磊、吴尉、李晶一、刘强、杨华、)
黄信景 应用心理学博士、米兰理工大学客座教授、设计心理学研究员
刘强 业之峰北峰翼VIP设计中心 高级设计师
吴尉 尚层装饰北京有限公司 首席设计师
李晶一 汇巢别墅设计机构 首席设计师
以下为采访实况……
文化差异背景下的交流与学习
网易家居:今天,我们还特别邀请到应用心理学博士,米兰理工大学客座教授,设计心理学研究员,同时也是我们本次研习营的班主任黄信景老师。在话题开始前,先请黄老师介绍一下本次研习营的背景。
应用心理学博士,米兰理工大学客座教授,设计心理学研究员黄信景
黄信景:首先谈一下为什么要组织这次以日本为考察基地的东方艺术设计研习营。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我们通过举办欧洲艺术设计研习营、研修班发现,中国的设计师在观看和学习了欧洲的建筑、技术、经验和文化之后,回到国内并不能够快速消化,马上转化成自己的设计技术,主要原因就是文化的差异。
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与艺术、文明、设计有关的文化底蕴,早已深植在我们的基因当中,但是我们完全不了解欧洲的历史,以及他们的人文环境、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内容。所以,设计师去了欧洲之后,看到壮观的建筑、宏伟的设计、和生活方式后,除了产生一种新奇感,并不能产生实际的效应。
另外,在唐代文化最鼎盛的时期,大量的日本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文化、艺术、文明等内容,并带回日本。而他们从中国带回去的东西,从隋朝开始直至今日都保留的非常完好,无论是建筑、景观还是城市。而且他们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再到市内设计这四个层面的设计,都始终在坚持探索与人的关系。实际上,这原是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建筑营造手法,却在日本传承和保护的非常好,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举办这个东方艺术设计研习营的重要原因。
总之,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此次日本研习营,把原来属于中国的这些与建筑设计有关的艺术和理念拿回来,同时达到让设计师学以致用的目的。
尊重传统 回归自然
网易家居:通过黄老师刚才的介绍,我们对研习营的情况有了基础的了解。此次研习营于5月28号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到现在为止,有近百余位设计师从日本学成归来。本次,请到其中的三位设计师分享一下,通过此次在日本所进行的田野调查,总结的学习感悟,谈谈日本的设计具有怎样的特点,哪些可以直接转化到当下的设计项目当中?
尚层装饰北京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 吴蔚
吴蔚:日本对于东方文化的理解和创新程度都是比较好的。在现代建筑方面,与北京或者一些后发展的欧洲国家相比,日本从建设形式上还是保持了东方含蓄、低调的感觉。而对于传统建筑,比如从隋朝到唐朝,乃至于后来的几个朝代的建筑特色,他们完好的保留下来。中国传统的好东西太多了,但因为历史或者人为原因,却没有很好的传承下去。所以,对于传承这方面,日本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从人文角度来看的话,日本设计具有很强的秩序感。而这个秩序感可能会体现在它的空间形式上,比如说公共建筑,小到一些餐饮空间,甚至到我们下榻的酒店,再到一些街道的规划和民居形态上,都会有秩序的体现。
李晶一:作为一位女性设计师聊点感性的问题,日本的设计对我最大的触动首先是它的设计理念——屋是居心之所。
近几年,我接触的很多客户都比较喜欢日本的设计。从日本的设计而言,屋是居心之所,是给人内心的一个家,所以很多日本的建筑、室内设计,都会考虑到人与自然的结合,营造的是人内心需要的一种感觉,体现了人文关怀,这也是东方设计和西方设计结合比较好的一点。
刘强:日本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细节,就是这种很详细、很精致,并能够回归于本身的一种生活状态,才造成了设计师的思考方式,包括秩序、规则。我们的设计师应该尽量放慢脚步,来设计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
但坦诚讲,我认为这种精致有些许“变态”,而中国的文化是倡导想象和意念的空间,需要留白,如果做到极致,很可能会倾向于另外一面。
网易家居:作为班主任的黄老师,在听了三位同学的发言之后,您有哪些看法?
黄信景:中国古代工匠们留下来的设计瑰宝,无论我们是否能够找到,它早已深深存在于我们的记忆当中。就像刘强老师所说,当飞机降落日本,我们走出机场,看到这种现代都市与古代建筑有机结合的画面的时候,内心的记忆就被唤醒了,这就是我们一直想找的东西,是我们一直想要探寻的设计的灵魂。
设计的逻辑一定是视觉的刺激在后面,心灵的刺激在前面。无论在任何一个领域里,设计发展到最后的形式一定是造型主义。但是设计师在开展设计的时候,他的思路要调过来,就是我们不能只考虑它的外观,而应该从打动人心的本质着手,考虑事物与人的关系,从这个关系中自然而然的就衍生出来功能跟造型。而日本无论是城市、建筑、景观还是室内设计,都给予了我们这种设计思维和逻辑。
热爱设计行业 建立良性逻辑
网易家居:从四位老师的谈话中,我们知道中国的设计有很多好的基因,对于设计师来说,心灵的刺激应该是超越视觉表面的。但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的一些设计元素是浮于表面的,如何能够把表面的形式转化为真正的设计文化,而不只是符号的堆砌?
吴蔚:设计师这个行业属于实用美术,它是服务于人和每个家庭,尤其是我们这种专业做别墅设计的,它涉及了更多的空间和功能需要。通过这次日本研习营之行,我们需要结合当下的工作状态进行思考,抓住设计的根本。另外,设计师要能够摒除某些社会环境的影响,真正静下心来,学以致用,突破这种瓶颈。
汇巢别墅设计机构首席设计师李晶一
李晶一:其实设计符号的堆砌只是针对国内室内设计的一部分,不能一概而论。房子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业主的感受,不去局限于风格的生搬硬套。作为设计师而言,有一些东西是不能遗忘的,那就是对设计的热爱和追求,做到了这一点,也就从基础上拒绝了任何的符号和元素的堆砌。针对当下中国的设计圈,既然你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热爱这个行业,就要对得起设计这两个字。
刘强:实际上,这个行业已经趋于成熟化了。说到浮夸的东西,可能前几年会有,现在一些主流的设计师在引导着我们这个行业,来帮助客户找到设计本身的东西。设计首先是一个服务行业,而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行业,如果说服务和艺术可以称作鱼和熊掌,要兼得的话就得找一个切入点。我认为,现在的设计师群体也在逐步按照这种方式思考,来完成设计理念,可能再过十年、二十年,浮夸这个词在中国就没有了。
黄信景:我从两个层面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首先,我们得辩证地看待所谓的符号和堆砌这件事。比如浪漫主义、抽象主义、野兽派在艺术领域里面跟设计中的欧式风格、日式风格一样,是一种画法的标签。如果没有这些标签,没有这些所谓程式化的风格的话,我们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拿什么去创作呢?没有必要对这个话题那么消极。
其次,什么是堆砌?在我看来,真正的设计师一定不会做堆砌的事情,现在所谓的在用某些固化元素做堆砌的,大部分都不是设计师,应该属于装修工人。他不是做设计的,而是做装修的,提供的是装修服务。设计是服务,但是设计服务不等于装修服务,这是两个阵营。总之,符号、元素本身没有错,如何不再出现堆砌的状态呢?希望广大的室内设计从业人员都能够去做设计,而不是去做装修,这样就够了。
结合大师风采 生成新的灵魂
网易家居:这次日本走访之旅,参观了很多日本设计大师的作品,一路下来,各位对哪个日本设计大师及其作品更感兴趣?
业之峰北峰翼VIP设计中心高级设计师刘强
刘强:日本的很多大师我都很喜欢,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首先说隈研吾老师,他的设计有很多明代的特色,把简约和韵味结合的非常完美。在去根津美术馆的时候,它的建筑没打动我,打动我的却是它的园林。当我们走到园林,看到了他把中国园林的那种遐想和韵味体现到极致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我们的文化是被日本人这么接纳的,使用的这么好。把建筑的立体构成和传统设计实现了无缝连接,这是我非常敬佩的。
另外,贝聿铭老师的美秀美术馆,把中国的光影、苏州园林、古代历史编成故事,以动态的形式一步步打动人的内心。
李晶一:在去日本的前两个月,我去看了隈研吾的竹屋设计,那个竹屋给人的印象很深刻。这次在日本看到他的美术馆以及其它一些建筑设计作品,对他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但要说我这次日本之旅最喜欢的,还是贝聿铭的美秀美术馆,那种美是自然而然的,不像其它的一些设计,过多的细节反而显得太刻意了,使中国人所追求的怡然自得的感受不能很好的体现。
吴蔚:我比较喜欢贝聿铭大师美秀美术馆的设计,给人的感觉更多的还是一些人和自然的关系。现在很多人谈延续、谈延伸,也就是所谓的后现代设计,或者是极简设计。但是美秀美术馆的外观形式和材料的运用更多的是几何形,更多地呈现出一种中国的感觉,他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地貌,把中国的精髓用到了极致,无论谁看了都很舒服。但是,我可能更加认同的是很有秩序的、对传统的传承,如何通过一种严谨的方式,给人传达一种视觉上的惊艳或秩序的美感,是我们当下设计师面对的主要问题。
简约风格下的文化积淀
网易家居:这次日本之行有什么触动心灵的事情,比如说在京都看到遍地都是跟唐代差不多的建筑,您有哪些感触?
刘强:其实触动是很深的,比如为什么我们中国没有遍地都是唐代的东西,以至于我们要跑到千里之外的日本去看。日本并不代表设计,日本代表的是日本的设计,简约是风格,奢华也是风格,我们不能说因为它的简约不错,就否定了奢华,这是一个思考方式。
另外,我们也要考虑如何落地,看到和学到是两个概念,如何把传统融入当代,形成自己的文化背景更重要。
东方艺术设计研习营E03团 合照留念
网易家居:这次日本之行有没有触动您学习设计的初心?
刘强:就是因为有梦想,所以一直做设计做到现在,很热爱这个行业。很荣幸能有机会参加此次研习营,学习日本文化,希望能够把学到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产出自己的作品。
尊重内心 不为设计而设计
网易家居:听了刚才老师们的分享,可见这次日本之行不光有设计上的收获,还有教育、文化、人文等方面的收获。最后再回归到设计上来。作为中国青年设计师的一员,认为未来该为中国的设计做些什么?
刘强:我认为设计师应该学会坚守,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应该做好。可能身边的环境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影响,导致某个阶段的不纯粹,但是没有关系,坚守下去会越来越纯粹。这次真正能打动我的,就是要做好设计应该从心理学来考虑设计的理念。
从心理学来考虑设计,设计师将来会越走越高,探求客户内心的恐惧、内心最大的需求。当你知道这两点以后,自己的设计行为就很清晰了。所以,我认为设计师应该看到自己专业以外更多的空间,这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希望我45岁的时候也能成为一个心理学专家。
东方艺术设计研习营E03团 合照留念
李晶一:黄教授曾说过一句话:想象的恐惧比恐惧本身更可怕。因为我本身是比较喜欢设计的,所以这次去日本是带着问题去的,看看它真正能够打动人的是什么,其实就是细节。作为一个女性设计师,我特别喜欢考虑这些细节、人文的东西、心灵的感受。比如在装修设计过程中,我认为只能到达一厘米,那么多两毫米我都不允许,因为这个看似很小的差距其实会破坏作品的整体感,所以这次去日本也算是找到一些自己做设计的初衷。
我属于一个比较有自己主见的设计师,所以我认为搞设计不等于玩艺术,设计是要尊重甲方的。但设计师也不能违心地去做任何设计,否则设计出来也不是你想要的东西。一个设计师要对得起设计这两个字。这次去日本让我觉得这条路走的是对的,也给了我一个在这个行业坚持下去的理由。
吴蔚:我觉得还是从自己做起,倡导知行合一,追本溯源,尽量运用当下生活方式的元素去做当下的设计。
网易家居:听了刚才三位设计师的一些想法,请问黄老师您对未来中国广大的青年设计师朋友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黄信景:就像当年建立新中国一样,中国现在是发展中国家,未来要成为发达国家,未来其实就在当下的青年人身上。青年设计师是中国设计行业的未来,中国设计行业如果要在世界的设计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这个重担肯定是落在青年设计师身上。所以如果说对青年设计师有什么期望跟建议的话,就是一个词:学习。
为什么学习很重要?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跟上这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只有跟上这个变化,才能捕捉到在设计层面上内心真正需要的服务。只有当你自己清楚作为一个人需要什么样的设计的时候,你才能够用一种共鸣的状态和方法,了解业主需要什么,并且帮他实现所需要的东西,这是学习的一个意义。
东方艺术设计研习营E03团 合照留念
我在跟很多青年设计师接触的时候,发现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有学习的欲望,但他们不知道该学习什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学。我的建议是一定要以跨界的思想,在专业以外去学习。因为在我看来,广大的设计师在设计这个专业领域里,已经不再缺任何的知识、能力和技法了,我们需要跳出这个专业,站在人的角度去学习。任何一个学科都很容易形成自己的逻辑和体系,设计也一样,像比例、尺度、规划、色彩、线条、构图等就是它的体系,但是这些都是需要让人去感受的,所以设计师应该站在专业以外去研究人性。
其次是用系统的方法去学,不要用碎片化的方式去学。对于广大设计师来说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再回到校园里面去学习,甚至是参加这种研习营,一年能参加一次两次已经都是极限了。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最有效的系统性的学习方法是阅读。一类是文本的阅读,文本的阅读解决兴趣的问题,比如通过读一本游记,产生去某个地方的冲动,这就是兴趣,通过阅读会对一个不知道的东西产生兴趣,产生探索的欲望,这是文本阅读带来的第一个收获。同时,阅读还可以让人产生认知和幻想。第二类是城市的阅读,就是真正去体验、去经历,去印证通过文本的阅读所知道的那些东西,印证之后就产生了属于自己的理解,这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组织研习营的原因。
通过这种系统性的学习,才是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实现的专业修养,这个修养没有终点,它永远是一个从知道到达懂得的过程,所以我希望每一个青年设计师都能够做一个不断向上的人。最后送给大家两句话: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发现新风景,而在于拥有全新的眼光,真正的发现之旅,在于静心体悟内心对于每一个当下的感受。希望我们都能够在未来的旅程当中一路陪伴。
网易家居:再次感谢四位嘉宾的到来,也希望中国的设计行业能发展得越来越好,谢谢大家!
【本文属企业供稿,仅传递信息,不代表网易家居观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