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拥有源远流长的璀璨文化。从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开始,“衣”渐渐被赋予更多的文化意蕴。为了传承中华晒衣文化,好太太隆重开启第三届中华晒衣节,智能君也特地开辟“晒衣节文化专栏”,从“服装演变”、“特色民族服装”、“六月六晒什么”、“晾晒方式进化”等四个方面为大家科普相关知识,本篇为“晒衣节文化专栏”第一辑。
古代服装演变
衣服诞生之初,是用于遮日避寒,古代人把身边能找到的各种材料做成粗陋的“衣服”用以护身。人类最初的衣服是用兽皮制成的,包裹身体的最早“织物”用麻类纤维和草制等成。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建立时期,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汉妇女以深衣为尚,衣襟然转层数比战国时的深衣有所增多,下摆部也有所增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蜡染印花棉布,妇女服装的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
隋唐时期,衣服的织染工艺更加复杂、先进,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装样式,“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裙式大多束腰或高胸,着披帛。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服装造型封闭,颜色严肃淡雅。
元朝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这样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元代的贵族妇女穿的袍子宽大且长,常常需要两个婢女拉着袍角。
明朝以袍衫为主要服饰,而官员则以补服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明朝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一些浅淡的颜色,裙子宽大,样式很多。
清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朝代,清服也成为了古服和近代服的交接点。清朝男子穿长袍马褂,妇女则以旗袍为主。
近现代服装演变
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创导和率先穿起了“中山装”。中山装的款式吸收了西方服式的优点,改革了传统中装宽松的结构,对中国现代服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0世纪50年代,“布拉吉”即连衣裙成为年轻女性的首选。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热潮的普及,港台的服装进入内地,年轻人开始引领新潮流,用于追求时髦。紧身衣、牛仔裤、红裙子等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后来,受国外服饰文化的影响,“欧美风”、“韩流”、“英伦风”等服装风格大为普及,服装样式更加丰富多彩。
如今,中国服装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并逐渐拥有更高的诉求。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样式,而是更加追求服装的设计感、时尚感,拥有独具个性的审美。中国服装正大步迈向世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上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从古至今,“衣服”跟“晾晒”就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衣文化”衍生了“晒衣文化”,让晾晒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普及智能晾晒理念,让“晒得好”更加深入人心,好太太第三届“中华晒衣节”智惠欢乐送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赶紧扫描二维码参加吧!
【本文属企业供稿,仅传递信息,不代表网易家居观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