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为挖掘隐藏在历史尘埃之下的宝库以及了解历史的真相提供了宝贵机会,这是一个历史绝好的机遇。在座的都是年轻人,正是人生的大好时机,看看你们能不能把握好此次难得的机会了。”
以北京石景山三寺暨“一带一路”佛教文化智慧博物馆群建设方案为例,丁方在此次ACS演讲中分享了历史文化遗址的创化。
丁方,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前院长、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丁方在演讲伊始表示,佛教艺术不仅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古代东方艺术史影响深远、作品众多、内涵深邃、表现华美的精彩乐章。但是由于历史的文化断层,佛教艺术无论是以建筑群、石窟的形式,或者是以大学、佛学院、设立塔的方式存在,不管以何种方式呈现,它实际上有着历史的隔断。
“我们了解中原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但对于青藏高原,包括阿富汗、巴基斯坦、沿着伊朗高原一直延伸到广袤的地中海地区等等地区的历史文化是不太清楚的。”恰巧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为人类挖掘隐藏在历史尘埃之下的宝库和了解历史的真相提供了宝贵机会。“我认为这是一个对于建筑文化、雕塑艺术的绝好记录。” 丁方强调。
进一步揭秘 佛教艺术的前世今生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聘请了一批专家,他们几代人都在“一带一路”上考古,展现的资料令丁方极其艳羡。这些资料恰能解释中国佛教艺术的前生今世。“我们今天看到的龙门石窟,也许有人会以为它是中华本土的产物,其实不然,它肯定有中国的因素,但也有亚历山大东征之后,从希腊、波斯、中亚,包括草原民族融合各种文化碰撞之后闪现出来的一种时代的火花。”丁方表示。
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前,中国长期在世界佛教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界没有发言权,“中国跟国际隔绝了大概70、80年,这是一个时代的遗憾。但是这个遗憾很快会得到弥补,近些年来,习总书记得到的‘一带一路’国家顶层设计得到了广泛国际社会的关注,连德国国家的智库也赞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的伟大。”丁方介绍。
打造国际交流平台
在研究体系当中,丁方认为佛教艺术是“一带一路”文化战略的载体。
北京石景山三寺创化项目,由四个子项目构成:法海寺壁画修复、承恩寺壁画转移、泉寺壁画创化以及思路数字博物馆群。并以此构成一个总项目,计划打造成为北京地区最富有影响力的“一带一路”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同时作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国际交流平台,以及大数据修复创化的学术研习基地。
最近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梵天冻土、并蒂莲花、佛教石刻造像,显示了公元400-700年,中国与印度两大文明之间深远的宗教、艺术和文化的互动。丁方设想以后可以在佛教艺术博物馆把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视图化、物质化,变成一个空间让人们穿越历史隧道、时空隧道,能够体验情景在线。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的前沿课题,怎样通过艺术+科学、文化+科技来进行创新?能够覆盖人的五个感官而不仅是视觉和听觉的体验,这已经成为国际前沿的学科研究。丁方也在为此努力着。
文化项目 建设人的心灵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作为一个科研机构,它的目的是要成为一个行动智库,在项目全过程,向世界各界开放,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争取各方资金支持。
佛教文化智慧博物馆群建设项目作为一个文化项目,最终是建设人的心灵,这是一带一路项目长期发展的基础。文化项目能够抑制人心的荒漠化,目的是实现对人心灵的教育,进而促进现实世界可持续发展。丁方认为文化项目的实施是为了实现某个伟大理念,正是这个理念保证了它不会是一个惯常的建设项目,而是一个能产生持续意义的项目,一个能抑制人心荒漠化的项目。这也是文艺复兴研究院作为文化智库为“一带一路”项目服务的一个出发点。
一些国际顶级智库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具有人类历史转折意义,早已有历史大家在上世纪做出了预言,今天这个预言逐步慢慢转变为现实,这是历史的一个绝好机遇。“在座的你们都是年轻人,是人生的大好时机,看看你们能不能把握好此次机会了。”丁方在演讲的最后表达了他的期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