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原创设计带去世界最高水平的设计盛会」,是2024米兰设计周中国周的一大愿景。正值中国周活动紧密筹备之际,米兰CDW特邀中国原创设计品牌代表人物,2024米兰设计周中国周「年度设计师」侯正光老师,分享他作为品牌创始人的心得,以及在全球语境下关于中国设计的存在与推广的体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Y.C. 米兰CDW编辑

A:侯正光 资深设计师、策展人|

「多少MoreLess」 原创家具创始人

|中国家具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市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

设计始终源于当下,

是我们与时代的互补式回应

Q:侯老师,「多少MoreLess」不久前在上海呈现了品牌15周年展览。回顾「多少MoreLess」15年的发展历程,多多少少也是中国原创设计一个时代发展的缩影。想必在完成了这段小总结之后,您一定有很多感想,能否为我们分享一下?

A:15周年展作为「多少MoreLess」成立以来首个大型品牌个展,是我们去年做的一个比较大的动作。之所以过15年才做这样一个展览,其中有很多主客观的原因。客观上并没有明确的时间点来敦促我们呈现展览;主观上也没有那么完整的准备。因此,尽管这次展览名为15周年展,貌似是一个结论式的汇报展览,但实际上经过我们多轮的纠结和研讨,最终展览的形式仍然是一种设问式的,也就是提问式的展览。

我觉得只有在这样一个模式下面,我们似乎才能更轻松、真实地探讨和表达我们这15年来的种种情感和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少MoreLess」十五周年展现场

正如同我们品牌的名字,无论是「how many」还是「more less」,在其实都是在设问。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所说的「少即是多」,老子也说过的「少则得多则惑」,其实都为我们的设计方法和行为方式提供了指引。「多少MoreLess」一直在这种引导下进行着自己的探索。但即使经过了15年这样一个不长不短的时间,这种探索依然在继续,尽管还是没有形成一个所谓结论性的理念。不过,我们依然对此感到欣慰,因为好像还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值得去研究。

对于我个人而言,15年展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梳理这些年来的设计和实践,我们发现所有这些作品的起点都来自我们生活的当下。无论是15年前的彼时还是当下的此刻,我们都是在去和当时的时代进行回应。这种回应又似乎在不知不觉中与时代主流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并非对抗,而是一种不同、甚至互补的关系。直到在策划15年展的过程中,我才意识到这样的一种状态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印证了我们过去15年甚至往后更长的时间里运作、发展的轨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少MoreLess」15年展筹备现场

始终与时代发生着互补式的回应,即使是一个时代非主流的,甚至是小众的一部分,我也认为是必要的。它是时代多样性中的客观存在,具有不可或缺的样本价值。这一方面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社会与时代的包容性的体现。正是因为这个时代如此巨大的包容度,最终成就了我们从15年前至今,并向未来延续的存在方式。

呈现面对当下问题的

中国解决方案

Q:米兰设计周一直以来都是全球设计界最为关注的年度盛典,可以说每年的4月,在米兰,不仅仅是意大利设计,更是全球设计精英汇聚的时刻。而从今年开始,米兰设计周有了一个属于中国设计的主场。您作为行业内资深设计师、品牌创始人、策展人,想请您谈谈,中国设计应该如何借助「中国周」这个主场平台,展示自己?

A:今年,米兰设计周将举办中国周。因为是首次,我认为它的意义可能将超出我们的想象。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米兰设计周和米兰家具展本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全球设计圈中的影响力举足轻重。届时,全球的设计师和设计活动都会聚集在米兰这座城市,将对全球的设计产业产生巨大的牵引。因此,在这个时间点和地点上,有一整周时间在米兰市中心举办聚焦中国的设计活动,对于中国当代设计在国际上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利好。

当然,除去时间和空间上的客观优势,中国周的成功举办也将取决于我们主展团队以怎样的内容形式来呈现,以及我们希望给观众留下怎样的印象和反馈。因此,这是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力的交融。

我个人认为,米兰设计周中国周的呈现方式应该与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目标密切相关,特别是设计与当下全世界的交流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希望在米兰表达当下的中国和当下的中国设计。在这一大主题下,我们以何种方式让外界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当代设计,产生兴趣,建立共鸣,并最终促进国际范围内的设计友好,让中国设计走向世界,让世界设计来到中国,我认为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甚至是非常终极的目标。

在当下这个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全球化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变数。各种地缘战争、对立和不信任在扩散和蔓延。设计在其中的作用或许微不足道,但它可能正是一种特别微妙的润滑剂。设计师相信设计能够改变世界,中国的设计师也不例外——我们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践行一些自身坚信的基本逻辑,比如中国人相信和而不同,相信善恶有报等等。我相信这些道理具有普世性,而我们设计师有责任将这些善意的基本逻辑唤醒,通过设计使其具象化,让世界观众通过中国当代设计感知到我们的这些思考。这可能是一个严肃的主题,也可以是一个轻松的主题,但我认为它们都必须认真面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少MoreLess」原创家具作品-

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在当下的时代,中国的当代设计师也面临着普遍又独特的问题。希望通过将我们的解决方案呈现给全世界的设计师们,我们能够得到更多正向、透明、公平、友善的反馈和交流。我认为这可能是中国设计周在米兰希望达到的状态。

米兰设计周中国周

首位「年度设计师」

Q:您作为米兰设计周中国周首位「年度设计师」,我们也十分期待,您将会为我们这个中国设计的新主场带来什么?能为我们透露一下您的计划么?

A:首先,能成为米兰设计周中国周首位年度设计师,并参与这一重要活动,我深感荣幸。虽然备感光荣,也难免对能否胜任如此荣誉和责任充满焦虑。作为一名拥有20年从业经验的老设计师,我积累了一些认知和心得,希望通过这样优秀的平台与大家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去年的15周年展一样,我们是抱着提问、研究和沟通的心态来参与中国周的。主题的选择旨在与中国周整体主题契合,同时展示个人认为重要的观点,与大家分享。我可能会分享的主题是「不同而和」。这与我上面谈到的对当下时代的回应的理念是息息相关的。

在当前充满对立与纷争的大背景下,我们希望强调理解、沟通和认同,即中国人所说的「和而不同」。在此基础上,我们加入了一个微妙的调整——大家正是因为不同才聚集在一起,而我们的目标不是为了让彼此相同,而是让大家天然的差异性能够在更加合理、和谐的层面上共存。虽然这是一个宏大的愿景,但我们仍希望通过一些小的产品和设计,映射出这一理念,引发共鸣,促成理解。这是我们一些初步的构想。

时隔10年再次回到米兰,

认知是否发生变化?

Q:我们知道,「多少MoreLess」这15年来一直在探索当代中国人生活空间的营造方式。当我们把这种探索与实践带到4月的米兰,在当代世界设计的语境下,您又希望能够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A:这个问题涉及到「多少MoreLess」在米兰设计周上产生与表达观点的方式。此前我们在米兰参与过几次小规模的活动,因此这将是我们时隔10年再次回到米兰。我觉得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尤其是过去三年的疫情影响下,国际和国内的认知和观点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利用这次宝贵的机会,让中国设计师有机会从容地表达自己,并再次被认知,需要我们既重视又谨慎。

在这个巨变的时代,谨慎地选择沟通方式和语境,以获取更多理解和认同,变得非常重要。即使是同一个故事或设计,十年前与今天的叙事角度和方式都需要发生一些改变。

「多少MoreLess」是一个将中国传统文化映射到当代生活中的品牌。我们一直坚持从自身文化的角度出发,不仅在进行有益的补充,同时也致力于创新和引领,使其更适合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考虑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巨大差异,我们并不希望强行推荐自己的生活方式给遥远的欧洲观众,而是希望以最客观的方式去做一个陈述,让他们了解到世界上有这样的一种生活的形态存在。这种生话方式不仅延绵了很久,同时也随着当今世界的各种变化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我们希望观众能理解,这是我们大地球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来往往」条案 by「多少MoreLess」

基于这些考虑,我们选择淡化或模糊「多少MoreLess」作为一个中国原创品牌的身份,而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以更简单的方式来传达给观众我们的看法和习惯。希望通过我们的陈列和陈述,能让更多海外朋友再次对中国产生兴趣,看看中国,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这种期许可以转述成一个简单的口号,即「Welcome Back to China」(欢迎回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