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青岛报道

把贝壳打磨出各种形状后镶嵌到器物里面称为“螺钿”,由于制作成本极高,所以在中国古代螺钿用品一直是帝王和达官贵人的专属。如今,青岛胶州非遗传承人纪正强凭借自己钻研16年的螺钿技艺,让这一曾经高不可攀的贵族用品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并让中国古文化再次翻红,作品远销20多个国家。

中国千年古文化再翻红 青岛“螺钿”手艺人作品远销20多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中国千年古文化再翻红 青岛“螺钿”手艺人作品远销20多国

4月28日,在青岛胶州市铺集镇的工作室,纪正强正在向一名客商介绍中国传统乐器琵琶上的螺钿工艺。“螺就是贝壳,钿就是‘填’,把贝壳镶嵌到器物里面去的过程,叫做螺钿技艺。”纪正强说,据考证,螺钿工艺始于商周时期,这种工艺是把色彩斑斓的贝壳拿来切割,磨平,做成各种厚度的片料备用,然后根据器物的形状和工艺设计的要求,把贝壳加工成一些人物、花鸟、文字等不同的形状,镶嵌到器物上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工艺的发展,螺钿工艺逐渐分成了厚螺钿、薄螺钿两类,其中薄螺钿工艺最费工时。薄螺钿需将切割好的螺壳放在平的砂石上沾水反复打磨,最终磨成比一张打印纸还薄的厚度,然后再用针尖一点点在上面刻画出图案,并将图案粘到器物上,再进行反复涂漆打磨,直至成品。“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几个月,因此螺钿漆器又有‘一杯抵百人之功,一碟顶万人之力’的说法。”纪正强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正强的爷爷是胶州当地有名的手艺人,老人年轻时就经常喜欢将蚌壳镶嵌在木器上,用作装饰。那时候纪正强只是觉得好看,并不知道这是一门古老的技艺。后来纪正强在一家韩国家具厂上班时,看到工厂制作的螺钿家具才恍然大悟。“这不正是爷爷的技艺吗?”此后,他才得知原来爷爷平常“玩”的正是中国传承了千年的螺钿技艺。由于工作关系,纪正强也得知了外国人很喜欢螺钿器物,且价格不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历了权衡之后,纪正强毅然决定辞职,2008年开始专心研究螺钿技艺,边学习边制作边销售,三年后,生意逐渐走上正轨。十余年来,纪正强一直致力于突破螺钿技艺中存在的技术壁垒,提高螺钿工艺品的产品产量、品质,使这种古代的奢侈品成为大众都能消费的产品,通过研发创新,他已经拥有了十余项与螺钿工艺相关的技术专利。“我们现在的工艺不仅全面继承了祖辈的传统做法,还广泛吸收了民间的制作技法,同时借鉴了很多国外的方法和经验,把低产能纯手工的技艺,做到了标准化、量产化,从而实现了传统手艺的创新发展。”纪正强说,他的螺钿产品也逐渐有了知名度,从日常美甲装饰用品,到高端奢侈品的零部配饰,甚至在重大外事活动的“国礼”《梦和天下》首饰盒上,都有“纪氏螺钿”的身影。随着产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纪正强的螺钿工艺品已经远销美国、日本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达400万元。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