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逸凡

来源:硬AI

AI收入同比三位数强劲增长?!

5月14日财报会上,阿里透露24Q1阿里的AI相关产品实现了收入同比三位数强劲增长

集团CEO吴泳铭表示,AI业务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 基础模型公司、互联网公司的模型训练及推理服务需求;
• 金融、汽车等行业垂直应用需求增长推动;

对于未来的预期,管理层认为在公司对AI的大力布局下,阿里云的商业化收入将在下半财年恢复双位数增长。

同时从财报现金流变动来看,阿里云仍然是1季度公司重点的资本投入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阿里云AI业务能够实现如此强劲的增长,阿里云的AI战略将会如何进行?本文试图透过公司过去半年的业务变化探知一二。

一、阿里的AI布局

去年9月,吴泳铭出任阿里巴巴集团新一任CEO后,提出了“用户为先、AI驱动”两大战略重心。在11月电话会上,吴泳铭又正式明确为三个方向: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全球化的商业网络。

对于阿里云来说,在经过2个月的断舍离后,吴泳铭确定未来五年阿里云将实施AI驱动、公共云优先的策略。

为此,公司随后在AI领域布局更加全面,战略也更清晰。一切配合公共云服务增长。无论是原先的开源模型基座、通义系列AI应用、模型社区,还是进一步拓展对外投资,扩大阿里的“AI生态朋友圈”,都在为阿里云的核心——公共云服务引流。

硬AI统计目前阿里云主要AI产品生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AI云服务

毫无疑问,阿里的公共云已经成为云板块的核心,所有的业务都在围绕这一议题而布局。专注于在技术和规模上建立竞争优势,并降低了全球公共云产品的价格,已成为阿里云的优势。

进一步拆分,AI云服务的优势体现在算力、通信、模型库等要素。

1)算力/网络

作为云服务龙头,阿里云拥有算力和网络资源的先天优势。依托自身的云平台,阿里搭建了充足的AI基础设施(包含算力和通信设施),并推出云开发平台ModelScope,使得开发者可以轻松地在云端开发和部署各种AI模型。

今年四月初,阿里董事会主席蔡崇信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算力储备足以支撑18个月的大语言模型训练需求。另外,在“推理”阶段,公司也有相应的部署,来支撑模型的运营。

这一点从公司本季度现金流消耗上得到了印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通信网络

阿里推出的HPN7.0网络架构,是目前以太网AI集群的最高水准。使用了以太网RDMA低延时技术,支持高达10万卡量级的集群可扩展规模。做到了响应快、低延时。

5月14日消息,阿里云AI高性能网络架构HPN 7.0成果论文被SIGCOMM2024收录,成为SIGCOMM历史上首篇关于AI智算集群网络架构的论文。SIGCOMM是全球最权威的计算机通信网络顶会,此前谷歌Jupiter网络入选SIGCOMM后发展成为经典架构,有专家指出,阿里云HPN7.0有望成为下一代AI高性能网络架构的新范式。

近期,阿里云发布的通义千问2.5版本大模型正是基于HPN 7.0所构建的高性能网络集群实现的。

3)AI云开发平台

阿里推出云开发平台ModelScope,为开发者提供广泛的模型库,使得开发者可以轻松地在云端开发和部署各种AI模型。

三、模型基座

在为大模型客户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同时,阿里云也在开发自己的开源大模型,但这并不是为了抢占客户市场,而是通过阿里云的技术开源,帮助行业技术更快增长。

截至目前,阿里的通义大模型已经迭代到了2.5版本。近日,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测评结果显示,阿里云推出的通义千问2.5在中文性能的表现已追平GPT-4 Turbo。

通义模型的发布,一方面是为了建立公司的AI生态(采用了开源形式),帮助行业更快发展,做大市场,提升对AI云算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推动AI应用的发展,基于该大模型,开发者可以快速构建适用于不同场景的AI应用,例如智能客服、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增加集团内部和C端用户增长,从而提升云算力服务需求。

这两者的快速发展,都可以快速驱动阿里云业务的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模型应用

考虑到公司AI驱动战略,需要适用于各个不同场景/业务的模型来支持。

在大模型基础上,基于多模态,阿里云推出了一系列垂直行业应用。

根据官网显示,目前通义系列已推出对话AI应用通义千问、语音转文字AI应用通义听悟、图像生成AI应用通义万相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还有针对不同业务场景特殊需求的垂直应用,包括通义法睿(法律)、通义灵码(编程)、通义晓蜜(客服)等。

更多业务迎来AI驱动,也意味着创造更多云计算的增量需求。

去年的业绩会上,阿里曾透露通过AI功能,公司的搜索和广告业务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但公司也提到,该功能目前还在研究测试的早期阶段。但他们相信随着深入的研究和投入,该功能会对淘天未来的搜索和广告产生一个非常积极的帮助。

此外,对于希望个性化定制AI应用的客户,阿里推出了百炼大模型平台。开发者可通过「拖拉拽」5 分钟开发一款大模型应用,几小时「炼」出一个专属模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对外投资,建立阿里AI生态

在吴泳铭提出公共云优先的策略后,阿里对AI大模型的投资脚步明显加快,目前国内大模型五小龙,无一例外获得了阿里的投资。。

从2023年9月投资智谱AI,到今年3月,阿里完成MiniMax的新一轮投资。

至此,阿里巴巴完成了对中国五家头部大模型独角兽(月之暗面、MiniMax、智谱、百川,零一万物)的投资,这些头部大模型厂商在B端和C端市场影响力逐步增大,也为阿里AI云服务提供巨大的增量,成为AI业务三位数增长的重要来源。

从公司AI驱动、公共云优先的策略的战略角度来看,这种投资在当下显得极为重要。

大模型厂商需要依靠稳定且高性价比的AI基础设施来训练和推理模型,阿里作为国内领先的AI云服务商,能够高质量的提供这种服务。

这一点在本季度财报中也得到了印证,由于在技术和规模上建立竞争优势,阿里本季度降低了全球公共云产品的价格。而这更好的推动了AI行业的发展。

同时,阿里通过投资和服务抢占先机,使大模型公司将业务部署在阿里云上,随着后期大模型用户快速增长,AI云计算需求亦随之增长,从而推动阿里云核心业务增长。

阿里对AI大模型公司的投资,变成AI大模型公司的资本开支,再回流阿里云,形成业务闭环。

这种投资方式在海外巨头上也有相似案例,亚马逊投资Anthropic也是基于类似逻辑。进一步的,用云算力作为资本入股大模型厂商,也成为进一步加强云计算厂商跟大模型厂商业务的联系方式,同时也减轻双方的现金流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阿里云的未来呢?

目前来看,阿里云“AI驱动、公共云优先的策略”已经开始见效,阿里云选择了一条聚焦的路。但未来的增长,最重要的还是靠生成式AI行业的大发展,而这一点的确定性正在不断增强。

就如同阿里在财报中预计的那样:“阿里云下半年能重返双位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