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邦德国环境运动的发展已完全不同于之前的环保运动,其爆发的规模、影响的深度、运动的方式、环境组织的结构都超出以往环境运动的水平与高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也成为了新旧环境运动的重要分水岭。究其原因,有着非常复杂、深厚的社会背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后联邦德国产业结构的转变

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二战前德国的大部分工业设施得以在联邦德国保留下来,这就为联邦德国的经济恢复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工业基础。同时为了应对战后严重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的混乱,联邦德国进行了币制改革市场改革

新发行的德国马克取代了早已难当支付重任的帝国马克,改善了通货膨胀的状况,社会市场经济推行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为联邦德国的经济恢复提供了另一重要前提。此外,马歇尔计划也为联邦德国的经济恢复提供了大量支援,这些都使得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的迅速恢复随之带来了高速度的发展。整个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一直高于同时期欧洲其他国家。从1950年开始,联邦德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也呈现出一个持续上涨的良好态势。

二十年间,联邦德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增速惊人,联邦德国的人们逐渐步入了非常富裕的生活。与此同时必然带动联邦德国消费水平的变化,高额的收入使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衣食住行消费,非物质性消费逐渐在人们的日常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费的刺激下、经济发展的作用下,联邦德国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起来。在联邦德国产业结构分布上,1960年,联邦德国第一产业占比最低,仅为3.9%,第二产业占据较大份额,其中,第三产业仅仅比第二产业低了12.6%

1970年之后,联邦德国第三产业开始了非常迅猛的发展,1975年联邦德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越了第二产业。而到了1980年,联邦德国仅第三产业的比重已及一二产业比重总和高出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已经开始占据在了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重要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1993年,联邦德国第一产业的比重仅仅只占到了1.1%,第二产业的比重也下降到了36.4%,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高达62.5%。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之后,联邦德国第三产业在稳步提升,并逐渐在联邦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上的繁荣与科技上的进步相辅相成,使得工业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联邦德国的人们带来了相对富裕的生活,极大改善了人们的消费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第三产业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势头开始在联邦德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联邦德国的产业结构开始产生重大变化。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中调整,也相应地带来了联邦德国社会结构调整,一股新的中间阶层正在德国不断崛起。

新中间阶层的崛起

中间阶层主要是通过财产多少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划分,介于富裕和贫困之间或是社会的上层和底层的阶层通常被称作是中间阶层。这些中间阶层的个人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以及职业选择整体上要低于处于社会上层的资产阶级,但是比社会最下层的劳动者又高出很多。

新中间阶层出现在工业化的晚期,在构成上与老中间阶层有很大的区别。工业化的晚期,科技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大机器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社会阶层的分布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会上层和下层开始往中间阶层靠拢,中间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中占据较大的份额,并且中间阶层的构成也更加的复杂多样。这一时期的中间阶层被称为新中间阶层。老中间阶层的构成主要包括工厂里的手工业者、小型农场的农场主、从事小买卖的商人等。

而新的中间阶层的构成已经演变为掌握一定专业技术与能力的人员。这些人主要依靠脑力工作,并且职业分工主要是服务业,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白领”职业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联邦德国生产结构开始转型,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以前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者大量转向第三产业,开始从事各种类型的社会服务。

收入水平生活方式较以前大有不同,使得中间阶层的人数迅速增长,联邦德国的中间阶层开始崛。1960年联邦德国三大产业部门的从业比其中,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据13.7%,第二产业占据47.9%,第三产业占据38.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5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继续下降至7.2%,第二产业也下降到了45.6%。此时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达到了47.2%。此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一直在三大产业部门从业人员比重中占据主导地位。

联邦德国的教育改革也成为中间阶层快速崛起的一大助力。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联邦德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愈发明显,为了顺应经济发展趋势,联邦德国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联邦德国将8年制的国民教育缩短为4年,使得中学时段的学年大大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联邦德国还将二元制模式改革为三元制,增加了基础中学。就读于基础中学的学生同一般中学一样,都是在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也属于应用型人才。

但这两种应用性人才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基础中学毕业的应用性人才学习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对基础,主要从事于简单的操作工作。而一般中学毕业的应用性人才,则具备相对较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清楚地看出,新中间阶层的受教育程度要普遍高于老中间阶层。英格尔哈特曾经说过,接受了较高层次的教育人会对社会发展有着更高的敏感度,面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也会更加有责任感,更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去解决社会问题。

随着联邦德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新中间阶层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同时,联邦德国进行了教育改革,联邦德国新中间阶层的受教育程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新中间阶层的崛起将会对联邦德国的社会发展产生较为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