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产品设计案例,拿出来和你们简单聊几句。

先说一个结论,有一些明显存在问题的设计充斥在我们生活中,可是当大多数人习惯以后,这种设计似乎成了理所当然。

上周我去上海举办产品训练营,到上海后坐地铁去酒店休息,按路线需要换乘 3 号线,于是我按照这个指引牌到站台等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剪头指的方向来看,这里就是 3 号线,于是我就在这里候车。没过多久就来了一趟地铁,我也默认上了车。

然而,当我已经坐过两站之后发现了一些不对劲,因为车内播报的是 4 号线信息。

我反复确认后发现自己确实在 4 号线上,而且从车厢内的地铁线路图上发现了问题。

原来,有几站的 3 号线和 4 号线是有重叠的。黄色是 3 号线,蓝色是 4 号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办法,我只能中途先下车,然后等下一趟的 3 号线再上车。

实际上,如果你的目的地是两条线上的重叠站,其实坐哪趟都无所谓。但如果和我一样目的地是非重叠站,那坐错车的概率就很大。

仔细了解才知道,3 号线和 4 号线是交替过站。对于第一次坐这种线路设计的人来说,其实很不友好。

不过,如果是已经有过一次这样的经验,那下次出错的概率就会很低,因为已经形成了用户认知。

为什么没人吐槽呢?

因为,当具备这样认知的人越来越多时,大家就会把这种设计当成一种理所应当,不好的体验也就这一次。

如果放在产品设计中,这就属于信息架构设计。很显然,上海地铁的这个信息架构设计做得很不好。

当然,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设计,总之体验上是减分的。

再说另外一个设计,高铁座位的充电口。

这次我从长沙去上海坐的是复兴号,发现这趟车的充电口是在每一个座位的靠背后方,而且直接是 USB 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我过去的坐高铁经历,大多数的高铁充电口都是在座椅下方,使用起来是非常不方便的。

如果你在高铁上用过这种充电口给手机充电就知道,找准插座把线准确插进去是很费劲的。

以我的观察以及自己使用来看,基本都是靠「盲摸」的方式去找插座口,然后估摸着把线插进去。

尤其是在把前方小桌板放下来的情况下,就一定只能靠盲摸去插,这个体验是值得吐槽的。

像这种把充电口放在座椅靠背后方的设计就明显好了很多,至少是所见即所得,而且很直观,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但是也略有一点不足,那就是坐靠窗位置的人如果想出来,靠走道这个座位的人就必须把充电线拔掉,要不会阻挡人经过。

所以,最合适的方案是把充电口放在座椅扶手上,这样就兼顾了使用体验和通行便利性。

不知道设计这个插口的产品经理有没有考虑过使用场景,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很难的设计。

同样,之所以没人去吐槽这些设计,也是因为大家逐渐习惯了,构建了固有认知,而且使用频率不高也让体验不好的感受被稀释了。

生活处处皆产品,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现象背后总有逻辑,做产品的乐趣也在于此。

PS:下周日我在杭州举办线下产品训练营,下下周六在北京举办训练营,要报名的产品经理可以联系我 tangren0517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通过下面这幅场景,你想到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看来,里面有产品经理、客户、产品、潜在用户、吃瓜群众。然而,转化率的高低就在于产品经理自身的 IP 独特性。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都是同类竞品,怎样才能把自己的转化率做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