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丹青说:“审美,是一个民族对自身生活最为敏锐的感知,失去了审美能力的民族,无法分辨善与恶,也无法分辨真实和虚伪。”

可惜的是,在功利颠覆了传统的现代,审美长期让位于实用,在动荡年代更一度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压迫着每一个现代人绷紧的神经,偶尔有人向内寻求宁静时却发现一片荒芜、毫无美感——自身连同现实世界俱是如此。

这是一个艺术泛滥的时代,也是一个审美缺失的时代。当现实无法满足我们的审美需要时,或许还可以求助于古人,重新找回古典之美

然而,追求单纯的心灵已难,守住落寞的遗存则更难。古人留下的字画,“在故纸堆中依旧清晰,而幽远情意恐已在时间更替之中再难寻觅。”(韦力 语)

当我们越来越无法脱离俗世,浮躁的心越来越无法宁静,美感越来越难以寻觅,或许更需要古人书画的光华,为我们留一股清流,传一缕墨香。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最新力作《觅画记》签名+钤印版,重访与古为徒的丹青圣手,再现纸寿千年的林泉高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民间古籍收藏第一人,潜心五年,复现中华美学的古典底色

韦力先生收藏有8000余部、70000余册古籍善本,被认为是“中国民间古籍收藏第一人”。

有一次客人来访,看到一屋子古书非常讶异,脱口而出“你哪儿找来这么多烂纸?”韦力先生心有感触,后来将“烂纸”倒过来,成了藏书斋的名字——“芷兰斋”。

是“烂纸”,还是“芷兰”?对倒的是今天人们对待古籍的两种态度,也折射出悠久的藏书传统面临的当代吊诡。

书画同源,古画在现代的遭遇并不比古籍强到哪去,古画师的遭遇就更差了。比如,唐代山水画大师李思训,他的墓地在一片耕地之中,封土仅剩一个长满野草的小土堆,墓碑虽被一个窄小的碑楼保护起来,当地人却有许多人根本不知李思训是谁!

这些都是韦力先生对古代画师故里遗迹寻访时的亲身经历,他潜心五年,分篇记述中国画史上120位画家生平故事、创作概观、画史贡献,及其现代遗迹,廓清中国绘画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理念,复现中华美学的古典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