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很多科幻影视作品中,都会看到一些神奇的显示技术,像是《钢铁侠》系列电影,主角托尼·斯塔克的工作室和智能系统中,经常会看到漂浮在空中的三维全息图;《银翼杀手2049》电影中,也能看到巨大的3D全息广告和立体的虚拟歌舞场景;《阿凡达》中,控制中心中展示潘多拉星球的地图也使用了类似技术,能够以三维方式显示整个星球的地形地貌。

再比如《碟中谍:鬼影行动》、《少数派报告》等等,可以说,先进的显示技术已经是不少电影能够营造出科技感、未来感必不可少的因素了。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看起来非常具有未来感的显示方式,也许当下已经有技术路径可以实现呢?

它就是:激光显示。

不是显示技术的“显示技术”

不用说也知道,相对于目前主流的显示技术如LCD、OLED、电子纸,激光显示的起步时间可以说是最晚的,而且与其他技术有很大不同的一点在于,激光技术的发明最早并不是‘应时而生’的。因此它的发展历史既包括了技术突破,同时也得益于应用扩展,是在结合了激光科学和显示技术后,才逐步成为现代显示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激光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随着当年5月16日,西奥多·梅曼(Theodore H. Maiman)在休斯研究实验室成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这一发明很快被称为“人类发明的第一种新光源”。

激光的发明开启了人类对高能量光源的探索,而激光本身的单色性和相干性,则使其在后来的几十年里迅速应用到通信、医疗、制造等多个领域。但在显示方面,激光最初并没有直接用于图像显示,而是更多地应用于光谱分析、通讯和科学实验。

真正让科学家对激光显示产生兴趣的原因之一是它所具备的“高亮度”,配合其方向性、单色性和相干性,使其在精确光学成像和投影方面拥有不错的潜力。因此,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科学家们开始在实验室中尝试使用激光来生成图像,以探究其在显示和投影中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由于激光设备在这一时期的高成本和技术难度,激光显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室中,应用领域也十分有限。直到1980年代,激光光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固态激光器和二极管激光器的技术突破,使得激光显示开始成为可能。

激光投影成为这一时期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研究重点之一,因为激光的亮度和色域覆盖远高于传统的氙灯光源。德州仪器在1987年发明了DLP(数字光处理)技术,这种技术利用微小的数字微镜器件(DMD)来控制光的投射方向,为激光投影的商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虽然初期DLP系统使用的光源主要是普通灯泡,但科学家们很快认识到,激光光源与DLP技术结合可以显著提升画质和亮度,从而使得激光投影成为现实。进入1990年代和2000年代后,激光投影技术逐渐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科学家们和企业开始研发可以投入市场的激光投影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阶段,就已经有中国企业开始了相关布局,成立于2006年的光峰科技于次年推出了基于ALPD(Advanced Laser Phosphor Display)技术的激光光源。这项技术大幅降低了激光显示的成本,并提高了效率,使得激光显示技术很快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影院、家用投影、工程投影等多种场景中的可选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提到影院,就不得不提IMAX,即便是现如今在购买电影票的时候,很多人也会主动选择多花一点钱去IMAX影厅,而“激光巨幕”则正是很多IMAX影厅能够提供更好视觉观感的硬件基础。

钛媒体APP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IMAX影院的激光投影系统主要供应商包括比利时的巴可(Barco)、美国的科视(Christie)此外还有一小部分采用了索尼的产品。

“跟大多数人理解的不同,这些供应商提供给IMAX影院的不仅仅是单独的投影机,而是全套的投影系统,涉及到影院的规模、屏幕的尺寸以及定制化的需求,通常每套价格在100万美元到300万美元之间。”业内人士表示。

尽管设备价格高昂,但IMAX影院凭借高人气,确实成为了公司的“摇钱树”。数据显示,IMAX公司2023年营收达到3.748亿美元,同比增长25%。净利润达到2500万美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公司财报中指出,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系统销售活动的增加以及IMAX系统安装的加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MAX公司CEO Rich Gelfond此前曾表示:“激光显示技术提高了图像的亮度、对比度以及色彩表现,使得电影在IMAX屏幕上看起来更加生动和逼真。这种技术能够让观众获得更加沉浸的视觉效果,特别是在3D电影中,激光投影提供了更清晰、色彩更丰富的图像效果。”

钛媒体APP分析认为,自IMAX影院建成以来,其音画方面的体验优势配合高质量制作内容的呈现,已经取得了市场的充分认可,进入2024年后,全球电影市场的增长态势逐渐放缓,以中国的电影市场为例,其票房并没有达到2023年上半年的数据,但是已经恢复到了2019年上半年76%的水平。

北美市场的表现则更加糟糕,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于2023年“好莱坞大罢工”,不仅导致很多电影档期陆续推迟、新片供给不足,甚至对于北美电影市场的根基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IMAX影院尽管拥有体验层面的优势,却难逃“影片质量下降”的波及。

从长远来看,激光显示技术在影院层面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并可能逐渐实现对传统放映机的全面替代。这也是包括索尼、海信等厂商加速布局工程投影、影院投影的重要因素。

把激光带进家里,开启“百吋大战”

如果说电影院是激光显示最好的展示舞台,那么竞争更加激烈且用户需求更多元化的家用市场,则会是激光显示努力攻占的下一个“高地”。在钛媒体APP看来,激光显示之所以能够进入家用市场,除了技术本身适合作为显示设备以外,也离不开电视的“大屏风潮”。

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4年期间,电视的平均屏幕尺寸就从32英寸提升至47英寸,也就是说,4年间电视的显示面积提升了近1.5倍。

而激光显示采用的投射成像原理,也使得其天生适合做大尺寸显示产品,早在2007年,海信承接了国家863激光显示项目,开始涉足激光电视技术的研究,这是中国最早开始战略性研发激光显示技术的企业。2014年,海信发布了全球首款100吋超短焦激光电视6900A,正式开辟激光显示的“家用赛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起“激光电视”,可能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它的原理和形态,不妨看一看办公室里的投影、电影院里的巨幕。从本质上来说,激光电视与投影机一样,都是通过光源打在物体表面上进行反射来进行显示的。

但是,激光电视和投影仪在“光源”这个核心部件上的构造又大相径庭,前者采用的是固态激光器发光,后者则为灯泡或者LED光源,反应到实际的使用当中,就是激光电视的亮度、色彩、寿命都要优于投影仪产品,并且其具备的“短焦投射”原理也能缩短其与反射屏的摆放距离。

据海信激光显示总经理、首席科学家刘显荣介绍:“以家用投影仪最大的痛点亮度来说,通常液晶电视的亮度在400~600nit左右,而一台3000~5000元的家用投影仪,在投射100英寸的画面后,最终的显示亮度大概在50~150nit,这也就是为什么投影仪产品都比较适合关灯使用的背后原因。”

如果说与投影相比,激光电视的主要优势是显示能力,那么与同期的液晶电视、OLED电视产品相比,激光电视的“尺寸优势”则会更加明显。放眼2014年的电视市场,普遍最大的量产产品也只有75、77英寸而已,海信推出的第一台激光电视其显示尺寸就达到了100英寸。

但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激光电视也有很多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推出原型机产品后,其耐久性、可靠性都需要进行进一步验证。根据海信相关工程师的说法,2015年12月,海信就完成了对激光电视耐久性、可靠性等基础特性的全面验证。

只不过,此时的产品还并不成熟,因为激光电视能够发挥其优势的领域是75英寸以上的大屏,更大的屏幕尺寸会对分辨率要求进一步攀升。

2015年左右,液晶电视市场也已经在向4K分辨率过渡,受限于技术限制,海信此时推出的激光电视只有1080P分辨率,加之超大屏产品本身对分辨率就有着更高要求。因此在钛媒体APP看来,这一阶段的激光电视并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就好像智能手机在转向5G的时候,你却还在推出搭载折叠屏、超长焦摄像头等最新技术的4G产品一样。

所以海信还是选择了继续研发,终于在2016年11月推出了全球首台4K激光电视产品,解决了分辨率问题之后,激光电视的超大屏、高亮度和色彩优势才得以发挥出来。

虽然是一种新兴的产品,但此时已经有一些消费者开始注意到这种新兴的大屏显示形态。钛媒体APP结合市场数据分析认为,从2014年到2021年,激光电视算是完成了从新形态诞生到追赶比肩主流液晶电视体验,并迅速找到差异化竞争优势的过程,市场端则是完成了对这一新概念产品的导入。

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15~2022年,中国激光电视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68.6%。2022年,激光电视销量占100吋及以上大屏电视市场的比重为65%。

与此同时,海信对激光电视的色彩技术上也在持续升级,2018年先是推出了双色激光光源4K激光电视并将售价下探至2万元以内,此后又迅速更新了三色激光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用通俗的思路来理解,相比单色激光,三色激光就像是用三支彩色笔(红、绿、蓝激光)在屏幕上快速画画,在色域覆盖、色彩还原和颜色纯净度上,都更加有保证。有趣的是,围绕激光显示技术的路径,此前在投影圈还曾引发过一场“论战”。

起因是极米在2023年春季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Dual Light超级混光技术,并公开表示三色激光技术存在散斑和彩边问题,会导致用户观看不适,因此选择了混光技术方案。极米认为三色激光技术是“不成熟的伪技术”,并指出自家的混光技术能够带来超高亮度、超高色域、超高色准和舒适的观看体验。

坚果则坚持三色激光技术是未来发展方向,认为极米对三色激光的批评是误导消费者。坚果通过线下盲测活动展示了三色激光技术的优势,并指出极米的混光技术在对比度等方面不如三色激光。坚果还提到自家的三色激光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和用户反馈良好,否认了极米关于三色激光的负面评价。

随后,两个品牌的负责人,坚果投影CPO王骁逸和极米科技公关负责人郭雪晴还在微博上展开了一场“在线辩论”,该场直播最终吸引了51万人在线实时观看,200多名数码大V参与讨论,可以说是近10年来投影圈社会影响力最广的事件。

尽管当时极米还十分“嘴硬”,坚持所谓“超级混光技术”,但从其后发布的产品可以看出,极米最终“服软”,还是于2024年发布了搭载三色激光技术的新品RS 10 Ultra,由此也能看出,市场和行业内对三色激光技术的认可度逐渐提高,显示出三色激光技术在高端市场中的潜力和趋势。

因此可以说,无论是在投影还是激光电视领域,三色激光显示都将是未来的主流技术,除了色彩表现以外,激光显示的护眼属性也与当前用户比较关心的“视力健康”话题相互契合。从原理层面看,激光显示采用的漫反射成像,全像素发光,并有效规避了有害短波蓝光,所以观看舒适度更高。

可塑性或将成为杀手锏

作为一个进入消费级市场仅10年时间的显示技术,激光显示还有一项优势在于发展的潜力。像是前文提到的散斑问题,刘显荣告诉钛媒体APP:“海信自2018年实现三色激光产品的研发与量产以来,一直在试图寻找减少散斑的解决方案,从技术层面看,通过扩大光谱宽度、优化光学结构、增加运动扩散片等方面,都已经可以做到将散斑降低至人眼弱感,未来也有望提升至人眼无感。”

另外则是三色激光产品乃至整个投影领域目前都无法绕过的亮度问题,尤其是相比于当前电视动辄2000nits左右的亮度水平,无论是激光电视还是激光投影,都无法做到与之匹敌。

一位投影领域的工程师告诉钛媒体APP:“目前激光显示的各个方面仍处于技术发展的初期。例如,激光器的效率在过去5年得到了10%的提升,尽管如此,仍未达到50%的效率水平。因此,未来5年内,激光显示实现亮度提升30%是完全可以预期的。”今年9月19日,海信推出了行业首款全局超高亮激光电视,采用了全新一代LPU数字激光引擎,首次实现了1500nits的全局亮度。

钛媒体APP认为,即便激光显示彻底解决了散斑和亮度问题,它也就勉强能够跻身主流显示形态而已,面对液晶显示技术的成本下探、OLED显示技术在小尺寸设备、柔性显示上的独有优势,激光显示也需要找到属于色彩、护眼等常规赛道以外不可被替代的“长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多因素中,“可塑性”也许会成为激光显示破局的关键,就像开篇所提到的,全息内容显示如果想要实现并普及,激光显示就是最好的技术路径,在这方面,它是不具备替代性的。利用投射原理,激光显示也可以找到对现有显示形态的“革新升级”,比如海信已经推出卷曲屏、折叠屏激光电视产品,利用反射屏纯物理结构的优势,实现小体积搬运、闲时隐藏。

在场景“向新”扩展上,激光显示丰富的场景适应性可以渗透进更多细分领域。面对室内互动娱乐行业的需求,海信开发出三色4K激光工程投影产品,亮度横跨6000lm-10000lm,且光源的寿命超30000小时,例如海信展示的三色激光球幕影院,利用超大半球形屏幕的电影放映方式,配合立体环绕声,打造裸眼3D的沉浸式观影。近期,海信激光电视宣布将于2025年量产150吋激光电视。

由于激光显示蕴藏的潜力,也吸引了很多厂商进行布局,像三星、索尼,近年来都加大了对激光显示领域的布局,今年8月,三星推出新一代绚幕激光投影仪,今年9月,索尼也推出了4K激光家庭影院投影机P9。

钛媒体APP注意到,从产品形态和硬件配置上,三星新品其实更加符合海信推出的“激光电视”形态,同样采用超短焦投射+抗反光硬屏的组合。之所以命名上刻意避开,推测其是为了能够区别于海信的产品,同时也避免陷入在“激光电视”这一海信优势品类上直接进行竞争。

面对新兴显示技术的抢先布局,也让中国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激光显示技术储备国、激光显示产品消费国并迅速完善激光显示的上下游产业链布局。根据2023年的数据,中国激光显示的市场规模已达到463亿元,并且预计未来还会持续扩大。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祖彦所说:“随着激光显示产业链全面完善,形成激光显示产业集群、激光显示产业链聚集地,中国将成为全球激光显示的‘硅谷’。”(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 邓剑云 编辑|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