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橘子洲头

橘子洲,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区湘江中心。一百年前,青年毛泽东在此北望神州,写下《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寥寥几句便道尽了一派清秋气象。可是想到国家和民族正在遭遇的不幸,诗人不禁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啊,谁才能拯救这风雨飘摇的国家呢?接着,他笔锋一转,“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通过这种自问自答,诗人表露出“自古英雄出我辈”的雄伟心迹。成大事者,必有一帮志趣相同的友人。毛泽东也不例外,在他的“同学少年”中便有这样一位推心置腹的兄弟——蔡和森

1895年3月,蔡和森出生于上海,后随母亲回到家乡湖南双峰。1917年,为了方便求学,蔡和森举家迁往长沙,在岳麓山下租了几间农舍。这个地方周围遍布坟墓,地处荒凉。就读湖南一师期间,蔡和森结识了毛泽东、萧子升等一班志趣相同、怀揣报国理想的朋友,并时常邀请他们到家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岳麓山下新民学会旧址(蔡和森故居)

经过一年多的思想准备,1918年4月14日,湖南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新民学会”在这户古朴的农家小院中成立。湘江学子们从此走上了以青春热血报效国家的救亡道路。

学会成立不久,在北大任教的杨昌济便致信一封,邀请他们参与赴法勤工俭学。新民学会由此成为湖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心。

6月18日,蔡和森受学会委托,只身赴京筹备留法勤工俭学事宜,他从长沙大城小火轮沿江而下,行经洞庭湖时,适逢风雨大作。他登上甲板,即兴赋了一首《少年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年行》诗稿

“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一个炎黄赤子的拳拳之心、一个爱国青年的家国之志表露无遗。抵京不久后,毛泽东也应邀北上。二人在京多方努力,力促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学之事。

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一行30余人在上海杨树浦码头登上“盎特莱蓬”号邮轮。在毛泽东的目送下,这位潇湘才子踏上了医民救国的新征程。

留法两年,蔡和森“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期间,他多次致信毛泽东,主张“旗鼓鲜明成立一个共产党”,显示出十分的远见。1921年,刚一回到祖国,他便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留在中央负责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党的二大决定由他筹备创办党中央机关报《向导》,并担任主编。蔡和森为之殚精竭虑,常常不顾哮喘病缠身,夜以继日地工作,使得《向导》一经创刊发行就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被誉为黑沉沉中国的“一线曙光”,四万万同胞思想上的“向导”。

1931年,由于叛徒顾顺章出卖,蔡和森被港英当局逮捕,旋即引渡到广州国民党监狱。特务对其用尽酷刑,可是他“危不忘义”扛遍酷刑也没有出卖组织。国民党特务折磨了他两个月,见他始终不开口,便将他的胳膊和腿钉在墙上,听着他撕心裂肺的声音,将一把刀戳进他的胸口。蔡和森痛到极致,依然咬紧牙关绝不求饶,英勇就义时年仅36岁。

蔡和森用一生的时间追寻着真理,捍卫着真理。有人曾说,如果毛泽东是卧龙的话,那么蔡和森就是可以与他并肩的凤雏,假如蔡和森不牺牲,他最终必将在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中,占据一席之地。

蔡和森对青年毛主席影响很大,蔡和森曾为了毛泽东当上政治局候补委员,甘愿辞去自己的职位,腾出名额给毛泽东;毛泽东决心上井冈山,蔡和森曾想与他一同回去革命,但最终还是服从组织安排,深入到白区工作。

毛主席曾评价蔡和森:“一个共产党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寂寞的湘江把橘子洲紧紧包裹,仿佛一副温柔的臂膀,深情拥抱着那个挥手自兹去的翩翩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