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以来,中国的武术一直以“术”的形式存在。因为它一直缺乏标志独立学科的体系,并且在科研中依附于大的体育范畴或别的学科。最近几年,在一些精通武术而又有扎实的哲学、史学等基础学科知识的精英和专家们的精心构建之下,武术有了独立研究的学科视域。在此基础上,笔者以本学科为基点,进行武学体系中最关键核心的部分暨运动模式进行梳理,旁参相关学科,诸如舞蹈、京剧的研究成果为比照,以期为武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参考。

一、武学体系的发展历程

武学体系中,相关理论的发展一直都同技术的进度息息相关。而技术部分在武学发展中一直占据主体地位,即使是最早的武术传承到现在,也很难看到当初的原貌。但是在文献记载和相关的图片以及前人留下的各种线索中,却为我们保存了难得的可供研究的资料。

从早期的越女论剑的传说,到唐朝武举制的形成,标志着武学“术”的体系的基本完备。再到明朝抗倭实战中,圆运动一直是技术体系的精髓,是发力精髓,也是打斗精髓。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列举了有关拳法的练习和打斗。俞大猷的《剑经》中初步提到“剑经阴阳手图”,且有关于棍术的系统论述,这标志着武术流派的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浑元小解》中有言曰:“身、手、法、眼、步、式、招、足、胫、膝、胯、肋、肩、胸、背、掌、指,皆各有其玄。玄玄相应,生生无穷,非元而何?约之浑元之说,乃有不期而至之神机,不屡而得之法式,不思而至之妙招,不演而当之法力。”清朝的曹焕斗在《拳经拳法备要》中说:“凡与人对敌之时,身法带缩,腰法带弯。”直到清朝吴殳的《手臂录》,第一次系统地把武术的圆运动提炼了出来。《手臂录》中有云而有元妙灵变隐微难见以神其用者,乃在于圆。圆则上下左右无不防护,身前三尺,如有团牌,又何虑人之伤我哉?不唯是也,出而能圆,两来枪之所以胜也。收而能圆,败枪之所以救也。”陈鑫的《陈式太极拳图说》中也有圆运动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轨迹拳里则有“循圆而动,形圆含机,就圆造势,因圆生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圆运动认识的形成

圆运动是人体运动的主要模式,在舞蹈和京剧这些与武术有着很多相似地方的运动形式中,都对圆运动有一定的深刻认识。武季梅与高春林的《定位法舞谱》的形成,标志着圆运动在舞蹈体系的基础奠定。《定位法舞谱》说:“人体是在三种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球体内进行形体运动的。这三种球体是:

1、空间球体。即人体与空间的关系,可视为人体在半径无限长的空间球体内进行运动,这个球体的球心设在人体的小腹部。2、人体自身整体球体。即人体自身整体运动形成了一个以小腹为球心,以身长为直径的人体自身整体球体内的运动。3、人体自身部位球体即人体自身各部位之间的运动关系,都是在以连接各部位骨骼的关节为球心,以被连接的各部位的骨骼为半径,所形成的球体内进行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早期的京剧表演艺术杂谈,到邹慧兰的《身段谱口诀论》,标志着戏曲当中圆运动的完善。《身段谱口诀论》中提到各种云手和轴辘椅子的说法。每次的练功次序都是从走圈儿开始的。有长腰走圈、立腰走圈、缩腰走圈等等,都体现了圆运动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圆运动体系的形成

从清朝到现代,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八极拳,以及近现代的大成拳(也称意拳),不断地在武术理论和技术的双向高度中提炼。太极空心圆围绕轴心的圆,形意拳发力模式前立圆,八卦掌中的空圆,少林拳中的滚出滚人,八极拳中的螺旋缠丝十字劲,无不把武术精髓归结为圆运动,并基本认定圆运动为武学中的核心。

但是这些拳术仅仅是把圆运动提了出来,对圆运动的整体训练还不够系统。心意拳的传承者、香港名家曾德宁以心意拳为根基,通过多种武术技术对比,提出了《五圆六向》的理论,即五种圆、六个方向,但是在发力模式上仍然有别的细节之处有待商榷。直到李紫剑在所有基础上提出了1080度和720度的连贯发力,从而把中国武学体认形成了一个系统。

轨迹拳学认为,人体是众多圆柱体的组合。两个柱体之间由关节连接,关节是柱体的支点和接合面,支点和接合面决定柱体的运动形式。人体的众多柱体如果局部自律相对统一协调运动,即产主形形色色的人体运动,人体运动千变万化,基本形式不过五种0那就是屈伸运动、挥摆运动、旋转运动、摇转运动和凸凹运动。腿臂的直伸和卷曲就是典型的屈伸运动,腿臂任意抡舞就是典型的挥摆运动,腿臂的拧转和身体左右拧转便是典型的旋转运动,身腰和肩胯的涮圆(空心圆)便是典型的摇转运动,胸背腰胁臀胯肘膝的突出便是典型的凸凹运动。

上述五种运动一旦以超常的高速运行,即成为初级的发力动作。屈伸和凸凹派生弹射式发力,挥摆和旋转派生旋转式发力,摇转派生抛射式发力。这就是三种基本的发力模式,也称单层发力模式。

单层发力模式经过复合叠加,即成为双层及多层次的发力模式。例如肩的抛射与手臂的弹射相复合,即成双层抛弹式发力;加上胸背的抛射,即成三层抛弹式发力;再加上腹背的抛射,即成四层抛弹式发力,再加上臀胯的抛射,即成五层抛弹式发力;冉加上腿部的弹射,即成六层抛弹式发力——这就是直拳的整体发力模式。倘若肩的摇转与手臂的挥摆相复合,胸背、腹背、臀胯的抛射层层叠加,辅以弧形步法,便是平拳,亦即里摆拳、平勾拳的整体发力模式。其他各拳可以类推。弹射式发力的力学模型是弓形,发力的形式如弓张弦,力循直线发出,走的是弓弦,力道与弓弦平行且重合。旋转式发力的力学模型是偏心轮形,发力的形式如同轮摆,力循弧线发出,走的是截面,力道与周边平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抛射式发力的力学模型是齿轮传动和皮带轮传动装置,力循抛物线发出,走的是切线,力道与周边呈45度左右的夹角。在拳学发力中,抛射式发力是一个关键。没有抛射的支持,单靠弹射和旋转式发力,本体输出的功率将大打折扣。鉴于屈伸式发力和挥摆式发力人们一般都可以做到,所以要重点突破抛射式发力这一难关。抛射式发力的轨迹是随遇的,亦即任意方向的涡圆,涡圆就是游祸状的圆,力即平面的螺旋园。涡圆的形状是6字形,从外向里写叫向心圆,从里向外写叫离心圆。抛射式发力的整个过程由两个对位的涡圆构成。这两个涡圆,一个是离心圆,一个是向心圆,其中离心圆用于发力,向心圆用于还原。所以,完整的抛射式发力模式是1181度的连贯的三个圆,其中两个小正圆,一个狭长的大扁圆,亦即椭圆。小圆靠近本体,椭圆偏向目标。整个过程在少半秒内完成,即可以为抛弹式发力取得成功。

轨迹复合的原则是“轨迹相同,传导互动”。即所有层次的运动轨迹属于同一种圆,基层轨迹为表层轨迹生机造势,供应动力并提供支持力。例如,直拳前发时,肩、胸背、腹背、臀胯的轨迹便都是前立圆;平拳左发力时,肩、胸背、腹背、臀胯的轨迹便都是左平圆,其他种种拳法依此类推,这就是“轨迹相同”多层次发力时。基层运动和表层运动的关系是发动机和传动轮的关系。无论二者的连接多么精密,其运动的启动也总有先后之分,一定是马达先起,齿轮后随。在多层次发力时,基层重心的率先前移和轨迹的率先启动,将使表层运动更轻快,更有力。双层轨迹启动有前有后,也就造成了回归同样有前有后,这种情形造成双层轨道短暂的往返交错,基层轨迹的率先折转,迫使表层轨迹急剧改变方向,巨大的能量便由此切换出来。这就是“传导互动”。发力握要结论如下:

发力是把实力转换成功力的运作过程,发力的原理是轨迹切线,发力的力学模式是540度涡圆。圆满的发力模式是1080度连贯的三重圆,连续发力的模式是一连串的720度连贯的二重圆。发力可以层层分解,功力可以通过层层叠加而递增。此为发力的通用公式。

圆运动符合人体运行规律,不但具有健身、强身功能,也对人体发力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支撑,是武学中的精髓。武术理论和实践应更多地对其进行研究和实验。(本文完)

真正的武学,不可能普罗大众,一直以来都是阳春白雪,是极少数人玩的东西。传武,需要真正的传承才行。现在已经开始招募,五月份开课,里面有很多各拳种优秀的功法,包括桩功、试力、内功、肩胯训练、技击、养生等,愿自己在武学路上少走弯路的朋友,请关注,可以加罗山主微信:18513683927进行交流。

附:

来源:传统武学

请欣赏短视频

投稿邮箱348132359@qq.com